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探析
2016-11-05钟云华陈拥贤胡立
□钟云华 陈拥 贤胡立
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探析
□钟云华陈拥贤胡立
我国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界对其理论基础探讨较少。研究发现我国专科高职人力资本开发数量少、结构差,尚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而高职本科则有助于提升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高职专科学生社会资本数量少、增量低、利用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而学生就读于高职本科有利于积累更多更优质的社会资本,实现向上社会流动;专科高职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处于生态劣势,升级为本科高职可获得更多的生态优势。因此,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与教育生态理论分别是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理论基础。
高职本科教育;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教育生态
高职本科(高等职业本科)教育是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一种,学位为专业学士,它与普通本科共同构成高等教育体系的全日制本科层次。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科技不断发展,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社会生产对从业者技术技能的先进性、复杂性与综合性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应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内涵发展阶段,特别是发展以职业目标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依托,理论教学恰当、实践教学充分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我国自1999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来,理论与实践界对高职教育办学层次及形式进行了广泛探索。2008年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首先开办高职本科教育,尔后天津、江苏、山东等省也陆续试水开办高职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呈现多层次发展之势。但是,由于到目前我国政策文件中仍未明确提出发展高职本科教育,导致实践中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缓慢,目前全国只有20余所高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其原因除了我国社会公众甚至部分教育管理人员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不必重复举办本科高职的观念阻碍有关以外;还与我国教育领域学界对高职本科教育的研究多从人才需求预测(宋海涛,曲洪山,2013[1])、实践必要(钱伟荣等,2012[2])与国际经验借鉴(俞建伟,2011[3])等方面进行,几乎没有研究从学理层面探讨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缺乏深度理论支撑相联。因此,本文从经济方面的人力资本理论、社会方面的社会资本理论与生态方面的教育生态理论,分析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试图为“新常态”下高职本科教育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一、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经济理论基础:人力资本理论
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最重要的路径,教育也主要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来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每一项重大改革,几乎都有促进经济发展目标的缩影,故本文首先从人力资本角度考虑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经济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视野下高职专科教育面临的挑战
20世纪6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与贝克尔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Human Capital Theory)。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通过对人的教育、职业培训、健康进行投资,获得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人力资本理论被西方经济学界视为20世纪经济理论的重大发现,具有重大的价值。这表现在:一方面,人力资本理论使人在物质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复归,证明了人特别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高质量人才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真正动力;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理论促使许多国家把人力资本开发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规划或计划,着力运用人力资本投资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在通过人力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本积累方面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不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一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满足不了社会的技工人才(人力资本数量)需求。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我国对普工需求不断减少,对技术工人需求却不断增加,企业招聘经常出现“技术工人荒”。调查显示,我国技能人才总量严重不足,截至2014年底,技能劳动者仅占从业人员的20%,远远低于用人单位的技术工作需求数量[4]。二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满足不了产业转型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目前,科技在生产、生活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科技与经济逐步呈现一体化发展趋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运用,产业不断转型升级,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更强的技术技能,具有更高质量的人力资本。然而调查显示,在技能型劳动者中,初级工占43%,中级工占36%,高级工占17%,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5],远远满足不了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举办本科乃至更高层次的高职教育[6]。三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渠道不畅,职业教育机构不能面向市场需求培养人才,难以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据网易教育报道,“上大学网”对2013年全国1266所高职院校、1088种高职专科专业和47591个专业点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布点数最多的十个专业分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旅游管理、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技术、市场营销、商务英语、会计电算化和应用电子技术,学校布点数均超过了50%,其中有1070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占高职院校总数量的84.52%[7],而与我国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机械制造、能源、资源环境、交通运输等领域的专业布点明显不足或相对较少。
(二)高职本科教育发展对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作用
