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研究

2016-11-07孙健薛念文

关键词:现状对策

孙健+薛念文

摘 要:当今社会,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相关研究也围绕其展开。而对关于女性农民工的研究却不多,对女性农民工精神世界的关注更是较少。文章以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探究其精神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经济、心理、社会三个层面解释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从女性农民工个人、所在单位、政府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改善女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

关键词: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4-0079-05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the issue of migrant worker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affect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on which a lot of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However, there are not so many studies on female migrant workers, studies 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pursuits of the female being fewer. Focusing on the spiritual pursuits of female migrant worker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blems in their spiritual and cultural pursuits, and explains the reasons for the problems from such aspects as economy, psychology and society. Finally,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volving efforts from such aspects as the female migrant workers themselves, their employers and the government, in the hope of improving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pursuits of female migrant workers.

Key words: female migrant worker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pursuit; present situation; suggestions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逐渐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为了拥有更好的生活,一部分农民开始涌向城市。前期主要以男性为主,他们大多从事建筑、钢铁等依靠体力的行业。而后,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制造业、纺织业、服装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对女性农民工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吸引力越来越强,于是,很多农村女性也离开家乡加入了农民工进城行列,且在农民工群体中占据了较大比例。《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指出:“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是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的人员。”[1]那么,其中的女性自然而然地被称为女性农民工。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4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而女性农民工占比达到33%[2]。由此可看出女性农民工群体数量之庞大。一直以来,农民工群体被社会各界称为“弱势群体”,而女性农民工群体则更是“弱势中的弱势”,因此,关注她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通过对知网数据库检索,笔者发现相比较对农民工整体研究而言,对女性农民工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于基于实地调研的女性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或者女性农民工就业现状研究。单独对女性农民工精神世界的研究较少,且多从精神需求层次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研究。本文通过对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相关资料的整理,结合社会学理论、社会性别理论等对对女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现状概述

(一)女性农民工的特点

1.文化程度低。

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女性农民工文化程度初中以上的比例为42.3%,而50.8%的女性农民工只有小学文化,文盲率也高达13.9%。因此她们来到城市便只能从事一些文化程度要求低,没有技术含量的机械型操作的工作,这类工作往往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单调重复,这就使得女性农民工群体严重缺乏精神文化生活,又加之在工作中无法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她们往往神情疲惫,毫无生机,而较低的文化程度又让她们只能趋于现状,被迫压抑内心的渴望。

2.法律意识薄弱。

对于女性农民工这一群体来说,上班、下班、吃饭、睡觉便是她们生活的全部,她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和城市里的人是一样的,从来没有想过在受到伤害时行使自己的权利,她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拥有哪些权利。一份民间调查显示[3],约90%的农民工不懂劳动法,80%的农民工未与所在单位签订劳动合同,90%的农民工不知道有最低工资标准。在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而女性农民工更是如此。通常在她们的世界观中道德大于法律,她们相信劳资双方的口头约定胜过那一张白纸黑字,也正因为如此,她们受到了更多的不公正待遇,甚至伤害。这些都打破了她们原有的思想观念,让她们变得迷惑、不安甚至是恐惧,也更加脆弱与封闭。

3.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虽然走进城市,生活在城市,但是女性农民工与这座城市的交流并不多,在思想上更多的保留着传统的封建旧思想。一方面,她们在工作之余照顾整个家庭的生活起居,默默承受着所有家务,依然“以夫为纲”,以子女为天下,缺乏主体意识,这也使她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她们大多信奉神灵,把生活中的一切都看作是神灵的旨意,缺乏主观能动性。又加之长期缺乏关爱,她们往往自我封闭,不愿意过多的表现自己。即使遇到困难也只会找熟悉的老乡帮助,而不愿意与他人交流。但是,她们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城市文化的冲击,在这一过程中她们开始质疑以前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处于冲突与变革、传统与现代、科学与愚昧、开放与封闭的极度矛盾之中,心理压力巨大。

