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如何面对“反倾销”
2016-11-05张配豪
张配豪
饱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之害的中国企业到底该如何从国际规则的重新厘定中寻求突围?这成为当前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中国产品遭遇“反倾销”案件激增。据最新数据统计,中国出口产品共遭遇来自17个国家(地区)发起的65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同比上升66.67%,涉案金额85.44亿美元,同比上升156%。其中,反倾销案件46起,反补贴案件13起,保障措施案件6起。
为何今年以来贸易摩擦会突然激增?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在接受《人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与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当中复苏缓慢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根据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已经两次降低了预期,今年1月份预测数据是2.9%,6月8号的最新数据则是2.4%。很多企业在市场需求疲软的形势下,就会从不公平竞争的角度或者利用贸易摩擦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因此,一般在全球经济下行或者复苏缓慢的时候,也是贸易保护主义比较猖獗时期。”
为何钢铁产品沦为重灾区
无论是今年还是往年,中国的钢铁产品无疑是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重灾区。通过梳理发现,从今年1月1日至今,商务部官网发布的发言人沈丹阳就贸易救济调查问题的共28次谈话中,涉及钢铁产品的为18次。
沈丹阳在总结去年我国遭受贸易摩擦总体情况时也说,最受影响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钢铁、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机电、化工等附加值较高的企业。数据显示,2015年,钢铁及其制品、化工、机电产品三个行业遭遇的贸易救济调查,占总数比重为70.4%。
近年来,我国钢材出口高速增长:2014年出口9392.6万吨,同比增长50.4%;2015年出口11240万吨,增长19.9%。中国钢铁产品所遭遇的贸易救济调查也在激增:2015年,我国钢铁产品共遭遇46起贸易救济调查立案,同比增加19起,占全年贸易救济调查总数的46.9%,成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行业。
事实上,在全世界范围,钢铁产品也是较为普遍遭遇贸易摩擦的产品。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对《人民周刊》记者说:“一个原因是钢铁行业在各国多少都有一些,不像有的行业,国与国之间并不会产生竞争;另一个原因是钢铁产品的差异性小,可替代性很强,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差别并不大,主要靠比价格,价格因此变得敏感,就容易产生反倾销。”
赵萍则表示,我国的钢铁产品之所以遭遇“反倾销”最多,这和我们国家的钢铁产业结构也有着直接的关系。“钢铁大规模出口的同时,价格却没有走高,面向出口的钢铁行业目前还是处于一个低附加值发展的阶段,还是以板材、线材为主,因为附加值比较低,就导致均价比较低,也导致我国钢铁出口均价较其他国家偏低,这就容易引起一些反倾销的嫌疑。但价格低这并不意味着是反倾销,因为反倾销的定义是价格低于成本。实际上,我们国家在大规模出口钢铁的同时也在大规模进口钢铁,但是主要是以高端、高附加值的板材为主。”
为何将矛头指向中国
“明确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将不采取新的保护主义的措施延长至2018年。”7月10日在上海闭幕的二十国集团(G20)贸易部长会议达成的共识犹然在耳,作为G20成员的欧盟对华采取贸易救济措施的步伐却并未放慢。欧委会分别于7月29日和8月4日对原产于中国的螺纹钢产品和冷轧钢板产品作出反倾销调查终裁,决定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
以国别看,欧盟在贸易保护主义方面的出尔反尔,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据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披露,上半年,美国和印度成为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国家,立案数量分别达18起和15起,同时,涉案金额最多的国家也是美、印两国。
“欧盟由于之前欧债危机,欧盟经济在全球发达国家当中发展缓慢,特别是由于今年上半年英国脱欧,货币走软,对整个经济都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所以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欧盟就把这种贸易保护的工具运用得更加频繁一些。”赵萍进一步分析指出,除此之外,欧盟还经常拿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来说事儿。“美国的华盛顿研究所就曾经做出过一个测算,如果欧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的话,可能会给欧盟经济带来3个百分点的负面影响。所以对欧盟来说,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以及以钢铁为借口来说中国输出过剩产能,在欧盟进行倾销的活动,我觉得更多的是为了保护它自己的市场。”
“美国历来就是对我们国家发起反倾销最多的国家,究其原因首先是美国是想掌控国际话语权的,美国经常是用国内法当成国际法来用,强迫其他国家接受它国内的规则。另一个方面就是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但是从意识形态或者全球战略上存在着分歧,特别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实施以后,特别重视在各种场合打压中国,利用各种手段打压中国企业。”赵萍如是分析。
至于印度频频采用贸易救济措施的原因,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印度主要是为了获得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帮助本国产业发展。因为在发展中国家里,印度较重视制造业和商品贸易的发展,与中国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结构较为接近。
如何面对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措施看似针对的是产品,然而,受到打击的却是涉案产品相关的整个行业,并进而影响到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正因为如此中国一再强调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克时艰,强调动辄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无助于各国经济恢复和提振。
饱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之害的中国企业又该如何从国际规则的重新厘定中寻求突围呢?
“虽然被告知后我们的企业应该积极自卫,但是每个企业有其自身的情况,也需要考虑其所涉利益的大小。因此,在应诉上,今后应更多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可以在行业协会的组织下,各企业按贸易量来共同分摊成本,这样,小企业会有更高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应诉。”屠新泉说。
赵萍指出,我们的企业进入到全球市场就要了解整个市场的环境和规则。企业出口到其他国家的市场都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法律法规,这个很有必要,是预防性的措施,否则就会遇到反倾销的麻烦。其次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既不要妨害别人的知识产权也要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因为我们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还是比较短,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意识还比较薄弱。第三,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创新,其实中国企业产品出口最重要的还是要逐渐摆脱低附加值的发展模式,走向“优进优出”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