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医疗资本寒冬与秩序重构

2016-11-08海川

新经济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医疗

文/海川

互联网医疗资本寒冬与秩序重构

文/海川

经过2014年“爆发元年”和2015年“资本逐鹿”,2016年,互联网医疗尽管迎来一系列政策利好,但却遭遇资本寒冬和秩序重构

传统医疗长期以来饱受诟病,当互联网+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后,人们期待“互联网+医疗”能给患者带来福音,从而破解“看病难、看病贵”之顽疾。问题、需求和改革相叠加,互联网医疗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机会,于是各路资本纷纷抢滩,创业者争相进入,互联网挂号、互联网医院、“滴滴医生”、在线问诊、医药电商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手机APP、微信、支付宝上也都有医疗的身影。

经过2014年“爆发元年”和2015年“资本逐鹿”,2016年,互联网医疗尽管迎来一系列政策利好,但却遭遇资本寒冬和秩序重构。

政策东风

今年伊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并对2016年的工作部署提出了14项建议:今年要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政府加大投入,让更多大病患者减轻负担。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扩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范围,协同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药品流通等改革。深化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培养全科医生、儿科医生。在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从人均40元提高到45元,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鼓励社会办医。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建立健全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保护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完善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配套政策。为了人民健康,要加快健全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守从农田到餐桌、从企业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让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放心。

4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国办发[2016] 26号文),该文指出要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统筹推进国家、省、市、县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加快互联互通,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试点,推动预约诊疗、线上支付、在线随访等服务,积极发展远程医疗,开展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证照的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制度。试点放开公立医院的在职或退休主治医师以上的医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医疗旅游。

第三方移动医疗观察机构在2015年研究了超过150个互联网医疗项目,其中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项目消失于2016年。

6月6日,由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通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并印发。

《意见》提出,2016年,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试点。重点在签约服务的方式、内容、收付费、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6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47号),到2017年底,实现国家和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以及全国药品招标采购业务应用平台互联互通,基本形成跨部门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到2020年,建成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分级开放应用平台,实现与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医疗、医药、医保和健康各相关领域数据融合应用取得明显成效;统筹区域布局,依托现有资源建成100个区域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健康医疗大数据相关政策法规、安全防护、应用标准体系不断完善,适应国情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模式基本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新业态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8月19日至20日,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并首次将“分级诊疗”定位为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首,要求“取得突破”;而卫计委也在8月19日发布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划出270个城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并给出了分级诊疗试点推进过程中的六大重点任务。

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出,有利于医疗体制改革攻坚破冰,促进医疗行业快速健康发展,也为互联网医疗创业创新提供了市场空间。

资本寒冬

就在政策不断加码医疗改革和互联网医疗的时候,2016年却出现了近三年互联网医疗创业的低潮期,除了少数几家细分领域领先企业仍能获得资本热捧,大部分企业挣扎在A轮或B轮的融资路上。舆论将这一现象解读为资本寒冬,投资机构不缺钱,但多看少投了。

美国互联网医疗孵化器Rock Health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和2015年是互联网医疗增长性爆发的历史高峰时期,每年都有超过40亿美元资本涌入,甚至出现单季度投资总额就超过以往一整年投资数额的情况。截止到2016年,整个移动医疗的交投萎缩,虽然整体融资金额不少,但是领头羊们的大额融资一枝独秀,新手再难入场。创投数据库CBinsight数据显示,2013年该领域36%的投资交易是种子或天使阶段,而2016年种子和天使阶段投资交易仅占5%。

早前,腾讯7000万美元投资丁香园,百度入手好大夫,平安集团布局平安好医生等,将行业的目光聚焦在了互联网医疗上。目前,线上医疗行业已远离春天,大量小型医疗O2O项目的死亡给业界带来了冲击,如药给力因资本不继不得不宣布将业务中断;也有一些老牌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如就医160、寻医问药网传出裁员、融资困难的消息;第三方移动医疗观察机构在2015年研究了超过150个互联网医疗项目,其中有1/4到1/3的项目消失于2016年。

投中研究院认为,在每家O2O创业企业的背后,都有资本驱动的背影。资本是逐利的,烧钱大战不可能永无止境地进行下去。在业内人士看来,上述药给力之所以失败,不仅仅是资金,更需要拷问O2O送药这个模式本身。

实际上,在资本趋于理性冷静的情况下,资本看得更多的是盈利模式及互联网医疗变现的能力。

芯联达董事长杨宏桥分析指出,很多互联网医疗企业创业项目模式雷同,大多是一个APP简单连接医患,企业进入A轮或B轮后,投资机构只会在相同细分领域内选择第一或第二企业;大部分互联网医疗平台无法通过流量等进行变现,为用户提供的服务缺乏核心医疗价值,无进一步增值服务空间,商业模式上令投资者犹豫。

