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什么影响了农民工市民化:机理模型与实证检验

2016-11-07张务伟

河南社会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市民化用人单位农民工

张务伟

(1.山东女子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300;2.山东省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基地,山东济南250300)

什么影响了农民工市民化:机理模型与实证检验

张务伟1,2

(1.山东女子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300;2.山东省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基地,山东济南250300)

农民工市民化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农民工市民化是家庭土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就业、用人单位、社会歧视、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土地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没有直接影响,但是通过就业、用人单位、社会歧视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间接影响。人力资本因素和社会资本因素除直接影响农民工市民化外,还通过就业、用人单位、社会歧视、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间接影响。就业、用人单位、社会歧视、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直接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系数由大到小的次序为:社会歧视因素、人力资本因素、社会资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单位因素、就业因素和家庭土地因素。

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结构方程模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来到城市,成为城市居民。农民工作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加上农民工自身的原因,从事农业生产一直以来起着“蓄水池”的作用,相当多的农民工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经济新常态下一方面由于我国新增人口减少,劳动力出现短缺,致使劳动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结构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劳动生产力提高缓慢甚至停滞。因此,农民工市民化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文献回顾

对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开始于21世纪初,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和民工荒的出现,农民工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问题。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专家学者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本因素、社会资本因素、就业因素、用人单位因素等。

1.人力资本因素:舒尔茨(1962)认为,迁移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的人力资本状况决定,在迁入地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外来劳动力,能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1]。赵亮、张世伟(2011)研究结果发现,对农民工的收入产生明显促进作用的因素是教育、培训、技术等级和工作经验[2]。王竹林、范维(2015)认为增加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将促进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增强,进而对其市民化所需各种能力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3]。

2.社会资本因素:社会资本缺失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受阻的主要原因[4]。武岩、胡必亮(2014)研究结果发现,新型社会资本中的工具性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的收入和收入差距都有一定的影响[5]。程诚、边燕杰(2014)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农民工社会资本存量的欠缺,造成其与城市职工相比难以进入高收入的行业[6]。

3.就业因素:农民工进入城市必须有一份工作,获得一定的收入,才能维持生计,这是农民工市民化的保障。钱芳、陈东有(2014)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农民工实现就业都是通过强关系,而且就业的满意度更高。吴祖泉等(2015)研究表明,农民工就业变迁影响了他们在城市的经济收入、居住条件、家庭状况等,进而对他们的市民化水平有较大的促进作用[7]。

4.用人单位因素:农民工市民化不仅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作为农民工重要吸纳场所的用人单位,应该担负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刘洪银(2013)认为农民工市民化应该走渐进式发展道路,城市企业应该畅通农民工职业生涯通道[8]。

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农民工市民化不仅仅受单一因素的影响,它是包括自身、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张娟,2008;王桂新,等,2010)。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存在着认识上的、素质上的、制度上的诸多障碍(金喜在、张增磊,2012)。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他们在经济利益、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这三个方面都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的差距(张斐男,2012)。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者们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但也至少存在如下两点不足:一是对于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大都没有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没有研究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二是已有针对农民工市民化路径的研究多是定性的,而且没有分析是直接路径还是间接路径及路径系数的大小。因此,本文拟通过农民工入户调查的数据资料,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上述问题作回答。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为了更加全面和细致地考察家庭土地因素、人力资本因素、社会资本因素、就业因素、用人单位因素、社会歧视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本研究提出多个假说进行研究。

家庭概念比较宽泛,20世纪60年代,由于贝克尔和明塞尔开创性的研究,奠定了主流经济学家研究家庭福利最大化问题的基础,他们将家庭视为不可分割的效用最大化单位。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活动只是企业行为,而贝克尔的新家庭经济学认为家庭起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作用。此后,明塞尔将人力资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应用于劳动市场行为与家庭决策[11]。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它对其家庭成员的劳动就业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a:家庭土地对就业具有负向影响

假设H1b:家庭土地对用人单位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H1c:家庭土地对社会歧视具有负向影响

假设H1d:家庭土地对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正向影响

舒尔茨(1962)认为,人力资本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迁移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表现,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外来劳动力,往往能够在迁入地的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越倾向非农就业,获得的非农收入也就越高[10]。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2a:人力资本对就业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H2b:人力资本对用人单位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H2c:人力资本对社会歧视具有负向影响

假设H2d: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正向影响

社会资本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并运用于社会学研究。社会资本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充足的社会资本有利于农民工进入城市务工和发展(刘林平,2001)[11]。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3a:社会资本对就业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H3b:社会资本对用人单位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H3c:社会资本对社会歧视具有负向影响

