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安外国语大学看“95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016-11-07刘佳
刘佳
【摘 要】 本文运用《中国大学生心理测评量表》(CCSMHS)对西安外国语大学1995年以后出生(包括1995年)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调研分析表明,她们的心理健康总分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但在依赖、强迫、焦虑三个分数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建议将学校层面的积极引导和女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作为心理教育的重要部分,提升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关键词】 西安外国语大学;95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分析;建议
在大学校园中,“95后”大学生已经成为主流群体,女大学生在校人数也是逐年攀升。据国内研究数据表明,受当代社会大背景的影响,“95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了一些问题,如焦虑、抑郁、神经衰弱、强迫、自闭和人际关系障碍,甚至出现自伤自杀、杀人伤人等恶性心理危机事件,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很大挑战,“95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呈现属于这个时代的特殊性。西安外国语大学作为外语类院校,校情特殊,女生数量庞大,对“95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不但能更有的放矢地开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也能为其他外语外贸类学校研究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和借鉴,不断改进工作手段和方法。
一、方法
1、测量工具
本次研究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测评量表》(CCSMHS),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中国大学生心理测评量表》(CCSMHS)包括四个分量表:一是用于测查大学生在近一段时间内的精神压力,即《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二是用于测查大学生性格特征或人格,即《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三是用于测查大学生的大学适应情况,即《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四是用于测查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即《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中国大学生心理测评量表》(CCSMHS)结果分为:第一类为可能有严重心理问题且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第二类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但不甚严重的学生;第三类为基本心理健康的学生。在本研究中,第一类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更具有代表性,所以第一类学生在参加完心理测试后进行心理访谈,访谈提纲如下:
学生的背景资料,包括家庭结构、中小学情况、和父母关系、个人压力水平;
入学以来生活、学习遇到哪些方面的问题、困难或困扰,自己是如何应对的;
入学以来心境状态、压力程度的变化情况;
目前状态如何,是否需要心理方面的帮助;
是否有精神病史和服药史,目前是否仍在服药。
2、被试
抽取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年—2015年入学时的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测评数据,以其中1995年以后(包括1995年)出生的女大学生的心理测评数据作为研究数据。
3、数据分析
数据处理: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数据。
二、结果
表1 西安外国语大学“95后”女生在CCSMHS各因子
均分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的统计分析比较(X±SD)
因子名称 西安外国语大学“95后女生” 全国大学生常模
躯体化 12.11±3.31 13.27±4.24
焦虑 19.54±4.31* 16.64±5.32
抑郁 15.49±4.34 16.00±5.37
自卑 14.21±4.56 15.12±5.15
社交退化 13.62±4.03 15.59±5.57
社交攻击 13.56±3.37 14.27±4.38
性心理障碍 11.23±3.83 11.37±4.01
偏执 13.45±4.88 15.13±4.95
强迫 19.80±5.12* 18.23±5.32
续表
依赖 19.72±4.67* 16.78±5.45
冲动 13.32±4.18 14.27±4.49
精神病倾向 11.86±3.83 12.00±3.65
注:*表示p<0.05
自表1可见,统计分析表明:西安外国语大学“95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但在依赖、强迫、焦虑上的得分高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并且存在明显差异性。
三、结论与讨论
西安外国语大学“95后”的女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得分较高,心理健康水平良好,并且三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在9个因子上的得分都小于全国大学生常模,所以西安外国语大学“95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但同时,心理测评结果反映出了西安外国语大学“95后”女大学生在焦虑、强迫、依赖三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且差异显著。
