数字化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与实践
——以医学科技期刊为例
2016-11-08张秀梅刘俊丽
张秀梅 刘俊丽
数字化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与实践
——以医学科技期刊为例
张秀梅 刘俊丽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21世纪已经被烙上了数字化的大标签,大众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科技期刊出版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促使科技期刊的出版无论在出版方式还是营销模式上都需要做出相应的变革,推动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目前,虽然我国的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发展现状来看,还不够“数字化”。因此,本文在梳理科技期刊数字化流程和现状的基础上,引入信息服务生态系统的概念,从融合科技期刊触及到的各级主体的数字化角度,提出了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数字化时代下科技期刊的发展演变
(一)科学研究范式的演变
计算机技术导致的数据革命正在改变着科学研究的范式,同时也影响着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根据格雷先生的四个科学范式理论,第一范式产生于几千年前,是描述自然现象以观察和实验为依据的研究,称为经验范式;第二范式产生于几百年前,是以建模和归纳为基础的理论科学和分析范式,称为理论范式;第三范式产生于几十年前,是以模拟复杂现象为基础的计算科学范式,可称为模拟范式;第四范式今天正在出现,是以数据考察为基础,联合理论、实验和模拟一体的数据密集计算的范式,数据被一起捕获或者由模拟器生成,通过软件处理,信息和知识存储在计算机中,科学家使用数据管理和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库和文档,称为数据密集型范式。
在数据密集型的研究范式下,科学研究正在由假设驱动的科学方法转向基于探索的科学方法,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应运而生,研究者不再设问“我应该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而是“从这些数据中我能够看到什么相关性”“如果把其他领域的数据融合进来,能够发现什么新线索”。科技期刊作为一种数据资源类型,不仅是科技信息和学术交流的载体,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元数据,科技期刊的数字化会使其作为科学研究对象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学术交流模式的发展
学术交流是指任何领域内的学者通过正式或非正式交流渠道所进行的学术信息交流活动,传统学术交流模式是一种由点及面的过程,一般为:作者创作作品,出版商通过考虑市场等因素对作品进行选择性印刷与出版,通过出版作品得以在市面上传播与流通,图书馆等信息机构对文献进行选择性收藏以供用户(主要群体为学术研究者)借阅使用,使文献得以利用并促进新一轮的作品创作与流通。目前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下,预印本、后印本、开放获取期刊、机构知识库、数据库、E-mail、博客、网站、视频会议等多种交流媒体,丰富了学术交流的新模式,而且,目前的学术交流已经渗透到了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如以机器可操作的方式丰富学术记录、将数据集整合到学术记录中、展示学术信息交流过程,并将其整合到学术记录中。学术交流横向的多种媒体方式,以及纵向的研究过程深入,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科技期刊的出版产生了影响。
(三)出版业务流程的发展
传统的科技期刊出版流程一般为选题策划、编审读交流、校对排版、设计印刷以及发行推广等五个基本环节,详细来讲包括组稿、审稿( 初审、外审、复审)、加工整理、定稿、整体设计、审定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查、批量印刷、推广发行等常规流程,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每一步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随着期刊的电子化和信息沟通网络化的发展,对期刊的编辑出版流程与手段提供了优化措施,使出版前评议与出版后评价成为可能,对期刊的评价也不仅局限于第三方的评价指标,用户可以反馈使用心得。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流程并未实现完全的数字化。
(四)出版内容的变化发展
平面媒体信息出版(文字、图片)、数据出版、视频音频出版、三维动画出版等多种出版发行媒体的交叉引入,迫使科技期刊的出版从原来的单纯平面出版向丰富的复合出版方式转变,不过就目前来看,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还停留在平面媒体信息的出版环节,大部分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内容除了提供与印刷文本版式相同的电子期刊内容以外,无拓展和延伸。有些期刊有独立的网站,偶尔会开辟读者反馈等公告栏,推介一些编辑部动态信息,增进与作者、读者的互动,对纸质期刊是一种完善和补充,但对于文本内容和信息基本没有深加工或再整合,缺乏深度挖掘和延伸开发,更没有引入更多其他形式的媒体展现形式。
