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及其现代价值

2016-11-05张岂之

月读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中华中华民族

张岂之

中华人文精神的内容很多,她的精髓可以归之于民族精神和创造精神这两点。

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时间的考验和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来没有中断过,而是连绵不断,经历风雨沧桑,有过兴旺发达和暂时衰落的历史命运。中华民族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在近代几乎遭受过所有列强的欺凌和宰割,但从来没有被任何一个侵略者完全吞并或消灭。中华民族的民情风俗和文化传统有其鲜明的特色。所有这些都是事实。这就引起国际间有关人士加以研究的兴趣,他们在思考: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进程中所体现的永不衰竭的活力究竟是什么?

活力,通俗地说就是物质和精神的力量。这当然不止一种,但其中有一项重要内容,这就是中华人文精神中的国家民族观念。中华民族对于正气、操守,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当历史发展到近代,民族精神同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革命历史内容结合在一起。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为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古代人文精神的人生价值观,例如司马迁所说“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哲理,被民族的优秀代表们所继承和发展,将个人融汇进整个民族复兴的汹涌澎湃的洪流之中,以为人民服务为人生价值的尺度,进行了不懈的奋斗,为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的民族精神和秦汉以来统一国家的建立是分不开的。由于在二千多年前,我们有了统一国家,这样才能使中国历史连绵不断而没有出现空白,才使得国家的尊严和独立得到维持,才使得农业和水利工程在古代有了很大发展,才使得中华民族获得伟大的活力和生机。我们今天反观历史,深感秦朝建立统一国家,且有了统一的文字,这个功绩的深远意义是很难用笔墨来形容的。

还不能不着重说明,中华人文精神的主流是创造精神,而且是一种独特的创造。不过也有人认为中华人文精神是一种所谓“保守”“守成”类型的文化。果真是这样,那么,许多问题就难以解决。一个保守的文化类型能创造出悠久的灿烂文化吗?这种文化能够数千年以来不断给人以智慧和启迪吗?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不是这样看的,他在《西方科学的基础和古代的发明》的一封信中这样指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提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部做出来了。”(《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第46页)那么,“形式逻辑体系”和“因果关系”究竟在中国文化中的哪些部分被发现出来了呢?爱因斯坦没有说,但是,我们可以代他回答,这就是中国哲学。具体说,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究天人之际”以及“万物莫不有对”的充满求实精神和探索精神的辩证思维。这才是古代自然科学的“根”,是人文精神的灵魂。专门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毕竟看出了这一点,他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在这方面,西方是初等的,而中国是高深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第33页)像爱因斯坦、李约瑟这样的科学家是很有洞察力和远见的,他们看到了中华人文精神中科学与哲学的结合,这是中国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原因之一。由于在世界近代历史中,中国在实验科学,即科学工艺或技术科学上的落后导致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但如果由此否定中国古代科学的先进性和创造性,这是不全面的。

我在这里想强调的是,像中国古代哲学这样具有丰富的辩证思维和唯物论以及人生价值观,在世界历史上并不多见。这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内容广泛和深刻,其表述方法不同于西方哲学,但是她所包含的客观真理及其普遍性,并不因为历史的流逝而失去光辉。

历史总是流动的、具体的。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许多方面都可以看到历史的相异性和同一性。如果看不到古与今的差异和区别,以为它们是一个模式,那就曲解了历史,从而看不见历史的前进和发展。另一方面,历史又具有同一性,古与今在某些方面存在着某些共性,所以说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如果认为历史没有同一性,那么人们研究历史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思想文化的发展也是相异性和同一性的辩证统一。正如睿智的哲人所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的粒子近似地反映了客观世界某些方面的规律,历史的烟云不会淹没它的光彩。这些绝对真理的粒子亦可称之为真理的普遍性,有了它,古代思想文化才具有现代价值,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同时还需要看到中国历史文化与西方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或人文精神)是充分入世的,重现实,重实际。这从儒家思想中可以看得很清楚。道家思想虽然否定道德、法制,但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倒不如说它以此为手段达到入世的目的。至于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它中国化了,成为中国自己特有的佛教,减少了出世的成分。完全出世的佛教流派,在中国难以存在。在中国封建社会并没有真正的宗教统治。而欧洲与此不同,其中世纪乃是宗教统治的历史时期,因而欧洲的历史从中世纪转向近代,经过了宗教改革的艰巨历程,使其价值观念向世俗化转移,使人从神的长期统治下解放出来。于是,欧洲“文艺复兴”便以“回到希腊”为口号,希望以古希腊的人文文化作为近代文化的模型。这一转换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而中国由中世纪向近代的转换,所遇到的问题和欧洲不同,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使中华民族从殖民主义的统治压迫下解放出来;第二,保持民族文化的精神和活力。后者实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其内容是区别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并使精华与世界先进的科学文化结合,使它成为国人的精神纽带。因此,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并不是只看到本民族的文化,而应当放眼全人类、全世界。更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鼓励人们在文化民族化的基础上,不但为自己的国家,而且为整个人类多做贡献。

因此,研究中华古代人文精神需要有历史的观点,这并不是说今天和未来的科学创造只是以往思想文化的翻版。没有科学的继承,便谈不上科学的发展;同样,如果没有创新,所谓继承便失去了意义。我们探讨中华人文精神,是为了用它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推动科学的创新。

(选自《中华人文精神》,西北大学出版社。作者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中华中华民族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做人美德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季札挂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