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战役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再思考
2016-11-07张箭宇
张箭宇
[摘 要]四渡赤水战役在军事上挽救保存了党和红军的核心骨干力量,开启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战无不胜的先河,为夺取万里长征伟大胜利、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伟大胜利、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四渡赤水;历史地位;再认识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10-0013-03
长征途中,作为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重新回到党和红军领导岗位后所指挥的第一个战役——四渡赤水战役,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应该怎样认识呢?《辞海》的表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在川黔滇边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四渡赤水战役)摆脱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粉碎蒋介石围歼红军的计划,夺取了战略转移中的主动权。”360百科、百度百科、搜狗百科等主流网站的评价是,“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笔者认为,上述定位并没有真正揭示出四渡赤水战役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我们应该站在中国革命历史的高度对四渡赤水战役进行再认识、再思考。
一、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
保存和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
在长征史上,四渡赤水战役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人们。从四渡赤水战役中,走出来了毛泽东、邓小平两代共和国领导核心;周恩来这位人人敬仰的开国总理;毛泽东、刘少奇、杨尚昆三任国家主席;党的七大五常委中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四大常委;党的八大七常委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的全部;彭德怀、林彪、叶剑英、耿彪、张爱萍五任国防部长;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七大开国元帅;陈云、董必武、林伯渠、胡耀邦等开国元勋。同时,经历了四渡赤水战役血火烽烟考验的开国将军528名,包括开国大将6位,占比60%;开国上将31位,占比54.4%;开国中将99位,占比55.9%;开国少将392名,占比28.8%。这在古今中外是史无前例的。正是从四渡赤水战役中走出来的开国将帅,构成了人民军队的中坚力量。在抗日战争中,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模范的晋察冀根据地,坚强的山东抗日区,新四军中战斗力最强的第三师黄克诚部;解放战争中的五大战略区,西北彭德怀、张宗逊,中原刘伯承、邓小平,东北林彪、罗荣桓,华北聂荣臻,四个战略区的核心领导人全部参加过四渡赤水战役。就是这样一大批从四渡赤水战役中走出来的开国将帅,在毛泽东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取得了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史胜利。
二、四渡赤水战役,
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人民军队中的领导地位
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在万分危急形势下的绝地求生之举,是中国共产党人从思维到行动都实事求是地灵活运用作战条件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战争胜利的路线方针、战略战术、英勇奋斗的典范之作。
毛泽东在“四渡赤水,抢渡金沙”的战略大机动中,以其出色的战争指导艺术,将濒于覆灭边缘的中央红军从危境中挽救出来,使一次本属被动败走的“逃跑”,变成了一次堪为今古奇观极具主动色彩的战略大机动,战胜了力量强大气势逼人的对手,为毛泽东最终成为全党全军衷心拥戴的领袖人物,奠定了厚重的基础。正是在四渡赤水战役中,完成了两个重要的转变,一是在中央红军内部和党中央内部,完成了军事指挥权从“左”倾冒险主义和“左”倾教条主义者手中,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手中的转变;二是完成了战场主动权从国民党军队手中到中央红军手中的转变。正是因为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人民军队中的领导地位。
三、四渡赤水战役这一“得意之笔”,
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地研究和指导战争。其基本精神,就是一切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灵活机动,不拘一格,扬长避短,力争主动,利用矛盾,各个击破;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退却时反对逃跑主义,有效地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
在四渡赤水战役长达111天的艰苦转战中,无论是青冈坡之战及其一渡赤水避敌锋芒,还是二渡赤水转战遵义、三渡赤水隐蔽川南、四渡赤水飞兵金沙,把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都发挥到了极致,写就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经典篇章,体现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和基本精神。“是在十分艰难曲折的斗争环境下所取得的辉煌胜利,是中央红军在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是红军战争史上的奇观,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
四、四渡赤水战役,
开启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战无不胜的先河
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胜利的关键之战、生死之战。是毛泽东心目中超过辽沈、淮海、平津震惊世界的三大战役的“最得意之笔”,是继遵义会议在政治上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之后,在军事上挽救保存了党和红军的核心骨干力量,开启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战无不胜的先河。在长达111天的艰难转战中,3万多极度疲惫、无后方支持的中央红军,在与国民党围追堵截的40万大军兵力对比超过1:13的极端劣势情况下,克服了重重困难,转战了1万多里,大大小小战斗打了40多场,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巧妙地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人,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牢牢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用战争的实践验证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性,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
正是因为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核心骨干力量,奠定了红军长征胜利的基础,同时也奠定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基础。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经历了当年长征和四渡赤水战役战火烽烟考验的红军将士,多数已经成为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各部门、各大战略区及人民军队从各战略集团到各军和纵队、各师旅及团级作战单位的领导人,承担着从高层决策到具体执行各个关键层面和主要环节的工作任务。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核心骨干力量的领导,人民军队才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奠定了胜利基础。
