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转方式调结构确保上海都市现代渔业转型升级
2016-11-05邵林初
■邵林初
着力转方式调结构确保上海都市现代渔业转型升级
■邵林初
近年来,上海渔业紧紧把握“发展都市现代渔业”这条主线,在转方式、调结构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了城市“胃”(保障水产品必要供给)、“肺”(生态湿地)功能。上海渔业的特征是“麻雀虽小,五脏齐全”,多年来,上海水产系统努力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各项支渔惠渔政策,实现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在转型升级中探索同国际都市现代渔业相匹配的发展新路子。
一、上海渔业概况
2015年上海水产总产量32.4万吨,其中远洋产量15.2万吨,淡水养殖产量15.2万吨,内陆和近海捕捞产量2万吨。淡水养殖面积29.1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26.2万亩。主要名特优品种养殖面积达18.7万亩,占总淡水养殖面积的64%。2015年渔业总产值57.7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为2.6万元,为全国最高。
(一)“小而全”的捕捞业
上海的捕捞业呈现明显的“小而全”的特点:有全国首屈一指的远洋渔业,有沿海省市最小规模的海洋(近海)渔业,也有与渔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陆(长江)渔业,在沿海省市中极具代表性。
2015年全市拥有远洋渔船80艘、海洋捕捞渔船337艘、内陆捕捞渔船739艘。经农业部公布或地方政府命名的渔港有3个,分别是横沙一级渔港、芦潮港渔港和奚家港渔港,另有22个渔船集中停泊点。
上海的近海(海洋)渔业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而日益萎缩,主要作业方式为桁杆拖网、定置张网以及刺网渔船。
上海水产集团率先践行开放发展理念,自2013年起陆续完成投资、收购摩洛哥、阿根廷、西班牙等多个国家的优质渔业企业资产,实现合作共赢。同时,远洋回运自捕水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除传统的鱿鱼、鲣鱼、竹荚鱼回国外,增加了西白令海的狭鳕,阿根廷的红虾、无须鳕,北太的鲐鱼,西非的章鱼和墨鱼等产品,回国比例也逐年提高,远洋渔业船均产值遥遥领先于全国水平。
另外,捕捞管理工作如标准化渔船改造、海洋捕捞渔船减船拆解、渔业安全生产监管、涉渔“三无”船舶的清理取缔、“电捕鱼”专项整治等工作在全国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捕捞业法律法规及政策研究、信息化工作、渔业安全保障能力等在全国也属于较为领先水平,多次参与了国家有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
(二)“小而精”的养殖业
上海水产养殖业整体体现出“小而精”的特点。现有淡水养殖面积仅29.1万亩,淡水养殖总产量15.2万吨,但产值达40.46亿元,亩产值居全国首位。
一是养殖基础设施水平持续提高。至2015年底,全市已累计批复建设标准化水产养殖场310个,面积达18.5万亩,总投资达19.2亿元,彻底将水产养殖场从“脏、乱、差”转变为“净(环境整洁)、齐(设施齐全)、优(品质优良)”;已建成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1家,市级水产良种场7家,区级水产苗种场33家。2011年市水产研究所启东科研基地及国家级暗纹东方鲀原种场建设项目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行。
二是新品种新技术有新突破。引进研发了长丰鲢、中科3号鲫鱼、刀鱼等养殖水产新品种。鱼类良种覆盖率提高至96%,南美白对虾良种覆盖率达到25%,罗氏沼虾良种覆盖率达到70%;河蟹产业技术体系育成了全国河蟹4个国家级新品种之一的“江海21”;市水产研究所刀鲚全人工繁育技术日趋成熟,《长江刀鲚全人工繁养和种质鉴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于2015年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
三是“帮扶带”科技支撑模式效果明显。渔业科技入户工作扎实开展,一批水产良种良法得到推广;通过产学研对接工作,让38位专家与44家养殖场签约建立了49对产学研对接关系,有力提高了对接紧密度和渔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及综合应用能力。
四是淡水养殖保险为养殖渔民撑起了“保护伞”。2015年本市完成淡水养殖投保面积15.53万亩,保费收入6488.53万元,市区两级财政补贴3591万元,保险覆盖面达80%以上。南美白对虾投保面积达4.2万亩,年平均简单赔付率控制在52%,水产养殖投保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五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效。地产养殖水产品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三)“小而热”的生态渔业
上海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总体呈现了“小而热”的特点:一是放流品种丰富;二是参与人员覆盖面广;三是放流资金大。目前每年全市各级财政投入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资金近2000万元。
(四)“小而快”的休闲渔业
上海休闲渔业总体呈现了“小而快”的特点:上海休闲渔业发展迅速,“十二五”期间休闲渔业年总产值增加15%,垂钓服务年总收入提高到30%,水族产业年总产值提高到15%。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品牌优势明显的休闲渔业实体迅速壮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上海渔业发展短板
虽然,近年来本市渔业得到了较大发展,但随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本市渔业的发展也面临诸多矛盾和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捕捞渔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捕捞渔民的总体收入水平不高,捕捞产能明显过剩,造成生态环境的更趋恶化,渔民的转产转业问题亟需解决;
二是养殖业面临种源和土地减少的双重挤压。
水产种源缺少优良的更新替代品种,育苗场效益受到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挤压,创新路子还未走出,水产养殖业对培育和更新水产苗种的积极性不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日益旺盛,郊区复垦池塘的情况日益严重,大量水产养殖池塘被填,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和有效供给;
三是现有制度建设落后于管理要求,出现执法难的尴尬局面。随着管理规范化要求不断提高,本市相关法规、规章滞后,无法适应新的形势需求。
四是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水产业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实现全产业链的融合,但由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职责单一,无法有效调配产业发展过程中必要资源诸如财政、土地、环保等政策的综合配套,使上海渔业无法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一条龙优势。