假设H3d:社会资本对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负向影响

农民工进入城市必须有一份获得一定数目收入的工作,才能维持生计,这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保障。常进雄(2003)认为非正规就业是实现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途径。高君(2008)指出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包括农民工的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及城市融合三个环节,而最重要的环节是就业。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4:就业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正向影响

农民工市民化不仅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作为农民工重要吸纳场所的用人单位,应该担负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刘洪银(2013)指出应该让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镇发展的动力。高拓(2013)认为农民工、企业和社会是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三方分担主体。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在农民工市民化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而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5: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H6: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就业具有正向影响

城市政府和居民对农民工市民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歧视。就业机会、就业待遇和就业保障是农民工遭受社会歧视的三个主要方面(袁国敏、曹信邦,2007)。由于农民工面临诸多歧视性政策,侵害了平等的劳动权利(王阳,2013),加之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社会歧视的增加,造成用人单位在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对农民工比较苛刻。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7:社会歧视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负向影响

假设H8a:社会歧视对就业具有负向影响

假设H8b:社会歧视对用人单位具有负向影响

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取决于城市化发展水平(王竹林,2010),城市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概率(陆铭,等,2012)。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会比较完善,用人单位制度也比较规范,社会歧视也会相应地减少。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9: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H10a:经济发展水平对就业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H10b:经济发展水平对用人单位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H10c:经济发展水平对社会歧视具有正向影响

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笔者选取农民工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作为控制变量。综合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模型假设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量表开发与修正

1.农民工市民化量表

根据刘传江、程建林(2008)等人的农民工市民化测度量表,笔者进行了修正,保留了21个题项。采用5点量表进行测量,1代表与城市居民相差非常大,5代表与城市居民相差没有差别。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这些题项分别属于“国民待遇”“经济生活”“心理文化”“政治参与”“城市适应”五个维度。信度分别为0.89、0.87、0.85、0.86、0.83,因素解释总变差达到72.53%,这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农民工社会资本量表

参照Scott E.Seibert etc.(2001),Collins&Clark(2003)、周密等(2012)的社会资本测量量表,结合我国国情,笔者修正了农民工社会资本量表。农民工市民化一般通过两种社会资本:第一种是家庭、亲友、邻里、同事和非正式组织等自组织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它是一种非正式的组织资本。第二种是通过政府、企业、社会正式组织等形成的组织关系网络——正式的组织网络。这两种社会资本都采用5点量表进行测定,1代表没有,5非常多。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这些题项分别属于“正式的组织资本”“血缘(亲缘族缘)”“业缘地缘”三个维度。信度分别为0.81、0.75、0.70,因素解释总变差达64.76%,这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社会歧视量表

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主要是城市政府,用人单位、城市居民及制度歧视等组成。笔者采用就业地政府歧视、用人单位歧视、就业地居民歧视、户籍制度歧视4个题项进行测量。采用5点量表,1代表没有歧视,5代表歧视非常大。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一个因子。信度为0.83,因素解释总变差达到67.43%,这表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二)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2015年10月,课题组受托组织此次数据采样调查。其中,样本共涉及15~64岁、就业时间明确、从事非农就业时间大于等于1个月且到县级及以上城市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民工2523人。再删除有缺失值的样本之后,最后共得到2307个农民工有效样本。利用T检验表明这些删除的样本和保留的样本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别。

2.工具变量

(1)农民工市民化:采用预测试建立的21个项目的量表来测量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由农民工进行评价。该量表的测量信度系数为0.92,表明具有良好的测量信度;同时,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利用总体模型的卡方、拟合指数、TLI和RMSEA去评价农民工市民化,指标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χ2(184)= 2207.95,p≤0.01;CFI=0.93;TLI=0.92;RMSEA= 0.07)。信度分别为0.90、0.86、0.88、0.87、0.84,因素解释总变差达到70.87%,这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家庭土地因素:即农民工所在家庭拥有土地(耕地)的多少。在本文中,家庭土地因素由家庭土地亩数、家庭耕地亩数、家庭人均耕地亩数3个指标衡量。信度系数为0.77。指标含义如表1所示。