已投多家上市公司的某PE负责人则坦言,目前不会轻易投互联网医疗项目。“我们目前投资的方向是医疗、TMT、环保,其中医疗领域重点在精准医疗、生物医药等方向。”

对于互联网医疗寒冬说,在7月16日的“reMED2016”大会上,业内资深人士刘谦直言“互联网医疗其实春天都没有到,怎么谈得上寒冬?”刘谦分析称,目前互联网医疗行业中仍存在公立医院垄断、缺少医疗保险支付、缺少医院间的数据分享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互联网医疗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以医生社区工具类APP为例,通过独角兽工作室今年4月份的调研发现,官方公布的数据存疑,某些APP官方公布的用户数甚至是下载数量的两倍;其次,中国移动医疗类APP同质化非常严重。通过独角兽工作室对市面上超过1200款移动医疗APP的调查统计发现,超过3/4的APP集中在网络问诊、挂号支付或者陪诊、慢病管理业务;另外,互联网医疗还有一个亟待解决重要的问题,即互联网医疗缺少付费方。

在刘谦看来,由于医疗的低频性难以改变,因此互联网医疗不能照搬互联网方法;单纯做电商平台、大闭环的产品窗口基本关闭,创业成功率低;大城市、大医院、大专家并不是互联网医疗主战场;不赞成药厂或者器械公司做移动医疗;线上无法构成医疗的闭环,线下重资产发展慢、难度大,要考虑如何打通线上线下;互联网医疗公司要做到是“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

更美创始人刘迪也表示,医疗O2O发展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医疗行业专业门槛高;公立医院在领域内具有垄断性;生病为低频需求,用户的手机使用场景尚未成熟;既懂互联网又懂医疗的复合型人才稀缺。且“最重要的是医疗O2O企业盈利模式模糊,回报周期较长,这对行业、创业者、投资方的耐心和信心都是极大的考验。”由于难以对投资回报率(ROI)进行追踪以及回报周期过长,许多投资人对移动医疗项目失去了兴趣。

很多创业者选择互联网医疗项目创业,低估了医疗行业的制度门槛和专业难度,试图将互联网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经验移植到医疗行业,结果不是这么简单,互联网医疗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秩序重构

资本寒冬,让更多的人回归理性,回归商业本质,而不是一味炒概念讲故事引流量。随着魏则西事件的爆发和百度更加严格的医疗广告审查,互联网医疗平台为民营医疗机构做推广导流的盈利模式遭受重创。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研究,2015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达到48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4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可达到95.8%。

未来互联网医疗的趋势是轻资产和重资产相互结合。医疗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必须落地,有实体提供服务,互联网只是起到引流的作用。

现在投资人青睐的医疗O2O的企业基本上需要有三个东西,有资产的、有收入的和有利润的,实实在在的回归一个企业运营的本质,而不是追求一些虚浮的东西。具体涉及到互联网工具、医生和线下网络。

互联网工具是指,能拥有很好能适应企业所服务系统的互联网工具、平台,提供一个互联网的SaaS给下游或者直接控制下游,把数据汇聚起来;医生,即核心的医生资源;而线下网络,是寻找一个落地的场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空中到地面全部打通,互联网到医生到医院或者诊所,几个要素需要全部具备。

虽然部分互联网医疗企业出现了融资困难,但近期亦不乏大手笔融资的,如6月份平安好医生宣布获得5亿美元;9月初京颐股份和趣医网共同完成总额3.13亿元融资,其中,京颐股份是C+轮融资,数额9700万元;趣医网是B+轮融资,数额2.16亿元。与此同时,趣医网C轮融资已经启动,京颐股份年底前将启动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D轮),预计不低于4亿元。

包括趣医网&京颐股份董事长李志在内的多位互联网医疗创始人表示,目前互联网医疗投资已进入到“看盈利能力”阶段。“现在其实不缺钱,而是资本更注重盈利能力。”

趣医网&京颐股份的融资目标中,最重要的方向之一是农村市场。李志表示看好农村医疗信息化,“医疗仍存在10年以上的红利期,而农村医疗正是下一个风口,包括人口红利、农村医保等。”

对于部分互联网医疗企业转型、裁员、倒闭等现象,在李志看来,这是迫于生存压力,目前的资本市场与前几年相比变化很大。“盈利的企业越来越吃香,亏损并且没有盈利潜力的企业越来越难过,融资也越来越难,所以,当收入规模不足以覆盖成本,一段时期又没有盈利预期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降低成本,裁员不得不为之。”

