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期儿童门诊就诊心理一致感与护患配合程度的关系研究
2016-11-07王丽丽
王丽丽
【摘要】 目的 采用心理一致量表对门诊就诊的儿童进行测量, 同时设计配合调查问卷分析儿童心理一致感与配合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抽样的方法, 调查沈阳市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的160例学龄期儿童, 对其进行心理一致量表、患儿配合诊疗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 学龄期儿童心理一致感得分为(62.03±11.84)分, 配合诊疗调查问卷得分为(4.09±0.67)分。心理一致感与配合程度呈正相关(r=0.428, P<0.01)。结论 儿童医护人员可以应用改善学龄期儿童心理一致感的干预措施, 从而达到学龄期儿童配合诊疗的目的。
【关键词】 学龄期儿童;心理一致感;配合诊疗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6.183
心理一致感是个体对生活的总体感受和认知, 它强调个体拥有的压力抗拒资源对心理健康的保护及促进作用, 表达了个体拥有一种普遍持久动态的信心感[1]。本研究针对儿童学龄期群体, 对其心理一致感与配合医护诊疗情况进行研究, 寻找两者关系, 促使临床医护人员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 避免护患矛盾的产生, 规避医疗纠纷的风险, 同时为临床医护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调查沈阳市儿童医院门诊2015年5~7月就诊的160例学龄期儿童, 采用抽样的方法抽取智力正常、能够配合测试及自行回答调查问卷的儿童。对160例儿童进行心理一致量表、配合诊疗调查问卷的调查。发放问卷168份, 回收问卷163份, 有效问卷为160份。有效回收率95.24%。160例儿童中男84例, 女76例, 平均年龄(9.5±4.2)岁。
1. 2 方法
1. 2. 1 心理一致量表 儿童心理一致感是由13个条目3个维度组成:①可理解感:是指患儿认为外界的应激源、生活的挑战是结构性、可观测、可解释的程度, 对其程度进行测量; ②控制感:是指患儿对应对挑战所需资源的可得到性的感知程度, 对其程度进行测量; ③意义感:是指患儿认为生活有意义、有情趣的程度, 外界的应激和挑战是能够让自己付出时间与精力的程度。相关学者指出, 心理一致感的3个因素是动态相关的, 可理解感、可控制感和意义感方面得分都高的个体认为其所处的外部环境是高度一致的, 而在这3个方面得分都低的个体认为其所处的外部环境是高度不一致的[2]。每个条目的分值为1~7分, 分值高者心理一致感也高, 呈现正相关, 总分为13~91分。
1. 2. 2 患儿配合诊疗调查问卷 作者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共10个与配合有关的问题, 每题1分, 分值范围为0~10分。调查时是在儿童无人干扰情况下自行作答。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相关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学龄期儿童心理一致感得分为(62.03±11.84)分, 配合诊疗调查问卷得分为(4.09±0.67)分。心理一致感与配合程度呈正相关(r=0.428, P<0.01)。见表1。
3 讨论
心理一致感对学龄期儿童的心理情况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心理一致感有益于儿童的健康发育, 从而产生有益的行为。而门诊护士对儿童的操作行为往往引起其恐惧、反感等情绪, 容易引发对抗、哭闹、攻击等行为。对学龄期儿童的心理一致感与护患配合进行研究, 分析两者关系, 使护士在操作前就能对其正确评估, 并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 保证操作的顺利进行, 能为护士临床工作提供便利。学龄期儿童的心理有以下特点:社会化日益丰富, 进一步加深自我、他人的认识和了解, 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自我意识越来越成熟, 对自己的言行也能自控, 对本研究的调查问卷能自行作答, 能表达自己的意见, 具有可信性。情绪发展进入高级阶段。各种高级情感, 如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荣誉感、道德感等都能落实为行为表现, 同时这个时期的儿童还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包括语言攻击、躯体侵犯等, 所以能够准确认知患儿能否配合医生诊疗, 对有效避免发生语言、躯体冲突提供了依据。医护在诊疗前, 如发现其存在攻击行为, 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如先与其沟通, 了解其需求, 或与其家长做好沟通, 做好开导工作, 增加儿童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从而保证自身的安全, 避免因其哭闹、谩骂引发医患矛盾。而对一些经常来院就诊的患儿, 患儿及家长都存在着较大的压力。特别是一些慢性疾病患儿及家长, 其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及需长期治疗等特点, 不仅影响其身心发育和社会适应[3], 也同时给患儿家长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承受较大的压力。这就要求医护人员一定要尽早掌握儿童的心理, 防止就此引发的医患矛盾及医生与家长的矛盾。由于家长和患儿经常来院诊治, 这部分患儿对医护的态度往往呈现两极分化的情况:一部分患儿对医护人员熟悉, 对其操作也能接受, 常常能够积极配合诊疗;另一部分患儿由于之前有过不愉快的感受, 对再次操作存在恐惧心理, 害怕再次出现不愉快的感受, 往往不能配合诊疗。对待这部分患儿, 医护人员应查找恐惧原因, 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导, 重建患儿信心, 最终达到配合诊疗的目的。
综上所述, 儿童是个特殊群体, 临床工作人员应结合学龄期儿童的心理、性格特点制定一套完备的可提高心理一致感的干预措施, 从而使其自愿配合医护工作, 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广大临床工作的护理工作者可以将成功经验应用于这个年龄阶段的患儿, 同时还应重视家属的参与, 将家庭干预作为提高心理一致感的重要措施之一, 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Ferjuson S, Davis D, Browne J, et al. Sense of coherence and child?bearing choices: a cross sectional survey. Midwifery, 2015, 31(11):
1081-1086.
[2] 刘俊升, 周颖, 桑标. 儿童心理一致感量表中文版的心理测量学特征分析.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1):87-90.
[3] 高隽, 易春丽, 陈骊. 慢性疾病儿童的照顾者负担及相关因素. 儿童少年心理卫生, 2010(5):398.
[收稿日期:201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