五、四渡赤水精神,
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是一切从战争实际出发,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思想。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指挥下,根据变化了的敌情和我情,根据混战、并战、败战、胜战、敌战、攻战等不同情况,采取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混水摸鱼、以逸待劳、瞒天过海、围魏救赵、金蝉脱壳、偷梁换柱、树上开花、空城计、走为上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兵临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奇兵迭出,出奇制胜,跳出了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谱写了红军长征最精彩的华章。不但是国民党军队扑朔迷离,就连林彪这样的红军高级指挥员,都被搞得晕头转向,都不能理解毛泽东在四渡赤水战役中所包含的战略战术,以至于在会理会议上提出了“走弓玄”与“走弓背”的疑问。这恰恰证明,这是红军以劣胜优,以弱胜强,胜利完成战略转移的关键所在。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中高度评价:“毛主席的正确的路线,和高度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艺术,是使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保证。”“只有毛泽东同志久经考验的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革命战略思想,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
二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面临的军事危局,在青杠坡战斗发生前,达到了顶点:红军主力被压缩在纵长不足60华里之狭长的赤水河谷内,两岸是路少人稀、险峻难逾的千米高山,前面是赤水方向挟初胜之威的强敌,身后东皇方向是衔尾追来的劲旅,其危险局势,已经超过湘江之战前的战略态势。面对危局,毛泽东亲上大埂上观战调度,朱德亲上青杠坡前线指挥,总参谋长刘伯承亲到尖山子阵地督战,彭德怀、杨尚昆、陈赓、彭雪枫、黄克诚、张宗逊等红军将领率队冲锋陷阵。在激烈的战斗中,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杨成武、六团政委王集成、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张宗逊、十团团长姚吉吉、政委杨勇等负伤,红二师五团政委赵云龙等1000多红军将士英勇牺牲。正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人民军队才能够一次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奠定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基础。
三是勇往直前,团结奋斗,克服万难,战胜强敌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四渡赤水战役,基本的形势是敌强我弱,基本的态势是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围追堵截,红军处于无后方依托的作战,兵力、装备均处于极端劣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三万多红军将士以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以团结奋斗、克服万难、战胜强敌的战斗作风,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用实际行动落实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有效地歼灭了敌人,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在川、黔、滇边围歼中央红军的战略计划,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夺得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成为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变被动为主动的经典战例,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谱写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辉煌篇章。支撑英勇红军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克服万难、战胜强敌的战斗作风。
四是高层领导独立自主、顾全大局、严守纪律、民主团结、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范。遵义会议确立了中国革命正确的战略战术,确立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中国革命的基本方针原则,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从根本上改变了党内生活不正常的状况,为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确立正确的领导制度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提供了宝贵经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回顾历史,由于军情紧急,遵义会议虽然解决了当时的主要矛盾,即军事路线和军事领导问题,批判和揭露了博古(秦邦宪)等人错误的军事路线及其危害,但尚未形成一个正式的决议;常委重新分工的工作也还未进行,错误路线的代表博古仍在中央有负总责的名义。这两件大事,是在扎西会议期间圆满完成的。这次会议实际上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召开的第一次重要会议。会前,周恩来等同志主张毛泽东在党中央负总的责任,毛泽东从党和红军的大局出发,说服大家支持张闻天在党中央负总的责任。张闻天的任职,保证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进一步加强了毛泽东在党内和军内的领导。在会议期间,犯有严重错误的博古在思想上虽然还没有完全转过弯来,但是抵制了李德和凯丰给他出的反对党的决议的意见,坚决服从集体决定,自觉以党的大局为重,把中央的团结放在首位,向张闻天交权,表现出很高的党性原则。正因为中央高层领导作出了表率,才使得扎西整编得以顺利进行,师长当团长、团长当营长、连长当战士,充实了基层,加强了部队的机动灵活性,提高了部队战斗力。苟坝会议虽然一波三折,最后完成了改组军事领导的历史任务,其间既体现出了毛泽东在关于是否发动打鼓新场战斗问题上不计得失、力挽危局、敢于担当的精神,也体现出了周恩来和张闻天的大局意识和从善如流、团结协作的思想。
四渡赤水战役所体现出来的四渡赤水精神,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将其升华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三句话的指导方针,这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一切从战争实际出发,升华为实事求是的思想。扎西整编的实践,上升为延安时期的精兵简政政策;独立自主、顾全大局、严守纪律、民主团结、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范,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批评与自我批评为核心内容的延安精神奠定了坚实基础。勇往直前,团结奋斗,克服万难,战胜强敌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又升华为《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这就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三句话的指导方针,实事求是的根本思想,《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与延安精神,指引着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不断取得了改革建设发展的新胜利。
作者系贵州省习水县党史研究室主任
■ 责任编辑:卞吉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