(3)人力资本因素: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力身上的知识和技能。采用Wayne等(1999)的人力资本量表进行测量,包括教育水平、培训情况、工作年限和就职经历(就业工作)四个项目。前两者属于知识技能型人力资本,后两者属于经验型人力资本。一般说来,受教育年限越少,教育水平会越低,其工作年限和求职经历可能会越多。农民工的受教育年限普遍较低,经验型人力资本更能代表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时间越长,工作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市民化。因此,我们取非农工作经验、就职经历、城市工作时间作为反映农民工经验型人力资本的指标,信度系数为0.96。指标含义见表1。

表1 测量指标的含义

(4)社会资本因素:采用预测试发展起来的10个项目的量表来测量农民工的社会资本,由农民工进行评价。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利用总体模型的卡方、拟合指数、TLI和RMSEA去评价农民工社会资本指标,指标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χ2(32)= 441.25,p≤0.01;CFI=0.95;TLI=0.94;RMSEA= 0.06)。上述三个因子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0、0.74和0.70,社会资本因素解释总变差达到64.67%。

(5)就业因素:本文中的就业是指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用年工资(经营)总收入、月工资(经营)总收入、月基本工资(经营)收入三个指标进行测量,信度系数为0.84。指标含义如表1所示。

(6)用人单位因素:用人单位作为农民工用工的主体,在市民化中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本文选择单位交纳五险一金、单位交纳三险一金、用人单位类型作为用人单位的衡量指标,信度系数为0.76。指标含义见表1。

(7)社会歧视因素:社会歧视采用预测试发展起来的四个题项的量表进行测量,信度系数0.82。

(8)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重要影响。如果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比较快,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来此就业、生活、居住,必然会导致房价上涨;如果一个城市的行政级别越高,则表明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因此,我们用就业地城市的新房平均价格、二手房平均价格和城市行政级别来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信度系数为0.73。指标含义见表1。

(9)控制变量。我们把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作为控制变量。其中性别是“0”代表女,“1”代表男;年龄以实际年龄表示;婚姻状况中,“0”代表未婚,“1”代表已婚。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了检验关键变量“家庭土地因素”“人力资本因素”“社会资本因素”“就业因素”“用人单位因素”“社会歧视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与“农民工市民化”之间的区分效度以及各个测量量表的相应测量参数,本研究对关键变量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从八因子模型到零因子模型之间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八因子模型吻合得比较好(χ2(296)=2630.41,p< 0.01;CFI=0.94,TLI=0.92,RMSEA=0.06),而且这一模型要显著地优于其他因子模型的拟合优度(详见表2),表明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续表1

表2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四)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3总结了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以及相关系数。可以看出,除假设H1b、假设H1d、假设H2b、假设H2d、假设H8a、假设H10b、假设H10c外,其他的假设都得到支持。

(五)结构方程建模及假设检验

为了估计研究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问题,用方差极大法正交旋转对变量中的项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出8个明确的预设因子:家庭土地因素、人力资本因素、社会资本因素、就业因素、用人单位因素、社会歧视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市民化。平均的因子载荷为0.70,所有的潜在交叉载荷项中,仅有一个项目的载荷在0.3和0.4之间,这表明没有交叉载荷项,由此可见,本研究中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结构方程模型可以用来检验研究中具有控制变量路径和路径假设的模型。它的优点就是能够用来对假设模型中的整个系统变量同时进行测试,能够评价模型和数据在多大程度上相一致。根据经验做法,假定测量模型中单一指标控制变量的残差为零,路径系数等于1。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假设模型与数据拟合的比较好:χ2(368)=3401.03,p≤0.01;CFI=0.92;TLI=0.91;RMSEA=0.06。

1.模型比较

利用卡方检验值的变化,我们用假设模型和巢模式模型相比较,检验假设模型是否最优。如表4所示。第一步,假设模型比控制变量模型(Δχ2=-1048.44,d=31,p≤0.001)拟合的要好。第二步,假设模型和部分中介模型1相比较,部分中介模型1就是在假设模型的基础上,家庭土地因素和市民化建立直接路径。卡方检验值的变化表明,中介模型1优于假设模型(Δχ2=17.28,Δd=1,p≤0.001)。部分中介模型1作为最适合的模型保留,再与部分中介模型2相比较。第三步,部分中介模型2在部分中介模型1的基础上,人力资本和市民化建立直接路径。卡方检验值的变化表明,中介模型2优于部分中介模型1(Δχ2= 128.85,Δd=1,p≤0.001)。部分中介模型2作为最适合的模型保留,再与部分中介模型3相比较。第四步,部分中介模型3和部分中介模型2相比较,部分中介模型3就是在假设模型的基础上,社会资本和市民化建立直接路径。卡方检验值的变化表明,部分中介模型3优于部分中介模型2(Δχ2=26.28,Δd=1,p≤0.001)。部分中介模型3作为最适合的模型保留。

