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融通三螺旋递进衔接的课程体系研究与构建——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2016-11-05尹飞鸿肖华星黄小璜
□尹飞鸿 肖华星 黄小璜
七年融通三螺旋递进衔接的课程体系研究与构建——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尹飞鸿肖华星黄小璜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人才培养存在急需破解的难题,围绕技术技能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发展的目标要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系列改革实践,提出了七年融通三螺旋递进衔接的课程体系改革设想,构建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专业技能训练体系,体系强调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和关联性。实践证明,该体系解决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问题,实现了系统性与目的性有机结合,实践能力培养与理论教学内容有机交融,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提升了本科教学质量,具有导向意义和时代现实意义。
中职;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为了适应新时期对应用型本科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要求,着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的适合度,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形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格局,本文根据《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提出的推进中职、高职、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分级培养或联合培养的要求,依托江苏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等项目,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积极探索系统培养中职本科“3+4”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了本专业中职本科“3+4”七年纵向融通螺旋递进衔接的课程体系。体系达到了奠定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素养,使学生学会机械专业理论和技术、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快速适应机械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职本科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
中职本科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高校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而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人才培养衔接模式,该模式实现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双证融通,满足了地方与区域经济建设发展对研发、工程、技术、生产、管理等生产一线多种岗位高层次、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需求[1]。常州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施了中职本科对接即“本科+技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即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该试点项目的培养目标为面向区域经济建设需要与机械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以机械制造技能和工程技术应用为主线,着力培养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应用方法和基本技能,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能在机械行业生产一线从事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机电技术运用与改造,以及机械行业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中职本科“3+4”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衔接课程体系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出发,通过人才理念更新、培养模式创新和系统化课程体系设计,解决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中职本科段课程重叠,教学内容重复,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之间存在明显的系统性缺陷等问题[2]。
2.衔接课程体系充分考虑中职学校先进技能训练理念和优越的教学设备设施,双师型教师比例高等特点,切实发挥高校人才科技优势,解决中职高校资源割据、资源重复建设,内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3.衔接课程体系从一体化的教学系统设计出发,深化课程改革,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要实现课程一体化设计,如将《机械制图》等课程的全部教学任务移至中职段,以利于教师更系统地开展课程教学、教学研究和课程与教材建设,也有利于学校系统化与一体化的质量评价与监控。
4.衔接课程体系充分考虑了人才培养的整体协同和分阶实施的现实。中职本科“3+4”人才培养课程衔接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衔接的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要求与学校整体协同,既要协同课程体系内部各课程目标及其相互关系,又要协同课程分阶段实施的可操作性、结果可控性及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等关系,最终形成整体协同的课程体系与创新实施机制。
5.中职和本科院校运行模式和管理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衔接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考虑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行,同时也必须考虑合作学校教学研究的互动机制、教学实施指导、教学管理建设、教学评价机制和教学改革改进机制。
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七年融通三螺旋递进衔接的课程体系
中职应用型本科贯通的七年是一个整体,分二个学段完成,除少数学生未能达到转段条件外,绝大多数学生七年的学习是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的整体。因此,学生七年的学习内容不能重复,中职应用型本科贯通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是整体人才培养模式成败的关键,构建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
在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也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更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课程体系设置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3-4]。本课程体系按照“遵循专业规范、达到专业标准、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实践导向、中高连贯、校企合作”的思路,以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项目和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等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跳出传统中职与应用型本科简单叠加的教育模式。经过不断的改革优化,整体设计了七年一贯制课程体系,科学设置各阶段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构建了纵向融通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专业技能训练三螺旋结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一)理论课程体系
保证学生在中高等不同教育阶段的身心道德、文化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保持前段中职教育课程的相对独立与完整,重点加强前段教育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适当前移部分后续课程,如机械制图课程。深化中高等理论教育课程改革,留足中职部分专业技能的强化和高等教育阶段的训练提升时间,实现前后教育课程的有机衔接与融合。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经过严密的分析和设计,克服了中职与本科很多衔接课程的内容重复,或者有些技术和知识不连贯等问题[5-6]。中职和高等教育理论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中职和高等教育理论课程体系图
(二)实践课程体系
遵循机械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职业发展途径,尊重学生认知特点、实践能力和素质的提升逻辑顺序,深化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共同对接产业行业企业,形成协作协同联盟开发衔接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该体系以“夯实基础、强化实践、层级推进、分类实施、分阶培养、培育创新”为指针,体系包括三个平台即基础与专业实验平台、专业实践平台和综合创新实践平台。基础与专业实验平台包括中等普通教育实验、机械中等专业教育基础实验、高等通识教育实验和专业与专业基础实验(单项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专业实践平台包括机械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专业教育实践;综合创新实践平台主要指技能大赛、科研创新和第二课堂等。中职和高等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中职和高等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图
图3 专业技能训练体系图
(三)专业技能训练体系
依据机械行业职业面向、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以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依据中职生和大学生工程实践技能提升路径,按照“统筹规划、协同优化、资源共享、提高质量”的原则,围绕读图、绘图(二维、三维)、设计、分析和制造五大技能,构建图纸阅读技能、图纸绘制技能、设备操作技能、工程软件运用技能、现场工程师技能等技能进行分阶训练,职业技能螺旋上升的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以获得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达到“预备技师”或“准工程师”证书或水平,达到具有职业态度、专业能力、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素质能力的专业技能培养目标。专业技能训练体系如图3所示。
(四)体系交融
图4 中高等职业教育三螺旋结构衔接课程体系图
在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时,以“基本素质、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培养为主线,体系既要满足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同时必须满足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和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将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本技能、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分解到课程体系不同的培养阶段,保持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接受两段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又要保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强调三大体系的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和关联性,创立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同步提升的培养模式,实现了系统性与目的性有机结合,实践能力培养与理论教学内容有机交融,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学生在中高等不同教育阶段的身心道德、文化素质、行业通用能力、职业能力、社会能力等培养同步推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校企校际共建、共享、共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三螺旋结构衔接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传统专业,中职本科七年衔接贯通是一种新兴的培养模式,各院校进行此培养模式改革和试点的时间都比较短,有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均不成熟。因此,该专业课程体系建构是一个动态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1]蔡厚平,李明霞.基于中高职一体化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5(29):62-66.
[2]敬代和,尹存涛,周玉丰.关于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J].职教论坛,2012(26):37-39.
[3]杨忠平,文海家,王桂献,等.重庆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4(4):67-71.
[4]秦欣梅,匡文婷,朱微晔.高职教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会计人才培养视角[J].职教论坛,2015(35):59-62.
[5]孙颖.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方法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13(4):522-524.
[6]王智慧.应用型本科计算机软件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职业技术,2015(29):46.
责任编辑王国光
尹飞鸿(1969-),男,江苏南通人,常州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高等教育教学;肖华星(1960-),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材料成型技术、高等教育教学;黄小璜(1968-),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5JSJG115),主持人:李俊生、潘雪涛;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英文标志简称:TAPP”(发文号:苏教高[2015]11号),主持人:肖华星。
G712
A
1001-7518(2016)17-00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