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化理论的发展及其对语篇再实例化的启示
2016-11-06马云霞
马云霞
(西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875 )
实例化理论的发展及其对语篇再实例化的启示
马云霞
(西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875 )
文章在梳理系统功能语言学实例化层级的理论发展历程基础上,将形式要求、意向读者和社会功能等语篇再实例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融入模型,并以《西游记》的多种改写版本为例,探讨了模型对语篇再实例化的理论启示和指导作用:在当前经典作品被多次改编的情况下,语言研究者应承担社会责任,在语言理论层面指导再实例化语篇的生成,使其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SFL);实例化;再实例化;语篇改写
一、引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以下简称SFL)认为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包括三个层次[1]24,即字系/音系层、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后来提出的“语言建筑论”(the architecture of language)认为语言是多种成分层级共存的系统,“建筑”内部具有三个互补层级(hierarchies):体现化(realization)、实例化(instantiation)和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体现化指语言内部层次之间的体现关系,即字系/音系层体现词汇语法层,词汇语法层体现语义层。体现化是一种抽象关系(abstraction),它是SFL框架中发展最早、最完善的层级。在SFL以后的发展中,又出现了实例化和个体化两个互补层级。实例化指语言系统和语篇实例之间形成的连续统(cline),是一种概括关系(generalization)。个体化关注语言使用者的因素,是关于文化意库(reservoir)与个体意库 (repertoire)之间的连续统。
从语言系统潜势到语篇实例的过程及二者关系是SFL关注的重要主题。从语言系统到具体的语篇是一个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过程,SFL对实例化层级的论述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语篇并不是实例化层级的终点,通过注释、摘要、翻译、改编、缩写等改写方式,某一语篇可以变为一系列具有互文性的新的语篇实例。被改写的过程称为“再实例化”,是SFL实例化层级中的重要环节。“再实例化”[2]的提出不仅使实例化层级理论进一步完善,而且为当前日益增多的语篇改写现象提供了语言理论依据。
本文梳理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实例化层级模型的理论发展历程,从改写形式、意向读者、社会功能等影响因素出发,以《西游记》多种改写版本为例,探讨再实例化模型对语篇再实例化的理论启示和指导作用。针对当前各种各样的经典作品改编现象,作者呼吁语言研究者承担社会责任,从语言理论层面指导再实例化语篇的生成,使其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
二、 实例化理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的发展
在SFL的理论发展进程中,“如果说1980年代‘层次化’进展飞速,那么1990年代无疑是‘实例化’发展的十年”[3]534。进入21世纪,实例化理论模型不断地发展完善。实例化理论框架经历了Halliday 的理论创建阶段、Halliday & Mathieessen的语言建筑框架内的发展阶段和Martin的补充完善阶段。
(一)Halliday提出的实例化连续统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Halliday已从潜势和实例的视角开始表述语言系统和个体语篇的关系[3]515。Halliday没有采用Saussure和Chomsky提出的“langue/parole”和“competence/performance”二分法,而是把二者看作连续统的两个终端。Halliday提出它们是一种现象的两个观测视角,远观的完整面是系统,近观的聚焦面是实例。Halliday[4][5]79-80将二者关系理论化,使用“气候”和“天气”这一形象比喻来描述系统和实例的关系,创建了实例化连续统 (如图1)。“语域”是系统和实例中间的关键概念:从实例端看,语域表现为一系列相似语篇,即语篇类型;从系统端看,语域表现为次系统。