1、“95后”女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
第一,自豪感与自卑感并存。能考上大学的同学都非常的高兴,她们觉得自己没有辜负老师和家长的希望,非常自豪;而到了大学后,看到跟自己一样优秀的同学,甚至比自己还要优秀的同学时,又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第二,放松感与紧张感同在。考上大学之后,紧张的学习似乎是可以结束了,可是,慢慢地大家会发现,大学并不像老师所说的那样“到大学之后,你们就可以放松了”,大学的学业可能更加繁重,所以马上又紧张起来。但是有的同学是放松之后怎么都紧张不起来了。
第三,孤独感与恋群感交织。到了大学,不同的乡音,不同的背景,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同学,感觉到特别的孤独,但是青年人的特点又特别的希望能够合群,所以产生了这样的困扰,尤其是女生宿舍的人际关系问题。
第四,求知欲与厌学心的共融。到了大学,是要学习新的知识,可是在高考留下的后遗症,有的同学会出现厌学的心理,以至于在进入大学后,一直很难进入状态。
第五,空虚感与恐惧感共振。在小学的时候,目标非常明确,上好的中学;上了中学,目标也非常的明确,上好的大学。可是上了大学之后,干什么呢?突然没有目标了,感觉到很空虚,没有目标,也感到很恐惧。
第六,自立性与依赖性相随。随着人的成长,大家都想自己说了算,那么,考上大学之后呢,终于离开父母了,在访谈中有的女大学生这样形容自己的大学生活,就好像小鸟放入了蓝天,终于自由了,终于没有人管了,可是也终于没有人给她们洗衣服、做饭了,所有的生活琐事都要自己处理。
第七,希望与失望相伴。有很多同学对于大学抱有很多幻想,宽敞的校舍、漂亮的教室,还有舒适的宿舍环境,可是到了大学以后发现,校园也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宽敞,宿舍也不是想象的那样舒适,跟家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感到非常的失望,觉得大学生活也不过如此。
总结起来,首先是希望值太高引起的失望心理,第二是对于环境不熟悉诱发的防范心理,第三是没有目标引发的困惑心理,第四是与之前地位不同的变化产生的自卑心理(学习好,地位高,大学后,不再是瞩目的焦点,甚至有的时候还要仰视别人,所以就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第五,怀旧、依赖带来的孤独心理(有很多同学怀念中学时的好朋友,觉得还是中学好)。第六,盲目乐观造成的受挫心理。有一些同学觉得大学生活就是很放松,可是一到考试,同学们才发现,原来大学生活还是很繁重的。
在访谈的过程中,“95后”女大学生表示,她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有:
(1)不适应大学环境。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到大学校园,觉得自己是佼佼者。但是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展逐渐发现,身边的同学都很优秀,甚至比自己还要优秀时,自己之前的优越感就会消失,这种心理落差会使许多女大学生出现自卑的心理状态。在班级当中、宿舍当中,相貌优秀,学习成绩优异,家庭条件良好的女大学生会成为大家眼中的“白天鹅”,被大家羡慕同时又容易遭受排挤和孤立。而家庭条件比较贫困、相貌平庸、学习成绩一般的女大学生往往成为仰视别人的“丑小鸭”。很多同学会发现,考上大学之后并不像高中时老师、家长口中所说的“万事大吉”,大学的学业压力有时比高中还要大,尤其是对于小语种和高级翻译的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很多女大学生是第一次开始集体生活,面对大学宿舍集体生活时,会感觉到非常不适应。宿舍空间有限,人员比较多,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比较小,难免出现摩擦。
(2)恋爱情感的困惑。这是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部分“95后”女大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已经开始谈恋爱,但是由于心理成熟度较低,她们往往不会处理两性情感中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在有矛盾冲突时,不知如何解决。进入大学后,她们可能面临着一段关系的结束,也不知所措。还有部分“95后”女大学生不知道如何跟异性相处,完全没有与异性相处的经验,这也是她们进入到大学后需要学习的重要课程。
(3)自我认知不明确,对于自我形象不满意。访谈中的“95后”女大学生普遍表示,在进入到大学后,她们才真正开始审视“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女生”,“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也就是真正开始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她们开始真正认真地想要了解自己,开始积极思考自己的人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和必要的引导,很多“95后”女大学生容易误入歧途,急功近利,尤其是“微时代”信息爆炸和多元化的强烈冲击,很多片面化甚至错误的信息容易让女大学生分不清是非对错,干扰她们理性的判断,引发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4)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是她们面临的又一个重要课题。在高中阶段,人际关系比较单纯,大家的理想都是“考大学”这一终极目标。进入到大学之后,尤其是女生众多的外语类大学,班级和宿舍的人际关系问题就摆在了她们眼前。相对于男生,女生的性格特点更加多疑、敏感、脆弱,容易出现人际关系矛盾。在“95后”女生的人际关系当中,宿舍的人际关系问题更加凸显,大学生寝室是学生最为集中,滞留时间最长的社区,是学生生活休息、思想交流、信息沟通、情感传递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建构的重要阵地,但也是人际关系紧张的高危地带和主要矛盾的集散地。“95后“女大学生宿舍更容易出现由于嫉妒、猜疑引发的人际关系紧张,更容易出现家庭经济贫富差距带来的情感鸿沟,更容易出现由于生活习惯、风俗不同引起的摩擦,更容易出现小团体破坏宿舍的安定和谐。
