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

2016-11-08廖清万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7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实践生活化

廖清万

摘 要: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适应新课改要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只有正确定位,让教学的策略更具生活的真实,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才能达到政治课堂生活化的目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生活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05-01

初中思想品德课要实现自身的教育价值,必须改变旧的封闭式课堂,营造开放式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够把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课堂教学,达到激发兴趣,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初步践行,使他们学习的道德知识、情感真正内化,上升为道德行为,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由知到行的转化,达到知行统一。

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教学需要一个过程,而整个过程的组织形式不能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定会大打折扣。

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探索。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深受学生喜爱,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责任与角色同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首先我让学生讨论什么是责任,然后对学生的回答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总结。再而我们以聊家常的形式探讨:“你现在扮演了哪些角色?又有哪些责任?今后又将扮演哪些角色?你的责任又会是什么?”学生也对我提了类似的问题,然后我们共同总结。整课堂师生始终是在一种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敲门砖,教学过程中不可居高临下,搞教师权威,而应该不拘束地、不死板地进行探讨和引导。课堂的组织形式也应当灵活、生活化,使学生放得开,不觉得是在教室中、在老师的监视和强迫下学习。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材,但教材只是凭借的材料和工具,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

第一次上《丰富多样的情绪》这节课,我所设计的有关情绪体验的情境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关,第一遍教学下来就感觉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缺乏一定的激情,教学效果平平,好像还缺了点什么?下课后我与同行、学生及时进行了探讨,在交流和反思中,我意识到: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激起学生丰富情感体验的源头也应该是多样性的。学习问题是伴随学生成长的首要问题,但除此之外,学生自己的人际交往问题、体育娱乐、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等等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没有关注到初中学生生活的扩展性和生活经验的丰富性,而是主观地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完全等同于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生活的片段等同于生活的全部,这不仅遮蔽了学生生活的丰富性,造成学生的情绪体验的单调性,也使整个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这样的教学无异于隔靴搔痒。想到这些,我立即着手修改原来的教学目标,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生活身心发展特点和关注取向,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资源,充实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环节,完善教学细节。

在九年级《认清基本国情》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特意去找了一些相关视频资料,自己进行剪辑并加入大量的生活实例,丰富教学的内容。把学生从死板地文字概念中带到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更为深刻和直观地去了解我们的国情,并引导他们学会去分析和评价现实世界。

三、开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开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探究活动中,我们要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探究的乐趣,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与发言。如在学习《享受健康网络》这一内容时,我提出这样一个探究性问题:一位同学通过QQ聊天认识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邀请他见面。这位同学要不要接受网友的邀请呢?这样的情景学生非常熟悉,每个学生都可以就此问题发表个人见解。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非常高,发表了许多个人见解,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引起了学生之间的争论。此时,我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与交流,最终学生达成了共识。这样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开展的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学生较为熟悉,都可以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全面,考虑问题更周到。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会了用所学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知识的实用性。

四、将生活实践贯彻到底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活,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教师必须设置生活实践题目,让学生在动手做中内化知识,并经过长期训练让这些好的行为固定在学生的头脑中,固定在他们的人生中。例如在教学《我与父母交朋友》时,学生在课堂上明确了应该怎样孝敬父母。为了让学生知行统一,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每次外出、回家都要跟父母说一声,每天要帮父母干一件家务活,每周与父母谈一次心,并要求家长做好记录,每周一次反馈给我,装进学生的成长档案。通过这些方式,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内化了知识,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另外,我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开展一些调查、访问、参观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生活技能与生活经验。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旁征博引,通过采取各种途径,不断发掘富有生活化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创设学生探究和学习的教学情景,让课堂不再成为呆板、苍白的知识传授地,而成为学生生活的实践场,探究知识的实验室,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学习中,掌握认知生活世界的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努力实现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实践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