图1 实例化连续统[4]248
SFL关于实例化的论述并不是孤立的。Halliday[4][5]82-83提出语言系统的意义潜势表征主要包括两个维度——层次化(stratification)和实例化,两个维度的意义表征过程被描述为九格矩阵,如表1:
表1 实例化矩阵[4]254[5]82
实例化层次化系统次系统实例类型实例化语境层 文化语境机构情境类型情境语义层 语义系统语域语篇类型【语篇作为】语义词汇语法层语法系统语域语篇类型【语篇作为】措辞
实例化矩阵清晰地呈现了语言系统各层次从意义潜势到语篇实例的资源配置与选择过程。矩阵左栏整体代表各层次意义潜势,表征为系统网络;矩阵右栏为语篇实例,包括具体事件及其语言表达,如语义和措辞;矩阵中栏分为两面:“系统端”与“实例端”。语境层中:系统端,社会符号系统实例为多个不同机构符号;实例端,一系列具体情景事件形成情景类型。语义层是矩阵的中心,语义系统实例化为不同意义组合的语域;实例端语义网络选择产生意义语篇,意义组合相似者形成语篇类型。词汇语法层中:语法系统提供语义表征资源,元功能驱动下实例化为不同语域变量;实例端的个体语篇,结构语法相似者成为语篇类型。
Halliday创造性地将系统和实例构建在一个连续统中,创建了实例化理论模型,并且描述了它与体现化(层次化)理论的交叉。实例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理论的构建必须置于语言系统的大框架内。于是,实例化理论模型在SFL“语言建筑论”中进一步发展,更详尽地论述了实例化过程中的诸多因素。
(二)语言建筑框架内的实例化
进入21世纪以来,SFL理论框架被形象地描述为“语言建筑”[1]3-36,包括结构、系统、层次化、元功能、实例化等五个维度。语言建筑框架下的实例化理论进一步充盈丰满,其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1)系统潜势到语篇过程中的变异和意义发生;2)发生(generation)和分析(analysis)两种不同的语言资源获取方式。
实例化过程中的变异主要有方言变异(语境语义不变,词汇和语音变异)、语码变异(语境不变,语言使用者的语码倾向不同而发生的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的变异)、语域变异(语场、语旨和语式等语境因素不同而发生的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的变异)。语义变异处于系统—实例连续统的中间地带,靠近系统端的是方言变异,靠近实例端的是语域变异,语码变异居中。也就是说,越靠近系统潜势,变异因素越少,变异的语言层次越低;越接近实例,变异越复杂,变异的语言层次越高;从系统到实例就是一个从稳定到多变的过程。
从语言系统到语篇实例的连续统中,意义发生逐渐显性化,系统意义发生(phylogenesis)与篇章意义发生(logogenesis)位于两端,中间地带偏向实例端,即“宏观篇章发生”对应语篇类型,“微观系统发生”对应语域。次系统潜势到语篇实例之间要产生语言使用者个人语义潜势,即个体意义发生。因此,意义发生在实例化的连续统中也形成了“系统发生—个体发生—篇章发生”的连续过程。
实例化过程中,语言资源获取的方式有两种:自上而下的生成方式和自下而上的分析方式[3]542。百科全书通过生成获取资源,而字典则采用分析的方式编撰。
语言建筑框架下的实例化理论模型,在Halliday的连续统模型基础上进一步丰满,它对实例化研究的理论指导更加具体。
(三)Martin的实例化层级模型
SFL框架中,“与发展数十年的体现化研究相比,关于实例化和个体化的研究工作还处于萌芽时期,这种倾向会导致研究的两极分化,学者们研究重心集中在实例化的系统端和实例端,例如:研究系统端的语类和语码倾向,或者实例端的某个人的某些作品”[2]480。因此,在实例化层级模型基础上,Martin[6-7]更加关注实例化过程,提出了耦合(coupling)、投入(commitment)、图像化(iconization)等概念描述意义产生过程。耦合指意义组合的方式,不同语言层次之间、元功能之间、级阶甚至符号系统之间都能以耦合的方式产生意义;投入指语篇中实例化意义的具体程度;图像化则指概念意义弱化但人际意义强化的实例化过程。
Martin对实例化的理论发展更关注动态过程:一方面,理论框架中增加了读者的主观化意义;另一方面,将耦合、投入和图像化等概念引入实例化的动态化过程。Martin[6,8]提出了另一个互补性层级——个体化。这样,SFL就形成了以体现化层级为中心,实例化层级和个体化层级作为补充的三元框架。
Martin的实例化层级模型是符号系统到语篇实例的总模型。从系统到实例的过程中,一定社会语境下的人类行为表征为书面、口头、绘画、舞蹈、手势、信号、装饰等组成的多模态语篇。多模态语类和语域的意义潜势小于意义总潜势,但大于单模态系统的次潜势[9]。因此,Tang在Martin的实例化层级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多模态实例化层级总模型,将语篇类型和语篇实例替换为主题模式(thematic pattern)和多模态语篇实例。Tang的多模态实例化层级总模型考虑了语篇的多种符号系统,是实例化层级模型的进一步完善。