李志坦言,从去年股市大波动后,他的反应是资本市场在一夜之间对O2O开始不信任了,对互联网医疗也是一样,所以,原来的商业模式、故事套路被推翻,资本愈发谨慎,开始看中盈利能力了。

据了解,京颐股份从2011年开始已连续6年盈利,2015年利润5038万元,趣医网预计今年收入8000万元,明年或可做到2.5亿至3亿元的收入,随之实现盈利。

尽管医疗消费在中国占国民生产总值5%、6%的比例,但从美国、日本等国家来看,医疗健康领域占GDP20%—25%的消费,让医疗可预期的成为了未来最强的消费场景。现有的大公司布局医疗,押注行业前三名的公司,其实就是占住这个跑道,但这可能也让更多的微小、创业公司难以有进入和发展的机会。

因此,刘迪认为创业者首先要具有商业判断能力。很多创业者选择互联网医疗项目创业,是因为误判中国基础医疗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虽然中国医疗消费占GDP的5%,美国是20%,中美数据的差距是3倍,但并不是说任何品类都有3倍的增长空间,“美国人的医疗花费集中在牙科、减肥、医美、抗衰老等消费医疗领域,主要为了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中国人习惯将钱倾囊砸在生命里最后一个月,属于治病救急。”

纵观中国,医美市场从2012年起每年的平均增长超过20%,但一些基础医疗领域却在经历负增长。实际上,中国的基础医疗体系受制于国家政策、资源配置、人才体系之困。刘迪认为,互联网在基础医疗行业扮演的角色只能是增加客源、提升效率的工具,没办法从根源上解放基础医疗行业。只有有变现路径的消费医疗,才是让中国移动医疗快速小跑前进的方向。

就在今年八月,更美完成了3.45亿元C轮融资,但对于目前寒冷的大环境,刘迪表示,自己以及整个团队都不敢掉以轻心,“甚至可以说比创业初期更为谨慎地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而在整个大医疗行业内,普华资本的周密认为,在未来,像眼科、骨科、肾病,包括肿瘤和中医每个垂直细分下的领域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也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风口或爆点。“比如说,中医市场非常大,这里就涵盖了很强的消费属性和健康消费属性”,周密说。

在光信资本的吕薇看来,从光信前期对医美行业的调研来看,医美在3~5年内,仍然会保持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实地调研时发现很多人都想要变美,只是实现的方式不同,这样的刚需确实存在,而目前,光信资本重点关注的领域在于四个方面:一是精准医疗,特别是与基因检测相关的领域;二是调配医疗资源的公司;三是医疗大数据;四是医疗保险。

在吕薇看来,医疗行业,满足需求和商业模式清晰是创业者值得注意的点,“无论是对患者、对医生、对医院或者是移动医疗中的很多民营机构,任何一方或者几方能够对他们有利,能帮助他们,并且找到清晰的商业模式的公司就值得投资。”

从对创业者的提醒出发,周密认为,只有跳出教条化的、形而上的框架限制,能够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把医疗服务打造好,这样O2O公司才是有生命力的。“因为传统的纯线下如果没有互联网工具,基本上他的发展是会遇到瓶颈的,只有这两者结合的很好的公司未来才会成长的很快,而且会成为医疗服务模式的主流。”

分级诊疗的推进将迫使大医院转型,但医疗资源下沉后大医院的压力并未减轻,仍然需要将医疗资源延伸出去,为患者提供家门口的服务。未来互联网医疗对连接分散在各个基层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起着重大作用。

不过,数据不通,从社区到三甲医院之间的医疗资源就无法合理分配,在包括政策制定者以及行业人员的眼中,医疗信息化能否成功打通成为了此次分级诊疗改革的关键。

事实上,分级诊疗对于此前刚被称为“资本寒冬”下的互联网医疗而言亦是一个发展契机。如微医集团在对外宣布完成4亿美元融资后,便开始在分级诊疗方面发力。而微医集团重点要做的两件事则是:将患者匹配给合适的基层医生,将基层医生匹配给合适的专家团队。而关于分级诊疗,趣医网是以转诊会诊业务为切入点,以信息化为基础构建区域医疗网络,来实现医疗资源区域内的共享。

而对于未来谁为互联网医疗企业参与的分级诊疗买单,李志指出,系统建设的买单者,主要是政府。未来,可能有新的商业模式,比如依靠平台上的交易,通过会诊、转诊实现收入,买单方可能来自患者、保险公司等。

猜你喜欢

医疗
医疗UDI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医疗合同中医方违约责任的判定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精准医疗蓄势待发
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当立法
让法治拥抱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