二、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基本现状分析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4年的期刊统计信息,从科技期刊的数量和质量方面看,我国科技期刊6345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科技核心期刊1989种。虽然我国期刊总量很多,但是被SCI收录的少之又少,影响因子也处于较低水平,可以看出,我国虽然是个期刊大国,但仍不是期刊强国,期刊质量一般,主要满足于国内的学术交流。
(二)缺乏集团化优势
我国期刊出版集团(特别是科技期刊出版集团)的数量少、规模小,远远落后于国外的期刊出版。美国出版3本以上杂志的期刊集团有500个,而我国9000多本期刊分散在5000多家编辑部或杂志社中,平均每家杂志社运作1.6本期刊。目前来看,中国科协期刊出版单位已有多家开展了初步的集团运作尝试,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国光学会杂志社、中国金属学会编辑部、中国化学会联合编辑部等。但是从集团化规模和集团成果来看,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以市场化方式运营的科技期刊出版集团,没有形成出版产业链,至于复合媒体、走向国际还有相当的难度。
表1 国内英文期刊影响因子(不分学科)前5期刊所属出版机构情况
表2 国外英文期刊影响因子(不分学科)前5期刊所属出版机构情况
(三)平台商成为数字化主体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主要还是作为传统纸质出版的附加增值服务而出现,先出版纸质期刊,然后再进行数字化出版。有些虽然实现了优先网络出版,但单篇文章被录用后都必须经过编辑加工及排版校对后才能在网上发布,我国目前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很快,但仍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共存。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水平较薄弱,数字化程度对平台商的依赖较大,我国三大主要的平台服务商包括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和重庆维普,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期刊数字化的任务,平台商进行内容再编创、产品服务化、商业化运营等流程,服务广大读者。
(四)缺少期刊创新经营模式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达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也更趋向于免费化,科技期刊经营者需要创新传统的经营模式。我国科技期刊传统的经营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基于期刊物质实体的售卖模式和期刊电子版的售卖模式,实体售卖则是直接面向大众或机构的期刊纸本售卖,电子版则是与平台运营商签订合作协议,运营商给予期刊编辑部一定的报酬;二是收取版面费和审稿费,国内外学术期刊通常以适度收取版面费来弥补办刊经费不足;三是栏目经营,与企业或科研单位合作,根据实际需要合作开办栏目,专门刊登相关内容的文章,由企业或科研单位提供部分办刊经费或相关人力物力;四是广告经营模式,科技期刊提供相关广告的版面,合作商提供广告费用。现存的集中经营模式未能与期刊数字化相结合,没能充分利用期刊数字化的创新模式,仍未走出传统出版的思路。
三、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与实践——以医学科技期刊为例
(一)构建信息服务生态
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信息服务生态链中重要的流动资源,科技期刊能否健康、快速发展取决于能否扮演好其在信息服务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同时也与信息服务生态系统能够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有关。信息服务具有社会性,是信息的社会价值、社会效益方面的综合体现,可以在国家政策和法律的约束下开展运行,但信息服务活动能否高效开展,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设施能否在恰当的时期以恰当的方式出现,信息服务业能否加快社会化进程,还需要信息服务主体(组织或个人)的自我约束和共同努力,同时也是构建健康、高效信息服务生态系统的关键。信息服务生态系统以信息服务机构为中心,信息服务生态主体包括信息服务机构、与信息服务机构和人员有信息关联的信息生产者、信息消费者和监管者,其中信息服务机构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通过信息流转关系与信息服务生态系统中的其他主体紧密连接起来。
以医学信息服务为例,在信息服务生态中,信息服务的主体包括信息服务商(如:万方医学网)、信息提供者(医学期刊)、作者/读者/受众、政府机构(卫计委等监管部门)、医疗机构以及医药企业等,各主体各司其职,形成由内容编创、产品服务、技术支撑、信息服务商业营销模式、信息获取与利用以及信息监管等为关键环节的医学信息服务生态链,其中信息服务商在关联各个生态链主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服务对象面向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主体,如医生、医情所、医学院校、医药企业、政府机构等,根据信息服务生态中其他主体的不同需求,信息服务商力求从产品和内容方面形成内容编创、技术支撑和在线营销的网络平台,基于海量的大数据基础,应用情报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结合医学专家智慧,提供医学信息服务,联动各主体的相互作用。
(二)加强科技期刊的集团化管理
