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方之地,观天地浩然
2016-11-05崔姗姗
崔姗姗
《作庭记》写道:“无池无溪处立石,称枯山水”。枯山水又称假山水,是日本园林独有的构成要素,堪称日本古典园林的精华与代表。日本人好做枯山水,无论大园小园,古园今园,动观坐观,到处可见枯山水的实例。“枯山水”庭园属于禅宗庭园,禅是一种从人自身内部而不是外部寻求真理的信仰。
公元538年,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遣学生和工匠到中国,学习艺术文化。13世纪时,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相对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从此,日本园林艺术开始倾向于用石块象征山峦,用白沙象征湖海的枯山水庭园风格。依托禅学,枯山水庭园以至极至简的创作手法展现自然,运用禅学理念表达心灵的观照。
因此,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砂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后来,这种园林发展臻于极致——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耙制的砂砾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
15世纪中叶建于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是日本最有名的园林精品。它占地呈矩形,面积仅330平方米,庭园地形平坦,由十五尊大小不一之石及大片灰色细卵石铺地所构成。石以二、三或五为一组,共分五组,石组以苔镶边,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纹。同心波纹可喻雨水溅落池中或鱼儿出水。看是白砂、绿苔、褐石,但三者均非纯色,从此物的色系深浅变化中可找到与彼物的交相调谐之处。而砂石的细小与主石的粗犷、植物的“软”与石的“硬”、卧石与立石的不同形态等,又往往于对比中显其呼应。因其属眺望园,故除耙制细石之人以外,无人可以迈进此园。而各方游客则会坐在庭园边的深色走廊上——有时会滞留数小时,以在砂、石的形式之外思索龙安寺布道者的深刻涵义。
枯山水以砂为海,以石为山岛。
枯山水由石头和白砂组成。我们可以把白砂也看成一种石头,一种微小的石头,它们因为众多而消失,只有几块桀傲的巨石显现出来。枯山水最先令人想到的不是山水,而是宇宙。宇宙的空灵与神秘。枯山水中的“水”通常以砂石表现,而“山”通常用石块表现。有时也会在白砂的表面画上纹路来表现水的流动,砂与水的内在联系在于它们都是时间的赋形。人们早已习惯用流水或者沙漏来指代和计算时间。由于生命本身实际上是一种时间现象,因而,砂与生命具有某种直接的呼应关系。可以这样认为,每一粒砂子里都包含着一个真实的生命,我们的躯体也终将消失于尘土中并且变成一颗微不足道的砂粒。这使我们与砂子的对话成为可能。无论多么自以为是,我们都不可能大于砂子,在砂子面前,我们只能摆出谦恭的姿态。
枯山水的最妙处恰在于它没有水,在无与有、静与动、少与多的相互介入,当我们看到了事物的一极,也就等于看到了另一极。很像一幅画,画家最妙的一笔往往是他尚未画出的部分,但他已把它藏在自己的笔墨里,在花木山石间,呼之欲出。
枯山水的造园手法起源于盆景艺术,纯粹以写意手法表现山海之意,完全依靠观者的联想与感悟。枯山水以石块象征岛屿、礁岩,以白砂象征大海,白砂上耙出的纹理代表万顷波涛,以苔藓、草坪象征大千世界,以修剪过的绿篱象征海洋或龟蛇仙岛,寥寥数笔,抽象写意,尺方之地现天地浩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堪称“精神的园林”。枯山水这种极端简约与抽象的写意方式充分地表达了“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禅宗哲学内涵,反映了禅宗美学简约、单纯的极少主义精神。
与传统园林相比,舍去水体等活跃要素的枯山水是凝固静止的,是“永恒”的,也是了无生气的。枯山水表现的是从自然之中截取的片断,将这种片断凝固下来,使其获得一种不变的“永恒”。这种“永恒”虽然至美,但也至哀。枯山水一方面通过写意手法表现了自然山水的壮美,另一方面也通过凝固的“永恒”来时刻提醒观者这种美的无常与短暂,从而劝谕观者惟有认识并超越这种无常与短暂,摆脱尘世欲念的羁绊,方能达到永恒的精神存在,这大概就是枯山水庭园所要表达的“奥义”吧。
一直以来中国园林总是会被拿来与日本庭园做比较本是同根生的文化,在今天的命运却完全不同。中国园林是邀请人走入其中的,去体会“移步换景”的美妙。白居易《草堂记》有言:“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而日本庭园中的“枯山水”作为一种终极形式,是拒绝人的痕迹的。枯山水与一般庭院最大的区别就是,造园的工作完成之后才是庭园生命的开始,并随着时间变化更有味道。
中国今日的园林,多是明清遗迹,已形成一种“博物馆”经济效益模式,而日本的庭园,依旧在延续着初衷。不过,从形式来说,或许也是决定道路不同的根本所在。枡野俊明的弟子康恒曾做过比较:“苏州园林像我们玩蝈蝈,会把蝈蝈养在笼子里,笼子都是非常好的名木或者象牙,精雕细琢;而日本庭园却丢掉这种笼子,去聆听蝈蝈在自然山泉间的鸣叫。”
枡野俊明,日本当代景观设计界最杰出的设计师之一,日本禅僧大师和建功寺第18代主持,曾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评选为当代值得尊敬的100位日本名人之一,现任日本造园设计事务所总设计师,多摩美术大学环境学科教授,曾在多个国家设计并完成多个优秀项目。
作为日本当代景观设计界最杰出的设计师之一,枡野俊明先生的作品继承和展现了日本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准确地把握了日本传统庭园的文脉。他的作品给人自然、清新的气息。枡野俊明先生将景观创作视为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将“内心的精神”作为艺术中的一种形式表现出来,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浓厚的禅意,体现了一种淡定、沉静的修为,方寸之间、意犹未尽。
枡野俊明的日常始终以禅僧的严谨自律要求自我。他清晨4点起床,坐禅,诵经,扫除。上午8点进入设计事务所开始工作,下午6点半结束工作。傍晚7点开始坐禅,诵经,与家人相处,11点入寝休息。他出身于一个禅僧世家,早年学习艺术,研究生毕业后迷恋枯山水、研习佛教禅宗,进而出家为僧。他把营造枯山水当作参禅悟道的主要修行手段,并把作品的创造过程视为修行的过程。
他的人生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作为禅僧的我一直是遵循建立在禅的精神基础上进行长年创作的,‘作庭’对于我来说是把‘自己’放在不同空间进行表现的一种精神性很高的设计过程。它不仅仅是追求造型美,而且,被称为‘石立僧’的禅僧们是把庭园作为‘自己的表现’的场所,并把作庭过程视为每日修行的一部分。我自己也是一样,把作品的创造过程视为修行,到现在为止,一点一点的积累起来。‘庭’在我心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