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阴补阳针刺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
2016-11-07王彩娟刘迎春韩雪娟李淑彦
刘 欣,王彩娟,刘迎春,韩雪娟,付 红,李淑彦
(1.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2. 河北省黄骅市中医医院,河北 黄骅 061100;3. 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河北 定州 073000)
临床研究
泻阴补阳针刺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
刘欣1,王彩娟1,刘迎春2,韩雪娟3,付红3,李淑彦1
(1.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2. 河北省黄骅市中医医院,河北 黄骅 061100;3. 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河北 定州 073000)
目的观察泻阴补阳针刺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中药熏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4周简化Fulg-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改良Ashworth分级评分及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第2周、4周简化Fulg-Meyer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而改良Ashworth分级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Meyer评分、Ashworth分级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第2周、4周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泻阴补阳针刺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及肢体运动功能,并显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显著。
泻阴补阳针刺法;中药熏蒸疗法;脑卒中痉挛性瘫痪
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四大特点,其中有73%~86%的患者在发病后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而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是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1]。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可引起患肢疼痛,造成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变形,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因此,如何缓解此类患者肢体痉挛状态,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已成为脑卒中患者康复工作的重点。西医疗法如温热疗法、寒冷疗法、电刺激疗法、振动疗法和运动康复疗法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部分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及日常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仍不理想[2]。目前,中西医结合疗法已逐渐应用于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并且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3]。本研究观察了泻阴补阳针刺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2月—2015年4月石家庄市中医院收治的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110例,均为首次发病,脑卒中的西医诊断符合第五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4],且经脑MRI或者CT检查证实;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分标准》;改良Ashworth 肌张力评定均为1级或以上;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近期未服用过镇静药物及肌肉松弛剂。排除脑卒中急性期者,伴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传染病、失语或痴呆、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者,对该研究中药物熏蒸过敏者。男63例,女47例;年龄55~76(61.7±10.2)岁;病程(48.6±14.0)d;脑梗死81例,脑出血29例;左侧瘫痪61例,右侧瘫痪49例。将110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2组年龄、性别构成比、病程、体质量指数、病变性质、偏瘫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治疗方法2组均采用Bobath训练模式[5]进行康复训练,主要以拮抗肌训练为主,30 min/次, 2次/d,依据患者的训练康复情况逐步增加难度。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LXZ-200S型智能中药熏蒸仪(杭州立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进行中药熏蒸治疗,中药熏洗方剂:刘寄奴15 g、威灵仙15 g、当归15 g、白芍30 g、苏木30 g、透骨草30 g、桑枝30 g、松节30 g、伸筋草30 g、鸡血藤15 g、姜黄15 g。上方1剂/d,煎煮成500 mL,加入开水后稀释为1 000 mL后注入中药熏蒸治疗仪的药槽中,接通电源之后将治疗仪喷口对准患者患病部位(温度控制在40~50 ℃,距离>30 cm),每次熏蒸30~40 min,1次/d,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操作方法:对患侧肢体阴经诸穴常规消毒后,采用合适TONY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取阴侧穴:极泉、尺泽、内关、三阴交;取阳侧穴:百会、肩髃、肩髎、臂臑、手五里、肘髎、曲池、手三里、外关、梁丘、足三里、丰隆、悬钟、解溪、丘墟;操作中注意快速刺入,阴侧穴位行提插捻转泻法,强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不留针或留针5 min;阳侧穴位行提插捻转补法,中等刺激,留针30 min;1次/d,治疗4周。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3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4周分别采用简化Fulg-Meyer运动功能量表[6]、改良Ashworth分级评分[7]及Barthel指数[8]对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简化Fulg-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改良Ashworth 分级评分为患侧肢体的平均分值(上肢评分+下肢评分/2)。②记录治疗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1.4疗效评定标准治疗结束后参照《神经康复学》[9]及文献[10]对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估。①根据简化Fulg-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前评分×100%。优:疗效指数≥30%;良好:疗效指数为20~29%;较好:疗效指数为10~19%;差:疗效指数<10%。②改良Ashworth分级评分。优:治疗后Ashworth分级评分降低3个级别;良好:治疗后Ashworth分级评分降低2个级别;较好:治疗后Ashworth分级评分降低1个级别;差:治疗后Ashworth分级无降低。有效率=(优+良好+较好患者例数)/总治疗例数×100%。
2 结 果
2.12组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4周简化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分、Ashworth分级评分比较2组治疗第2周、4周简化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改良Ashworth分级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2.22组治疗后简化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分、Ashworth分级评分疗效比较观察组2项指标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2.32组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4周Barthel指数比较2组治疗第2周、4周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4不良反应2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事件情况发生。