2、影响“95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95后”女大学生的年龄在20岁左右,正是人的一生当中的青年期,青年期的特点是心理波动变化非常激烈,自己有了属于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认知,但是由于心理发展并不成熟,所以在面临实际的问题时,容易诱发心理问题。
第一,教育因素。总体来说,农村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城镇,办学条件相对好的学校基本都配备了心理健康教师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同时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更加用心,能够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同理心。而在农村,教育资源相对比较落后,基本没有心理健康教师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更没有相应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服务,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能够关注到孩子的生理健康,但是给予的情感共鸣和支持明显较少,甚至根本没有与孩子在一起沟通谈心的时间。在访谈中,心理咨询师发现,来自农村的“95后”女大学生显得比较敏感、内向,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也小心翼翼,尤其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女大学生更加明显,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给予她们更多关注。
第二,环境因素。进入到大学之后,学校的环境、学习的环境、居住的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她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困扰。
第三,主观因素。在高中时期,大家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是唯一的目标,纵然出现了心理困惑和问题,容易被缩小,而被更大的“替代性目标”代替——考上大学。考上大学之后,那个巨大的“替代性目标”没有了,转而自己之前潜藏和压抑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就会逐渐涌现。而她们在之前没有任何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在面临实际问题时,容易茫然、不知所措、矛盾、焦虑甚至抑郁等。
四、建议
面对“95后”女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困惑和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展“95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学校层面
(1)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可以为“95后”女大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训练营、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把存在相同或者相似心理困惑的女大学生组织在一起,组建小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共同成长。
(2)充分利用第一课堂教学,开展通识课教育教学,争取开设必修课,让同学们可以在心理课堂上学习更加系统丰富的心理知识,掌握助人自助技巧。充分发动辅导员老师和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的重要作用,经常性的组织开展主题心理班会,发动朋辈力量,就大家感兴趣或者有疑问的心理话题展开讨论,共同倾诉、一起聆听,为学生们提供心理压力合理宣泄和疏散的渠道。
(3)在“微时代”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微平台”,如微信公众平台、微博、QQ群、心理健康手机APP等做好心理健康宣传工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2、女大学生个人层面
(1)自觉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注重心理保健。一个人的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和能够良好的适应社会生活。“95后”女大学生可以多阅读心理健康书籍,观看权威心理学课程视频等,了解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掌握沟通技巧,了解人际关系与沟通的密切联系,学会倾听,助人自助。
(2)学会心理求助。在遇到心理困惑或者问题,自己难以解决,要学会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辅导员老师、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求助,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解决心理困惑和问题,寻找社会支持,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卢晓红.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6)86.
[2] 王美琐,李兴余.大学生心理健康情绪管理论析[J].教育与职业,2011(3).
[3] 李阳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4] 曹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浅谈[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S1).
【作者简介】
刘 佳(1988-)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