表3 各主要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关系a

综上,进行零中介模型的比较。首先,把就业、用人单位、社会歧视、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系数设为“0”,其他变量的路径系数不作限制。零中介模型与部分中介模型3相比较,零中介模型的拟合指标变差(Δχ2=-326.18(4),Δd=4,p≤0.001)。

巢模式检验表明,部分中介模型3是拟合最好的模型。因而,这个模型作为最适合的模型用来检验假设。

表4 结构模型比较a

2.假设检验

在控制变量下,标准参数估计检验表明,在22个假设中,有15个显著(包括3个弱显著),(见图2和表5)。

(1)家庭土地对就业具有负向影响(b=-0.01,p﹥0.1),在相关分析中两者关系显著,但是在模型中,可能是受控制变量和其他变量的影响,影响不显著,假设H1a不成立。可能原因是:一是农民工由于要耕种土地,会影响到非农就业收入;二是近年农民工工资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非农就业的收入远远大于土地收入,导致家庭土地对农民工就业收入的影响不明显。家庭土地与用人单位呈显著正向影响(b= 0.06,p<0.05),假设H1b成立。也就是说,相对而言,家庭土地越多的农民工,由于可以在务农和务工之间具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以致对用人单位要求也相对较高。家庭土地对社会歧视具有正向影响,且非常显著(b=0.06,p<0.01),假设H1c不成立。这是因为,家庭土地越多,农民工对工作岗位和用人单位等越挑剔,同时因为农民工要兼顾土地,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非农就业工作。家庭土地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负向影响,且极显著(b=-0.06,p<0.001),假设H1d不成立。这是因为,家庭土地越多,由于要兼顾土地,通常选择离家比较近的地方务工,而离家比较近的地方,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大城市相对较低。家庭土地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总的路径系数为-0.03。

图2 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2)人力资本对就业具有正向影响,且极显著(b=0.09,p<0.001),假设H2a成立。这是因为,经验型人才资本越高,为企业创造的利润越多,相应获得的报酬会越高。人力资本对用人单位具有负向影响,且非常显著(b=-0.07,p<0.01),假设H2b不成立。这是因为,待遇好的用人单位,要求员工的学历比较高,本研究中的人力资本是经验型人力资本,其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达不到用人单位的学历要求。人力资本对社会歧视具有负向影响,且非常显著(b=-0.07,p<0.01),假设H2c成立。这是因为,经验型人力资本高的农民工,其学历相对较低,也缺少技术特长,容易受到歧视。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影响(b=-0.03,p﹥0.1),假设H2d不成立。可能的原因是,由于现在的信息和交通比较发达,农民工流动比较容易,造成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和低的地区对于经验型农民工的需求没有太大的差别。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总的路径系数为0.33(0.327)。

表5 农民工市民化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值

(3)社会资本对就业(b=0.25,p<0.001)和用人单位(b=0.51,p<0.001)都具有正向影响,且影响极显著,假设H3a、H3b成立。这是因为,农民工的社会资本越多,可以找到较好的用人单位,收入也会越高。社会资本与社会歧视具有负向影响,但弱显著(b=-0.07,p<0.1),假设H3c成立。可能的原因是,农民工社会资本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社会歧视。当前,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加上农民工自身的原因,社会资本对社会歧视的影响较弱。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且极显著(b=-0.33,p< 0.001),假设H3d成立。可能的原因是,如果农民工在家乡能够找到比较好的就业单位,一般不会到离家太远的地方务工。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多是家乡的亲缘和血缘关系,而家乡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大城市一般都比较低。社会资本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总的路径系数为0.27。

(4)就业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正向影响,但呈弱显著(b=0.04,p<0.1),假设H4成立。农民工在城市具有一定的就业收入,才能在城里立足,才有可能完成市民化。由于农民工市民化包括国民待遇、经济生活、心理文化、政治参与、城市适应等多个维度,此处的就业是狭义的就业,仅指就业收入,主要反映农民工经济层面的市民化。再者,农民工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较大,面对高昂的市民化成本,这些收入还不能够满足当前市民化的需要,导致就业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呈弱显著。就业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总的路径系数为0.04。

(5)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正向影响,且非常显著(b=0.13,p<0.001),假设H5成立。用人单位自身经营状况好,不仅工资、福利待遇较好,而且具有较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担负起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责任。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就业没有影响(b= 0.02,p>0.1),假充H6不成立。本研究中的就业仅指就业收入,其实用人单位好,并不一定收入高,农民工更看中的是在用人单位的上升空间、工作是否稳定、工资发放是否及时、是否具有较好的企业文化等。用人单位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总的路径系数为0.13。