表2 2组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4周简化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分、Ashworth分级评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
表3 2组治疗后简化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分、Ashworth分级评分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脑卒中后可产生诸多神经功能缺损相关的并发症,其中痉挛性瘫痪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瘫侧肢体的腱反射亢进、肌张力显著增高,阵挛及肌强直。研究发现,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患者痉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则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越好[1,10]。目前的西医疗法如物理疗法、神经阻滞治疗、电刺激疗法、药物治疗等存在一定的操作不方便、费用高等不足之处,且部分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及日常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不甚理想[2,10]。近些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逐渐应用于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的康复治疗之中,其疗效已经获得临床医师的认可。
表4 2组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4周Barthel指数 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 05。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属于祖国医学“筋病”“痉证”的范畴。中医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早就有深刻的认识,《灵枢·邪客》中阐述:“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不得屈伸,故拘挛也。”并指出痉挛性瘫痪是由于瘀血住留所致。《奇效良方》中记载:“血瘀不流……津液凝涩,渗着不去,而成痰瘀”,认为瘀血阻滞,津液不行,停留为饮,聚而成痰,而成痰瘀互结之证,最终导致肢体痉挛状态出现。诸多中医学家亦认为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中医证型主要以“痰瘀阻络”为主[2,11]。针对以上中医证型,本研究选用舒筋活血、化痰通络中药给予熏蒸治疗,熏蒸方剂中伸筋草、白芍柔肝伸筋,缓急止痛,舒筋活络;姜黄入气分,破血行气,通经活络,兼引诸药直达肩背;刘寄奴、当归、鸡血藤则能养血活血,舒筋活络;桑枝、松节祛风湿流痰,利关节,善治筋脉拘挛,威灵仙宣通十二经络;透骨草、松节引诸药直达筋骨关节。现代医学亦认为中药熏蒸具有温热及药物的双重作用,可同时借助热力及药物动力学透过皮肤作用于缓步肌肉关节,从而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的改善,加速新陈代谢,抑制炎性反应,改善组织微循环,有利于患者肢体痉挛的缓解和肢体功能康复[12]。此外,有研究显示,对患侧肢体的熏蒸,亦能够借助于熏蒸皮肤产生的温热刺激向患者大脑皮层传递冲动信号,最终激活大脑受损皮层功能区域的恢复及觉醒,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及痉挛的缓解[11,13]。
肢体肌痉挛作为中风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其形成原因是由于瘫痪肢体各肌群肌张力增高程度不均匀,即上肢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下肢以伸肌张力增高为主,从而形成上肢关节内收屈曲内旋,下肢关节伸直外旋的特殊步态及体位,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活动。中医文献《灵枢·寿夭刚柔》中记载“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阳之阴,即指筋脉,故治疗痉挛性偏瘫就有了取阴经穴位治疗的方法[14]。另外从中医学阴阳学说来看,拘急收缩属阴,舒缓伸张属阳,阴有余而阳不足则见拘急不舒,诸多中医学家认为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肢体表现是阴急阳 缓,治疗上宜采用“泻实补虚”,既泻阴补阳治疗策略[15-16],因此,本研究中采用补其缓而泻其急的针刺方法即泻阴补阳针刺法给予治疗,对患侧肢体阴经诸穴行快针提插泻法,而对患者患侧肢体的阳经诸穴行提插捻转补法留针,以达到“调和阴阳,阴阳相济”,进而促进患者肢体平衡及康复的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第2周、4周简化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而改良Ashworth分级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简化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分、Ashworth分级评分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第2周、4周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提示采用中药熏蒸联合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能显著缓解患者肢体痉挛状态,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通过泻阴补阳针刺法降低肢体肌肉张力,有效控制或抑制患者的痉挛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中药熏蒸改善患肢组织微循环,舒筋活血及温热刺激激活大脑受损皮层区域功能的恢复,两种治疗措施相互协同,使患者获得最大的临床疗效,故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1]佟泰鹏,傅立新.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针灸临床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10):222-224
[2]杨楠,谭吉林,王本国.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1(7):1532-1533
[3]袁秀娜,高其芳. 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研究进展[J]. 河南中医,2013,29(12):2111-2113
[4]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15(6):60-61
[5]樊留博,刘宝华,田瑛. 基于Bobath理念的膝关节运动控制训练对痉挛性偏瘫患者干预效应的临床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2015,31(9):1405-1407
[6]苗芬,李志方,郭美芹,等. 不同针刺时机、选穴配伍搭配方案对脑梗死肌张力异常患者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的影响[J]. 河北中医,2015,22(12):1845-1849
[7]窦祖林. 痉挛:评估与治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68
[8]王玉龙. 康复功能评定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97-405
[9]王茂斌. 神经康复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79-581
[10] 张红岩,李佩芳. 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 四川中医,2012,19(9):123-125
[11] 赵冬娣,李有武,袁涛. 平衡针刺法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25例临床观察[J]. 江苏中医药,2014,24(8):57-59
[13] 冯利君,易新华. 中药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J]. 中国康复,2007,22(1):28
[14] 胡建芳,陈朝俊,余志辉,等. 解痉颗粒合中药熏蒸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 辽宁中医杂志,2014,32(12):2629-2631
[15] 娄必丹,刘伍立. 泻阴补阳法论治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J]. 针灸临床杂志,2002,33(12):3-4
[16] 胡俊霞. 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运动障碍的疗效评价[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2011050;2012159;2015194)
10.3969/j.issn.1008-8849.2016.29.011
R743.3
B
1008-8849(2016)29-3225-03
2016-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