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羊令”看基层舆情应对
2016-11-05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山西蒲县走访时了解到,不少村庄的养羊散户都接到过通知,有的还被叫到镇里开会,限期卖掉羊。对县里的做法,不少养羊户抱有疑问:为什么县里两年前鼓励养殖,如今却要限期卖羊?县里的封山禁牧公告写明了严禁在野外放牧山羊,并未涉及绵羊等羊种,为何绵羊养殖户也被通知要限期卖羊?有的养羊户在“卖羊令”的督促下,不得已将羊贱卖。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显示:截至8月10日17时,有关该事件的新闻报道1119篇,报刊文章56篇,博客文章153篇,论坛帖文163篇,微信591篇,微博606篇。新浪微博#限期十天卖羊令#引发网友阅读105.4万次,发表评论1603条。
舆情发展脉络
舆情发酵:8月8日,《中国青年报》以《山西蒲县“限期十天卖羊令”碾碎农民致富梦》为题报道了“卖羊令”事件,并采访了蒲县黑龙关镇的村民,“镇上要封山禁牧,限我10天内必须把羊卖掉,否则就要罚款,”一位为了躲避“卖羊令”赶着羊逃出蒲县的羊户说。该报道发出后,迅速引起网民热议,多家媒体对其进行了转发。
舆情发展:针对蒲县林业局负责人在采访中提到的,“蒲县全行政区域都是封山禁牧区,没有牧业用地或者牧草地,都不能散养羊”“让部分绵羊养殖户卖羊,主要是因为很多农户散养绵羊达不到县里规定的养羊标准,比如圈舍不配套、饲料储存条件不达标等”。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公众认可,再度引发争议。有专家表示,封山禁牧是针对规划的林地、草地禁牧,对于除此之外的农田、草地、坡地等不算林地的,不应该属于封山禁牧区,可以放牧;山羊的脾性是放牧为好,绵羊圈养效果要比山羊好,但也并非山羊就不可以圈养。
舆情高潮:8月9日至8月10日,《京华时报》、《检察日报》、红网等对此事进行深度评论,舆情热度不断上升。《京华时报》发表《“限期卖羊令”何其荒唐》一文称,这种做法漠视群众切身利益,态度简单粗暴。蒲县林业局应对具体工作进行对照和改进,避免“限期卖羊令”一类的事件再度上演。
网民观点倾向性
对蒲县养羊户表示同情(37%)
网友“五片叶子的树”:这些村民就指着养羊生存,一下子让村民把羊全卖掉,让人家以后怎么生活,这么做真是没有人情味,显然不合理。
质疑涉事部门“朝令夕改”(29%)
网友“鲍亮1991”:以前说可以养羊,现在说不准了,这样“朝令夕改”,恐怕遭殃的只是这些可怜的羊户。
督促事件尽快得到解决(22%)
网友“zscqyll”:政府应给予养羊户一定的补偿,希望这件事能够早点解决,类似的事情不再上演。
媒体评论摘要
“限期卖羊令”无异于竭泽而渔。“限期卖羊令”暴露出镇政府“竭泽而渔”的固化思维,实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原因就在于镇政府为了达到所谓的治理目的,而亲手把这些养殖户推向了绝路。看着那些羊被贱卖,老百姓心里的苦只能自己往心里咽;看着剩下的小羊羔,一个个死去,更加深了镇政府这种“卖羊令”的错误性质。无论是“封山禁牧”,还是“限期卖羊令”,其实镇政府应该把握好最基本的出发点,那就是“为了谁”。如果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那么“限期卖羊令”,就不该这么头脑一热地执行,因为这种做法,没有让老百姓看到喜悦,而更多的是伤害与哭泣;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只是为了用一项“有力”的举措达到“高枕无忧”的治理目的,那么只能暴露出镇政府的乱作为、执政素养缺失和工作作风问题。
(人民网 高山)
“限期卖羊令”暴露懒政思维。从报道中可以看出,“限期卖羊令”并非蒲县政府文件中的要求,而是个别镇政府在执行过程中,擅自压缩了时间、扩大了禁牧的地域范围,并将禁“羊”品种扩大化,比如将禁牧品种由山羊扩至绵羊。可见,“限期卖羊”,看似是为了“完美”完成任务,实质是行政之手干预市场的权力任性与以卖代管的懒政思维。反思与解剖“限期10日卖羊令”个案,显然不能止于就事论事的有责必问,更需吃一堑长一智地对执政为民过程中的功过得失进行深刻审视,从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民生观、利益观。
(《长沙晚报》 屈金轶)
舆情观察
舆情事件不只在一二线城市发生,在一些三四线城市甚至乡村也偶有发生。如何正确防范、应对、处置基层舆情,已成为当前一些地方部门的重要课题之一。从山西蒲县“卖羊令”事件可以看出:第一,基层舆情的突发性强。虽然“卖羊令”已经颁布了一段时间,但经由传统媒体曝光后,迅速在网上发酵。第二,事件的负面影响大。由于基层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涉及地方党委政府的舆论,一些网民像“放大器”一样去审视,很容易形成负面舆情。“卖羊令”事件中这些负面舆情的扩散和传播影响了当地部门的形象,使涉事部门处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基层舆情应对,要把握好“时、度、效”:
首先,“时”就是要把握好时机,做好舆情预警、多层级应对等工作。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舆情应对工作机制,使舆情“发现得了、上报得早、处理得好”。建议基层部门及时了解群众情况,对舆情事件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另外,在舆情应对中,仅有蒲县林业局一个部门在媒体曝光后被动发声。如果多层级、多部门联合行动,共同处置,舆情就会逐渐平息。
其次,“度”是指要掌握尺度,做好舆论导向工作,为舆情处置赢得时间与空间。有些地区的基层群众利用线上发声较少,积累的不满情绪得不到有效纾解,在线下就可能演变成大的隐患。建议基层部门掌握好分寸火候,根据基层群众的实际情况,做好舆情应对工作。
再次,“效”就是要把准舆论引导的实效质量,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卖羊令”事件在舆情发展过程中,公众关注的焦点主要在三个方面:其一,农民散养羊是否违反法律规定?其二,县政府强令农民卖羊是否属于政府职权履行范围?其三,封山禁牧与农民散养羊是否冲突?如果涉事部门能够及时对公众质疑进行解答,有理有据地将事实清楚地传递给公众,舆情热度就会逐渐降低。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周亚琼、助理舆情分析师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