(6)社会歧视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负向影响,且极显著(b=-0.33,p<0.001),假设H7成立。由于农民工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备受社会歧视,提高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门槛,导致农民工市民化困难重重。社会歧视对农民工就业没有影响(b= 0.04,p>0.1),假设H8a不成立。可能的原因是农民工多从事脏累差的工作,这种工作城市居民一般不愿意从事。再者民工荒、用工荒的出现,农民工的工资不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歧视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社会歧视对用人单位具有负向影响(b=-0.04,p<0.1),但呈弱显著,假设H8b成立。社会歧视减少,可以使农民工找到条件较好的用人单位。又由于社会歧视中不仅包括用人单位的歧视,还包括户籍、居民、政策的歧视,致使影响呈弱显著。社会歧视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总的路径系数为-0.33(-0.332)。

(7)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正向影响,且极显著(b=0.22,p<0.001),假设H9成立。发展水平高的城市,不仅经济发达、劳动力市场完善、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多,而且其就业、生活环境等相对较好,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更大。从路径系数的大小可以看出,在所有的路径系数当中,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仅次于社会歧视。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工就业具有正向影响,且极显著(b= 0.16,p<0.001),假设H10a成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总体收入水平比较高,相应地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也比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对用人单位具有正向影响,且极显著(b=0.20,p<0.001),假设H10b成立。可能的原因就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劳动力市场较完善和规范,企业用工制度比较规范。经济发展水平对社会歧视具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b= 0.03,p>0.1)。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城乡二元制度的存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和较低的地区,都普遍存在社会歧视,且这种岐视并没有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减少。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总的路径系数为0.25。

除此之外,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直接正向影响(b=0.32,p<0.001),社会资本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也具有直接正向影响(b=0.25,p< 0.001)。但是,家庭土地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不显著(b=-0.004,p>0.1)。可能原因是农民人均土地少,没有规模效益,加上农业机械的大量应用,劳动强度大大降低,致使当前的土地数量不足以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直接影响。

综上,从控制变量来看,与诸多学者以前研究的结果一致,性别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直接负向影响,且极显著(b=-0.16,p<0.001)。也就是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市民化。年龄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负向影响,且极显著(b=-0.21,p<0.001)。也就是说,越是年轻的农民工,由于容易接受新事物,文化程度也较高,更易于完成市民化。婚姻状况对农民工市民化没有影响(b=-0.01,p>0.1)。这是因为,在外就业没有结婚的农民工,结婚以后绝大多数仍然出来务工。

四、作用(传导)机理与展望

(一)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是家庭土地因素、人力资本因素、社会资本因素、就业因素、用人单位因素、社会歧视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等综合影响的结果。具体阐述如下:

1.家庭土地因素的作用机理。家庭土地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没有直接影响,但可以通过就业、用人单位、社会歧视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间接影响。也就是说,家庭土地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只有间接路径。具体来说有六条间接路径:一是家庭土地因素通过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间接影响;二是家庭土地因素通过社会歧视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间接影响;三是家庭土地因素通过社会歧视、用人单位再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间接影响;四是家庭土地因素通过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间接影响;五是家庭土地因素通过经济发展水平、再通过就业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间接影响;六是家庭土地因素通过经济发展水平再通过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间接影响。农民工可以通过市场化的土地处置方式,减少对土地的依赖,从而能够找到合适的用人单位、减少社会歧视、选择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就业,从而加快其市民化的进程。