(二)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缺乏现状

内因是事情变化发展的根据。女性农民工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状况。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这不仅使得那些奋斗在城市建设一线的农民工们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也明显改善了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农民工尤其是女性农民工,她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很多方面都与城市居民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存在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娱乐方式单一。相关调研显示,女性农民工对关于“闲暇时间主要做什么”的问题回答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看电影或电视、睡觉和听音乐,其中有146 个人选择了看电影或电视,占调研人数的47.1%[4]74,可见她们的文化生活缺乏内涵,结构简单,整体质量相对较低。第二,女性农民工情感归属需求也很难得到基本满足。她们离开家乡熟悉的社会网络,少了家人和亲友的扶持,生存在充满竞争压力的陌生环境中,备感孤独与彷徨,“临时夫妻”“临时夫妻”,也叫搭伙夫妻,是指夫妻双方或其中一方已结婚,因在外打工而与配偶无法团聚,临时与他人结成像家庭般的伴侣关系而居家度日。的大量出现便是对这种情况的最好例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5]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和提升女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二、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

1.较低的收入无法满足其文化需求。

调查显示,女性农民工就业大多分布在收入较低,环境恶劣,福利低的岗位,这些必然使她们的收入受到影响。而且她们的工作稳定性不高,因此工资收入并不高,因此其对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限制。又加之没有最低工资标准和失业保险的保障,物价水平上涨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产品方面的消费更少,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缺乏。

2.陈旧的消费观念限制了其文化消费。

虽然女性农民工生活工作在城市,但是其主要社会关系还在农村,也保持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在消费方面,她们一向主张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在收入可以要维持个人日常开支外,她们还希望有节余,以供寄回老家贴补家用或者用于子女的教育。她们认为在文化方面的消费是可有可无的,其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甚至可以认为是无用的。这样就限制了她们在文化方面的消费,让她们无法获得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的服务。

(二)心理因素

1.“边际人”的心理让女性农民工缺乏安全感。

虽然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群体的无私奉献,但是她们却并未被城市所完全接纳。一方面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来发展生产,农民工是最好的选择,另一方面在城乡二元制结构中,农民工群体被当作外来人口,从事脏苦累的工作,不能获得城市户口,而远离的家乡也已经不是自己的生活场所。如此一来,她们既不是城市人也不是农村人,成为了一种“边际人”[6],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时常处于焦虑状态,从而影响了她们正常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

2.自卑心理影响着女性农民工的交往方式。

城市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为人处事的方式、价值观念等都与农民工以往所接触的不同,女性农民工进入城市,对城市的一切都感到不适应,而城市人的歧视和冷漠更是让女性农民工内心充满了自卑感。而与男性农民工不同,女性农民工由于自身性别与生理因素,再加上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大多从事服务性行业,社会地位较低,难以获得在城市生活的归属感。同时,由于这种自卑心理使她们经常封闭自己,不愿与外界交流,她们往往觉得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社会地位上,她们都无法和城里人一样。她们抵触所处的环境,不愿意认同城市里的文化,因而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城市的精神文化活动。

(三)社会因素

1.户籍制度的影响。

传统的二元制经济体制使得户籍制度成了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一块绊脚石,它决定了农民工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也成为城乡居民之间的鸿沟,这就使得女性农民工群体无法真正地融入城市,这一群体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仍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这样一来,必然对她们的精神文化消费产生重大影响。

2.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

在城市中,政府、企业、社区等对女性农民工所提供公共服务不到位。首先,政府未能提供足够的公共文化消费品,对于女性农民工来而言,适合的文化消费品供应不足,会导致很多女性农民工无法获得这方面的享受。其次,企业未考虑到女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未能完善这方面的制度,例如培训学习、参加文艺活动、组织旅游等,忽视了女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再次,社区缺乏对女性农民工的关爱,没能完全尽到自己的职责。此外,没有足够的社会保障的支持使得女性农民工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降低,会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

三、提升女性农民工文化生活的意义

(一)女性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

女性农民工未能进行有效的城市融入是其在城市里所遭受的一系列不公平待遇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的重要原因。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一方面可以改变她们的生存现状,使她们可以和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权利同时实现自我认可,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她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更好地享受城市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女性农民工主动自觉地改变其思想文化观念,不断充实完善自我,也会让她们的身心更加健康的发展。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她们会实现社会分工和社会角色的转变,从而更好地完成市民化,更好地融入城市,所以说女性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对其自身的发展也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二)女性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各个产业的共同发展,增加了城市居民的收入,另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女性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带动第三产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城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女性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也使得她们对城市的依存度增加,加大了各方面的消费,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内需,使得城市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加之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加,交往方式改变等也为城市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更具活力。