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能从三个方面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回应高职专科教育面临的挑战。一是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入学率,减少流失率,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在社会大众看来,没有本科或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是低档次的教育,导致职业学校特别是中职招生难且学生流失率高,技工人才培养数量不足。但如果高职本科教育能大发展,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将会大大减少,职业教育招生情况与学生流失情况都将好转,从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如瑞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26%,而职业教育的毛入学率却有73%[8]。二是提升高职教育层次,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发展中职或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学生往往只能掌握某个工艺或某一个工艺环节,人力资本的专用性非常强,这不仅导致高职学生毕业后待遇不高,而且发展后劲不足。如果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人才,可以让高职学生不仅有一技之才,而且有较强的人文素质,毕业后工作待遇更好,发展后劲更足。三是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但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人力资本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张佳(2014)采取道格拉斯函数发现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西部地区,原因之一就是高职教育本科层次发展不足且区域非均衡,西部地区高职本科教育更为落后[9]。因此在我国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发展高职本科教育,可以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从而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本的经济功能。
二、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社会理论基础:社会资本理论
职业教育处于社会大系统之中,因此本文接着从社会层面探讨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社会理论基础。
(一)社会资本理论视域下高职毕业生发展困境
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开始关注社会资本概念,此后经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詹姆斯·科尔曼(James S. Coleman)、林南(Nan Lin)、边燕杰等学者的不断推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社会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关系网络及嵌入其中有价值的社会资源之和,它具有资本的增值属性,不管在社会发展等宏观层面还是在个体求职等微观层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自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加与大学生就业竞争程度的不断增长,在仍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超过了人力资本的作用。可以说,大学生能否获得就业机会或获得什么质量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拥有的社会资本数量与质量。甚至在个别案例身上,获得就业机会的关键不是“知道什么(人力资本)”,而在于“认识谁(社会资本)”。
然而,高职专科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甚至相当一部分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拥有的社会资本低于普通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名牌高校)的大学生。其具体表现是:一是社会资本存量先天不足,在就业竞争处于不利地位。先赋性社会资本主要来源于家庭,其主要载体家庭或者关系密切的亲属。扩招后我国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无形中不断向优势阶层倾斜,高职专科院校的学生往往来自弱势社会阶层,很难通过继承或先赋途径等获得充足的社会资本,并且拥有较少的社会资本还存在同质性强、异质性低、资源交换少等问题。二是高职专科学生社会资本增量增长乏力,影响职业发展。个体的经济状况与交往对象对社会资本增量有重要的影响,高职专科学生主要来源于农村,很多高职学生简单化地认为学习成绩好才能获得理想的职业,社会资本构建动力不足,加之无太多的经济条件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交往,小规模社会交往的对象又往往是与自已同质的社会群体,缺乏搭建人际关系、改变同质性社会交往、增加社会资本存量的动力、机会与能力,社会资本增量乏力,对其职业发展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三是高职学生社会资本利用率低。高职学生尤其是高职农村学生,对社会资本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关系社会资本水平,带有浓厚的“伦理契约”色彩,他们对社会资本的崇拜和鄙视尴尬并存。他们在社会资本存量与增量都不足的情况下,还让已有社会资本闲置、关系网络沉睡,社会资本利用率低,影响了就业水平与就业质量[10]。
(二)高职本科教育发展促进高职学生社会资本生成
社会资本按照生成时间来说可以分为先赋性社会资本与后致性社会资本。前者是指行动者与生俱来、与家庭背景相关的社会资本;后者指行动者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自我社会活动建立的各类社会关系及嵌入其中的资源。不管是先赋性社会资本,还是后致性社会资本,其生成的唯一路径是社会交往[11]。从高职专科升级为本科,有利于增加高职学生的社会资本数量与质量。一方面,从高职专科升级为本科,意味着学制从三年变为四年,高职学生彼此交往的规模、时间与深度都有所增加,会生成更多的后致性社会资本。另一方面,从高职专科升级为本科,高职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本科学位,交往对象的层级不断升高,特别是一部分学生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习机会,交往对象的质量大大提升,社会网络的异质性不断增强、网络顶端不断提高、社会规模不断扩大,嵌入其中的资源不断增多,社会资本质量也会得到提升。
三、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生态理论基础:教育生态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的发展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社会各界都在可持续与生态平衡的视角下来看待发展。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间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对其生态优势或劣势又有什么影响,本文接着在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探讨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生态理论基础。
(一)职业教育的教育生态劣势
自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Cremin Lawrence)在《公共教育》一书中首次提出教育生态概念后,学界对教育生态的功能、基本规律、演变动力与分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将这些核心观点进行归纳成立了“教育生态学”学科,着重关注教育与生态环境、教育内部生态平衡的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一般而言,教育生态结构包括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个层面。前者是指以教育为中心的各种环境系统,通过分析其功能以及与教育、与人类的交互作用关系,寻求教育发展的方向、教育应有的体制以及应采取的各种对策;后者是指整个教育系统内各类型、各层次的教育之间彼此的联系与运转机制。