2.人力资本因素的作用机理。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路径包括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直接路径就是人力资本直接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经验型人力资本的增加,有利于直接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这里间接路径有四条:一是人力资本通过就业对市民化产生影响,增加经验型人力资本有利于就业,进而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二是人力资本通过用人单位对市民化产生间接影响;三是人力资本通过社会歧视对市民化产生间接影响;四是人力资本通过社会歧视、用人单位再对市民化产生间接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在减少经验型人力资本的同时增加知识技能型人力资本,不仅可以找到更合适的用人单位,而且有利于减少社会歧视、提高就业水平,从而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3.社会资本因素的作用机理。社会资本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路径也包括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直接路径就是社会资本直接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资本的增加,有利于直接促进农民工市民化。间接路径有七条:一是社会资本通过就业对市民化产生影响,提高社会资本有利于就业,进而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二是社会资本通过用人单位对市民化产生间接影响,通过增加社会资本,有利于找到条件更好的用人单位,从而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三是社会资本通过社会歧视对市民化产生间接影响;四是社会资本通过社会歧视、用人单位对市民化产生间接影响,也就是说,通过增加社会资本,可以减少社会歧视,找到条件较好的用人单位,进而可以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五是社会资本通过经济发展水平对市民化产生间接影响;六是社会资本通过经济发展水平、就业对市民化产生间接影响;七是社会资本通过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单位对市民化产生间接影响。通过增加社会资本,农民工可以选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有利于就业和找到条件较好的用人单位,进而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4.就业因素的作用机理。就业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直接影响。也就是说通过农民工就业,能够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但是从路径系数和显著性上看,就业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比较弱。因为,农民工市民化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市民化,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容,如国民待遇、心理文化等。

5.用人单位因素的作用机理。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直接影响。也就是说农民工通过用人单位,能够提高其市民化程度。从路径系数和显著性上看,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比较强。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在农民工市民化中责任重大,所以企业应该勇于担当起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责任。

6.社会歧视因素的作用机理。社会歧视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直接影响。也就是说,通过减少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能够提高其市民化程度。从路径系数和显著性上看,社会歧视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最强。可以看出,通过取消二元户籍制度及附加在其上的其他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取消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对农民工市民化意义重大。

7.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的作用机理。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直接影响。通过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从路径系数和显著性上看,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仅次于社会资本。

(二)总结与研究展望

1.家庭土地因素通过间接路径(用人单位、社会歧视、经济发展水平为中介环节)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影响。通过市场化的土地处置方式,使农民工摆脱对土地的依赖,通过进入条件好的用人单位、减少社会歧视、选择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就业,能够有效实现市民化的目标。

2.人力资本因素通过直接和间接(就业、用人单位、社会歧视为中介环节)路径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影响,且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可以看出,在减少经验型人力资本的同时增加知识技能型人力资本,不仅使农民工可以找到条件更好的用人单位,而且有利于减少社会歧视、提高就业,从而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3.社会资本因素通过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就业、用人单位、社会歧视、经济发展水平为中介环节)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影响,但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提高社会资本有利于农民工就业、找到条件更好的用人单位、减少社会歧视,从而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资本因素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作用仅次于人力资本因素。

4.就业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直接影响。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是为了获得比从事农业更高的收入,这是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前提,所以就业能够直接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水平。

5.用人单位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直接影响。用人单位在农民工市民化中具有重要的担当作用,其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仅次于经济发展水平。

6.社会歧视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直接影响。社会歧视及其背后的政策逻辑在农民工市民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最大。

7.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农民工收入较高,越有利于农民工市民化。

总体而言,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力由大到小的次序为:社会歧视因素、人力资本因素、社会资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单位因素、就业因素和家庭土地因素。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前提;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和社会资本水平,是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同时,提高家庭土地因素、人力资本因素和社会资本因素向就业、用人单位、社会歧视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转换率,有助于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水平。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是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保障。用人单位在农民工市民化中责任重大,所以企业应该勇于担当起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责任。农民工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市民化,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容,如国民待遇、心理文化、政治参与、城市适应等,所以应多措并举,加快经济新常态下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赵亮,张世伟.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险参与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8—52.

[3]王竹林,范维.人力资本视角下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形成机理及提升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51—55.

[4]赵立新.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6,(4):40—45.

[5]武岩,胡必亮.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民工收入差距[J].中国人口科学,2014,(6):50—61+127.

[6]程诚,边燕杰.社会资本与不平等的再生产——以农民工与城市职工的收入差距为例[J].社会,2014,(4):67—90.

[7]吴祖泉,王德,朱玮.就业视角的农民工市民化过程考察——基于上海的个案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5,(6):19—26.

[8]刘洪银.新生代农民工渐进式市民化必要性和可行性[J].现代经济探讨,2012,(12):65—69.

[9]雅各布·明塞尔.劳动供给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0]任国强.人力资本对农民非农就业与非农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天津的考察[J].南开经济研究,2004,(3):3—10.

[11]刘林平.外来人群体中的关系运用——以深圳“平江村”为个案[J].中国社会科学,2001,(5): 32—38.

责任编辑 凌澜

F22

A

1007-905X(2016)04-0059-10

2016-03-0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3M541887);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4GL009);山东省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课题重点项目(ZD05)

张务伟,男,山东费县人,山东女子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山东省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基地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市民化用人单位农民工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