五是上海水产品没有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骨干龙头企业。
三、今后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想方设法稳定“菜篮子”,确保“鱼”的有效供给不间断
1.养殖业(淡水鱼)方面
一是加大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建设指导。虽然目前很多产业发展政策都落地于地方,但我们仍然要主动作为、加强指导,要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分类指导,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整合、改造小型水产养殖场,深化“家庭水产养殖场”的试点和建设。积极推进柔性池塘大棚建设,延长水产养殖时间并减少对自然天气的依赖,降低养殖风险。适度开展水产工厂化养殖,有效扩容水产养殖空间和水产养殖时间。
二是有序推进水产种源建设。鼓励科研院校引进和加大养殖品种战略贮备,随时准备提供养殖“替代品”。今后,要加大力度开展刀鲚、河川沙塘鳢等特色品种的养殖技术研究,争取尽快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的养殖品种,并摸索出适合本土养殖的品种和养殖新技术。不断开发养殖新品种,继续做好棘头梅童鱼、美洲鲥鱼、江魟鱼等品种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工作,为水产养殖业调结构、转方式打好苗种基础。研究水产育苗设施,引入先进机械设备,减轻育苗场劳动强度。
三是充分发挥“三虾一蟹”(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等科技项目成果,继续做好产学研工作,确保科技支撑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捕捞业(海水鱼)方面
继续推进标准化渔船建设,鼓励近海捕捞向远洋捕捞延伸。发展开放渔业,继续鼓励上海水产集团实施远洋渔业“产业外扩、产品回国”的发展战略,加强海外资源并购力度,推进远洋渔业产业链延伸,不断提高远洋捕捞年产量和自捕鱼回运比例。完善横沙国家一级渔港建设,发挥其大流通功能,将更多优质、高档的深海水产品流向市民餐桌。
(二)多方举措撑起“保护伞”,为水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撑起市民食用安全养殖水产品的“保护伞”。继续实施档案渔业制度、地产水产养殖准出制度、地产水产品产地证明制度和养殖水产品药残检测督查、水产苗种专项整治、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考核等工作,探索养殖水产品“收贮运”环节监管举措,确保本市地产养殖水产品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二是撑起捕捞渔民安全生产的“保护伞”。通过落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水上应急和救援行动、提高渔业船舶检验能力、加大水上执法和宣传力度,巩固渔业安全信息化、进一步强化对渔民的培训力度,确保渔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撑起渔业生态环境安全的“保护伞”。在原有增殖放流、救护水生野生动物为代表的资源养护工作基础上,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创造性地开展投放竹阵人工鱼礁建设海洋牧场。建立完善的渔业生态补偿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力量,科学评估渔业生态修复项目。深化涉渔“三无船舶”专项整治、捕捞渔船减船拆解工作,减少渔业生态环境压力。近海、长江、内陆河道大大削减捕捞总量,探讨失水渔民转产转业政策,多渠道促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
四是撑起弥补渔民灾害损失的“保护伞”。探索以保障渔民福利为政策目标的“保收入”模式,积极在较高的保障水平与较合理的保费投入间寻找平衡。
(三)长袖善舞做好“媒介人”,促进水产一线产业向其他产业发展
一是做好一、二产业结合的媒介人。以水产冷链建设为突破口,通过科研攻关和产学研合作,加强内引外联,提升加工质量能级,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大大减少养殖水产品短期集中上市发生价格“踩踏”的风险。实施品牌化战略,切实加强加工水产品品牌营销,不断推进品牌提升,不断提升水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是做好一、三产业结合的媒介人。继续举办上海国际休闲水族展览会,扩大其在国内和国际知名度。通过专业观众吸引更多的观赏鱼爱好者和大型水族企业落户上海。结合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建设,加强对现有垂钓场的升级改造,鼓励交通便利、管理到位、环境较好的养殖场建设成农业旅游观光的胜地。
三是做好产业与社会的媒介人。主动向社会、向媒体讲述“上海渔业”故事,吸引有资、有财、有地、有心“四有”新人加入上海渔业发展大业。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争取积极支持,特别是财政、规土部门的大力支持,共同写好“上海渔业”这篇文章。
四是做好先进技术与产业发展结合的媒介人。社会发展已越来越离不开信息网络,我们要充分利用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加强水产业信息化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发展信息渔业,实现生产要素融合、跨界发展。
(四)严于律已做好水产“管家”,打铁还需自身硬
一是落实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理念。要用创新的办法和开放的心态解决渔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推动渔业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依赖规模扩张转向提高质量效益,推动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不断增强渔业影响力、包容性和共融度。
二是牢固树立法治意识,严格依法办事。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为渔业依法行政带来了新机遇,坚决取缔以长江口为重点的涉渔“三无”船舶的违法捕捞行为,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履行好“管家”职责,切实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既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又坚决防止乱作为和不作为,克服懒政怠政。
三是提高综合素质,更新管理能力。加强渔业行政执法管理人员培训,及时更新知识,补充新能量,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大力培育干部“对党忠诚、胸有大局、脑有大势”的大局意识,主动想全局谋大势,换位思考全面考虑,少一点主观主义,多一些调查研究,少一点急躁盲动,多一些务实手段,找准关键点和着力点,通过“实干+巧干”,学会在各种复杂环境下,不折不扣履行“管理”责任。
(作者为原市委农办、市农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