三、再实例化理论模型的构建和应用研究
SFL框架下的实例化理论发展逐渐完善。但是,语篇实例并不是语言资源选择的终点站,它们还会被引用、释义或重述,会被改写为概要或注释,加入图片或声音等多种符号系统,翻译成其他语种。语篇实例发生如此种种改变后形成的互文性语篇之间不是实例与实例的平行移动,而是层级中上升意义潜势增大后发生的又一次实例化,即再实例化。
(一) Martin的再实例化理论模型
图2 引用、释义和重述与再实例化[2]470注:图中每个层级下的三个代表无穷多。
在语篇实例层中,T1被部分引用形成T2,T1与T2是实例与实例的互文关系,在层级中处于平行状态;在层级中上升潜势增大、引用并释义后产生T2;在层级中上升更高,拥有更大意义潜势后,T1被释义并重述后形成T3。 T1、T2和T3之间具有互文性,属于语义相似的同一语篇类型,但是被实例化的程度不同。尽管Martin的模型并没有概括再实例化全貌,却为再实例化研究开创先河,引领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二)再实例化理论模型的应用和发展
概要撰写是再实例化研究的典范。Hood[10]以Martin的实例化层级为理论依据,研究了从源语篇到注解(notes)和概要(summary)的再实例化过程。研究主要关注再实例化过程中,源语篇的语篇意义、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在注解和概要中发生怎样的变化,形成怎样的关系。语篇意义方面,注解表征了源语篇的周期性信息结构轮廓;概要一方面重复注解的信息结构,另一方面在开头增添的宏观主位(This article says that...)投射出其他部分,凸显它们的再语境化。概念意义层面,主要从意义对于潜势的投入程度考察:从源语篇到注解的再实例化中,概念意义投入减少;概要的再实例化中,概念意义有时投入减少,有时增多;概要作者不能简单地从原文中去除某些意义或表达,而要在实例化层级中上升,获取投入度较低的意义资源。人际意义的改变,是在评价理论框架下分析:源语篇、注解和概要中的态度意义相似,源语篇采用全篇渗透的策略积累态度意义,而概要在宏观主位中表达统辖式态度意义。
实例化可以用于语篇内、语篇间、模态间以及语种间的分析[2]470。口笔译实践中会涉及到源语言文化与目的语言文化之间的能供性和倾向性(affordances and predispositions),意义潜势必须增大后才能发生相应的再实例化。Souza[11-12]依据Martin的再实例化层级模型创建了跨语言再实例化三维模型,如图3:
图3 跨语言再实例化三维模型[12]
翻译的再实例化过程不同于同一语种内的再实例化,译者必须在层级中上升到作者文化意义潜势层,再融合进自己的文化意义潜势。这个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作者和译者的文化意库与个体意库。Souza建构的再实例化模型综合了Martin的SFL三维层级互补模型和再实例化模型,使个体化层级在实例化中的作用更加具体。依据所建模型,Souza[11-12]分析了关于别斯兰人质事件的博客(美式英语原文)及其译文(巴西葡萄牙语的两个译本)。分析表明:原文和译文中评价资源的异同,是由作者和译者政治立场、价值标准和预想读者立场的差异所致。耦合方式、投入程度等在原文和译文中的差异同样也表明了作者和译者的价值立场的意义协商以及与读者联盟关系的建立。
Souza的跨语言再实例化三维模型将作者/译者的文化意库和个体意库等个性化因素融入再实例化过程,是再实例化理论层级模型的进一步发展。
理论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指导实践,实例化连续统理论模型为大量的体现系统特征的语篇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然而,在研究尚不完善的实例化层级[2,6-7]中,再实例化过程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同语种内、跨语种的再实例化过程研究已经开始,而模态间的再实例化研究少见。
四、语篇再实例化的理论启示
再实例化模型将翻译、改编、概要、引用等多种语篇实例改写置入语言系统框架,为语篇改写提供了语言理论依据。改写过程并不是随意地对原著进行意义增添和删减,而是依据语言理论进行不同程度的意义潜势增加,在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重新作出的语言资源分配。我们在模型中融入形式要求、意向读者和社会功能等因素,并以《西游记》的多版本改写为例,探讨该模型对语篇改写的理论启示和指导作用。