信息服务生态系统是一个稳中有变的动态系统,生态环境、政策制度、生态主体等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我国科技期刊目前这种“一社一刊”的分散状态不利于应对整体环境变化,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个主体,没有形成凝聚成强大的集团优势。同时这种条块分割、重复办刊、力量分散的形势,与国际成功的集团化办刊方式也是相悖的,组建科技期刊集团,打破多年沿用的“一社一刊”格局,是科技期刊效益最大化的需要,尤其是科技期刊的经济效益,在集约化条件下,由于办刊资源的充分利用,必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图1 信息服务生态系统
(三)技术平台辅助期刊质量提升
从科技期刊编辑部或出版社的角度来看,科技期刊处于信息服务的生态系统中,一方面要找准自己在生态系统的位置和角色,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借力于服务商提供的技术平台支撑,促进期刊更好发展。在认清自身角色方面,不仅是熟知在生态链中上下游关系,更应该充分了解本刊的各种指标,在技术平台的支持下统计分析本刊的被引情况、高被引栏目或文献类型、高被引作者、载文情况、栏目设置是否合理等信息,同时也要掌握用户对本刊的反馈等信息;在出版策划方面,通过技术平台进行领域热点跟踪、作者跟踪、基金跟踪、机构分析、读者分析,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稿策划工作;在稿件评审过程中,借助论文相似性检测服务,初步判断文章的新颖性。此外,在期刊的整个出版业务流程中充分利用技术平台的辅助支持,能更好地实现期刊的数字化编审,方便与审稿专家和作者的沟通,更快地出版发行,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环境。
(四)科技期刊创新产品服务模式
科技期刊与信息服务机构共同努力,除了科技期刊目前常见的服务模式,如在线优先出版、开放获取等,一方面挖掘新的产品服务模式,例如与移动设备结合提供更方便的知识服务;另一方面与信息服务机构深度合作,提供由文献服务向深度的评价分析、知识服务、行业服务转变的服务模式,如知识的评价分析与决策支持服务,开展与药企对接的医药行业服务、与临床工作关联的临床诊疗服务等。
四、总结
数字化的大环境对科技期刊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临科学研究范式、学术交流模式的大转变,在充分认清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前提下,必须从出版业务流程和出版内容多方面转变思路,构建更加健康的信息服务生态,顺应趋势加强期刊的集团化管理模式,借力于技术平台,与信息服务机构一起创新更多的产品服务模式,更好地服务大众。
[1]王华菊,金丹,陈竹.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现状及问题探讨[J].编辑学报,2011,23(1S):9-11.
[2]周晓英.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范式的兴起与情报学的应对[J].情报资料工作,2012(2):5-11.
[3]李若溪,游中胜,田海江,等.数据密集型科学环境中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走向[J].编辑学报,2011,23(6):531-534.
[4]林忠.学术博客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差异探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8(1):41-44.
[5]李靖,刘立营,张秀梅.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与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5):835-837.
[6]赵立辉,袁德成.期刊出版中流水线式的流程管理值得借鉴[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71-674.
[7]杨中启.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透视[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519-521.
[8]关卫屏,刘斌,游苏宁.我国科技期刊出版集团的现状与畅想[J].编辑学报,2010,22(S1):79-81.
[9]杨文志.对我国科技社团期刊发展机遇与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377-383.
[10]倪树森,孙晶,朱海虹,等.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的思考[J].饲料研究,2013(4):81-92.
[11]苏振华,杨振和.我国期刊运营模式现状及创新分析[J].价值工程,2011,30(32):18-19.
[12]徐黎思.信息服务生态链的形成机制与运行效率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13]周承聪.信息服务生态系统运行与优化机制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14]吴寿林,胡小萍.创新出版管理体制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繁荣和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5):746-748.
作者贡献声明:张秀梅:把握文章总体思想,设计论文框架并参与论文撰写;刘俊丽:参与文献调研与整理、后期修订。
(作者张秀梅系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导师,作者刘俊丽单位系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摘自《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