(三)女性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女性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可以有效地发挥出她们的工作积极性,不畏辛劳的品性,提高自己的收入,缩小城乡的发展差距,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她们的城市融入也有利于带动农村的发展,使城市文化和生产方式向农村扩散,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和谐发展。而城乡差距的缩小,区域经济的发展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7],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改善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对策

农民工作为社会群体中的重要一部分,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进程中,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广大农民的利益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8]。针对女性农民工自身特点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现状,改善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不仅需从女性农民工自身做起,也需要所在企业和政府的外力推动。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个人层面

1.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丰富精神世界。

女性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没有参与文化生活的主动性是其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重要原因。当她们认识到文化对人的重要影响时,她们就会自觉地参与到文化生活中去,去充实自己,丰富精神世界。因此,女性农民工应该努力提升自己,例如在工作之余多读读书,参加一些培训班,辅导班等[9],学习更多知识,增强自己的劳动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以获得尊严感和归属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2.积极调整,融入城市生活。

女性农民工要想真正地融入城市,首先就必须努力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城市文化中来。其次,女性农民工应该认识并肯定自己对于城市的重要作用,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学会自我肯定,积极参与文化创造,调整自卑心态,认识新自我,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城市文化生活所带来的愉悦感。

(二)企业层面

1.严格遵照劳动法规定。

改善女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首先要从经济方面着手,经济是基础,是文化的保障。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要切实提高职工工资,给予她们应有的报酬,这是她们参与文化生活的物质保障。其次在工作时间方面也应该严格遵照规定,给女性农民工一个自由的时间,而不是无休止的劳作,这样也有利于劳动效率的提高。严格按照劳动法规定,才能更好地丰富女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2.努力创建企业文化。

对于女性农民工所在单位而言,鼓励女性农民工参加一些积极健康的文娱活动,如联欢会、职工联赛、旅游、文艺汇演。这些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女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她们对企业和城市的认同感,还能够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带动职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也有着重大意义。

(三)政府层面

1.为女性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文化产所。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为了进一步丰富女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政府应该为其提供更多能够满足她们文化需求的场所,例如:文化广场、社区阅览室等,为女性农民工参加文化活动提供一个平台。这些文化平台的建立能够让更多的女性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的整体文化氛围中,从而丰富她们的精神世界。重要的一点,在这些基础设施建成后,政府要降低准入门槛,力争做到免费对公众开放,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女性农民工积极参与。

2.加大对女性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支持力度。

参加职业培训、教育等不仅能够让女性农民工增强劳动技能,提高自身素质,还可以丰富她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要发挥各种培训机构、工会、妇联等组织的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职业培训。在培训的内容方面,也不能局限于技艺的传授,还应对其心理进行有效的疏导,培养她们对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让她们更好地融入城市。

3.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NGO)的作用。

NGO即非政府组织,在中国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政府或民政部门管理具有“半官方”特色的NGO,另一种是纯民间人士自发成立的草根NGO[10]。非政府组织致力于缓和各种社会矛盾,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一般是自发组成的,而劳工NGO更是如此,例如小小鸟打工热线、1996年成立的打工妹之家、苏州工友家园、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等。这些组织的建立为农民工各个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渠道,特别是心理发展和精神需求,它们关注农民工,了解农民工的需求,能够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因此,发展壮大这些劳工NGO更有利于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给她们一个更加温暖的港湾。

4.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宣传。

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善离不开法律的保护,对此,政府应通过立法形式来切实维护女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制度进行审查和修订。另外,政府还应该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是否到位,如有违规行为应严惩。加大宣传力度,多多开展相关公益性的法律讲座,这样才能为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社会环境。

五、结语

随着女性农民工日益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她们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和期待。在以“五大发展理念”引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加强对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从个人、企业、政府三方面形成合力,推动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让女性农民工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

[2] 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5-04-29)[2016-02-18].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4/t20150429_797821.html.

[3] 胡灵敏,王丽.寻找农民工心中的好老板[N].钱江晚报,2007-12-20(A4).

[4] 许鹤,范小虎.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分析及改善对策——基于安徽省的调查研究 [J].新余学院学报,2014,19(5):74-76.

[5] 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1-10-18 (01).

[6] 甄月桥.农民工就业心理透视[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78.

[7]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1-2.

[8] 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06-10-18(01).

[9] 赵蒙成.教育支持: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培训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2:3.

[10]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农民工:社会融入与就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91.

[责任编辑:吴晓红]

猜你喜欢

现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