Martin构建的再实例化模型是语言建筑内实例化层级中的一部分,它始于主观化阅读,然后根据再实例化形式要求上升到层级某一点,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形成新的实例。因此,再实例化是一个“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循环过程。对原作品的改编方式不同,需要增大意义潜势的程度不同,层级中需要上升的高度也相应变化,发生再实例化的过程随之而异。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被改写成多种版本,小说中的很多故事也经常被改写。再实例化模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从语言系统阐释不同的版本,而且可以指导改写实践,从而产出更高质量的新作品。
改写的形式要求决定再实例化过程的走向。从原著到影视作品的再实例化过程中,资源配置和意义体现方式完全改变,原著使用投入度很高的语言资源详细地建构语篇世界,而影视作品以耦合和图像化为主,多种符号系统共同体现意义。故事梗概与原著一样以语言资源体现意义,但是,梗概用简短的话语囊括故事语境各要素,因而原著的概念意义高度浓缩,人际意义完全改变。《西游记》原著第一回使用大量的语言资源描述中国神话和道家知识用以建构故事发生的文化背景,而再实例化后的电视剧第一集耦合“声音、图像、动漫”等资源交代背景,图像化方式简化了概念意义,改编者理所当然地认为观众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这种改编不利于儿童和外国观众对故事背景的理解。然而,故事梗概的语言投入程度和意义分配大不相同。原著这样建构故事地点:“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真个好山!有词赋为证……”故事梗概则为“东胜神洲傲来国海中有花果山”。关系过程小句概括了原著句群,原著中“真个好山”等评价意义以及“此山乃……”等投入度高的概念意义消失。
然而,层级中“自下而上”的程度和“自上而下”的资源配置过程不仅受制于再实例化形式要求,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再实例化后语篇的意向读者。针对不同的意向读者,改写作者首先需要在层级中不同程度地上升以增大意义潜势,拥有更多的可用资源,然后在“自上而下”的资源配置中进行意义调整。青少版《西游记》改编在层级中的上升程度高于成人版,因为上升越高,改编作者可以获得越多的可供调配的文化和语境层意义潜势,以便选择儿童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资源。青少版改编作品以影视作品为主,纸质版本中也常常配有插图,这一图像化过程弱化概念意义,降低语言投入程度。
另一方面,再实例化过程受制于被改写语篇的社会功能。功能驱动下的语篇再实例化影响改写作者在层级中上升程度和资源选择。海外版《西游记》、青少版《西游记》及《大话西游》三种版本的改写受到文化传播、娱乐、教益等不同功能的制约,海外版改写在层级中上升程度最高,青少版次之。意义的调配也同样受到其功能的影响。海外版为了保证原著中的文化特性和写作风格,意义改变较少。青少版注重故事性和对儿童的教益,因而增添人际意义资源,例如,“大战红孩儿”片段改写主要发挥教益功能,引导儿童机智勇敢地面对困难,因此,改写作者可以简化故事的概念意义,增添评价资源,用联盟儿童读者的方式实现教育功能。而《大话西游》极强的娱乐性则需要大幅度改变原著的意义和体现形式。
五、结语
实例化层级经历了逐渐发展的历程。从20世纪70年代概念的提出,到90年代实例化连续统理论模型形成;从21世纪初实例化层级中增添了读者的主观性阅读,到再实例化模型,从实例化与体现化层级交错研究,到体现化、实例化和个体化三个层级互补的语言框架,我们见证了这一理论的成长历程。未来的研究中,这一理论模型需要完善地描述语言系统到语篇实例的动态过程,除了已有的耦合、投入和图像化等方式,还需要提出更有效的语言资源配置方式来分析意义潜势的实例化过程,以便指导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再实例化作为模型中不可或缺的一级,将受到更多的关注,从而产生更精细的再实例化过程模型,用以指导现代社会形式丰富多样的语篇改写和改编。
语篇再实例化现象普遍存在于传播、教育等领域以及日常生活中,除了概要、注解、释义、引用、翻译等,还存在经典作品为不同目的的多种多样改编或改写等再实例化形式。我们有必要从语言系统的视角作更进一步的研究,承担起语言学研究者的社会责任,用再实例化语篇理论指导实践,满足不同的需求。
感谢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SKQNYB10020)对本文的支持。
[1]Halliday M A K,Matthiessen C.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3rd ed. London:Arnold,2004.
[2]Martin J R. Genre,ideology and intertextuality:A 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C]//Wang Z (ed.). Collected Works of J. R. Martin:SFL Theory. Shanghai: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2006:458-483.
[3]Matthiessen C. The ‘architecture’ of language according to systemic functional theory:Developments since the 1970s[C]//Hasan R,Matthiessen C,Webster J (eds.). Continuing Discourse on Language: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Volume 2). London:Equinox Publishing, 2007:505-562.
[4]Halliday M A K. Computing meanings:Some reflections on past experience and present prospects[C]//Webster J (ed.). Collected Works of M. A. K. Halliday:Computational and Quantitative Studies. 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1995:239-267.
[5]Halliday M A K. Complementarities in Language[M]. Beijing:Commercial Press,2008.
[6]Martin J R. Tenderness:Realisation and instantiation in a Botswanan town[C]//Wang Z (ed.). Collected Works of J. R. Martin:SFL Theory. Shanghai: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2008:484-513.
[7]Martin J R. Semantic variation:Modelling system,text and affiliation in social semiosis[C]//Bednarek M,Martin J R (eds.). New Discourse on Language:Functional Perspectives on Multimodality,Identity,and Affiliation.London & New York:Continuum,2010:1-34.
[8]Martin J R. Innocence:Realisation,instantiation and individuation in a Botswanan town[C]//Mahboob A,Knight N (eds.).Questioning Linguistics. Sydney: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2008:32-76.
[9]Tang K S. Instantiation of multimodal semiotic systems in science classroom discourse[J]. Language Sciences,2013,37(3):22-35.
[10]Hood S. Summary writing in academic contexts:Implicating meaning in processes of change[J].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2008,19(4):351-365.
[11]Souza Ladjane Maria Farias de. Interlingual re-instantiation:A model for a new and more comprehensive 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n translation[D]. Sydney & Santa Catarina:University of Sydney & Universidade Federal de Santa Catarina,2010.
[12]Souza Ladjane Maria Farias de. Interlingual re-instantiation—a new 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n translation[J]. Text & Talk,2013,33(4-5):575-594.
AStudyofTextRe-instantiationinSFLandItsImplicationsforDiscourseRe-writing
MAYunxia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andLiterature,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SchoolofForeignLanguagesandLiterature,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instantiation in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SFL),integrates such factors as “required forms,intended readers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re-written discourse” into it,and explains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for discourse re-writing. It calls on linguists to shoulder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giving theoretical linguistic guidance to the re-instantiation of classical works in order that the re-instantiated works can better serve our society.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SFL);instantiation;re-instantiation;text re-writing
、释义和重述后的语篇具有互文性,“在实例化层级中,引用涉及实例和实例之间的关系,而释义和重述则在层级中上升后增大意义潜势,利用意义的概括性在新的语篇里使故事再实例化”[2]470。Martin把再实例化过程纳入实例化层级,并绘制出再实例化模型,如图2:
2016-06-12
马云霞(1975-),女,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H030
A
2095-2074(2016)05-0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