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职业教育是教育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类型。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一直把职业教育当作普通本科高等教育之下的一个教育层次,只设置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导致职业教育在教育生态系统中面临两方面的尴尬。一是职业教育面临一个较差的生态环境。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普通本科教育迅速发展,高职教育尽管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但在考生和家长眼中仍是“最低层次”的大学教育。二是职业教育生态占位较差。高职专科毕业生工作稳定性差、薪资待遇低、工作满意度低,与普通本科毕业生相比呈现出“弱竞争性”,生态位宽度较窄;同时高职毕业生由于学历较低,积累不足,走上工作岗位后呈现出“后劲不足”的窘况,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在生态“势”发展上也存在一些局限。
(二)高职本科教育发展加强职业教育的生态优势
实际上,教育生态系统的优化需要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建立一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在这个类型与体系中开设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从而为职业教育小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能量源泉。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内部应该建立一条中职教育——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完整教育生态链。在这条生态链中,不仅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共生”于职业教育体系之中,都是社会所需;而且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有基于能量流传递摄取的关系,也有知识流的富集关系[12]。当然,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也紧密相连,除了有职业教育内部纵向生态链之外,还有横向生态链与纵横交叉生态链(见图1)。
如图1所示,从高等职业教育知识富集流来看,在横向教育生态链节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处于平行的关系,发展高职本科教育,可以改变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从属关系,加强两者之者的对话,实现知识流在两个子系统中自由流动,优化教育系统内部子系统的联系。在纵向生态链上,高职本科教育是高职教育生态链上的重要链节,占有其独特的生态位。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能量来源的动态性来看,高职专科到高职本科是一种必然趋势,从纵向能量流看,它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重要阶段,高职本科是高职专科的同质衔接,故发展高职本科可以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纵向生态链。三是发展高职本科教育可以优化教育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均衡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甚至进入一种“文凭社会”,文凭成为求职者能力的重要替代性指标。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学历层次,满足与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高学历要求;而且可以让高职毕业生有更多积累,走入职场后有更多的“后发优势”,基本获得与普通本科毕业生同等的生态位优势。
图1 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
四、结论与建议
如前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科技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生产对从业者技术技能素养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我国发展高职本科教育。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学术界与实践界目前更多地关注高职本科教育的人才需求、现实必要、发展路径与国际经验,很少探讨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导致社会各界对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缺乏深度认识,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缓慢。本文从经济方面的人力资本理论、社会方面的社会资本理论与生态方面的教育生态理论,分析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试图为“新常态”下高职本科教育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研究发现我国专科高职人力资本开发数量少、结构差,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而高职本科教育则有助于提升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级技能人才需求;高职专科学生社会资本数量少、增量低、利用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而学生就读于高职本科教育有利于积累更多更优质的社会资本,实现向上社会流动;专科高职教育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处于生态劣势,升级为本科高职教育可获得更多的生态优势。因此,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与教育生态理论分别是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理论基础。
在当前经济社会环境中,发展本科高职教育,需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实现高职专科院校升级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融合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将一部分专科层次职业院校升级为本科职业大学,另一条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之前,我国实践界与学术界对第一条路径比较认同,也一直努力通过这条路径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但2015年11月之后,随着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出台,我国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又有了地方高校转型这一新路径。因为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本身就脱胎于应用性比较强的专科或高职院校,他们走应用技术发展本科职业教育道路的基础好[13],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推动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因而发展本科职业教育,需要有效统筹两条路径,从两个方向推进这项工作,实现教育资源最佳配置。
二是实现教育生态系统中其他类型教育与本科职业教育兼容协调。生态只有层次之分,没有高低之别。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本科职业教育必须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互协调、融合发展,本科高职教育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第一,协调好本科高职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基础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根基,有必要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加入一些诸如《劳动技术课》这种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同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接触到职业世界的知识,从而为本科高职教育发展奠定更好的知识储备基础。第二,协调好本科高职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的关系。发展本科职业教育,不是对专科职业教育的否定。发展本科高职教育,本科高等职业教育、高职专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三者之间存在有效的衔接机制,实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机制等多方面的兼容,从而为本科职业教育发展培养优秀生源。第三,21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时代不断进步,信息不断更新,这都需要本科高职教育学生毕业后不断学习,因而有必要在发展本科高职教育的同时,促进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外部环境不断优化。
[1]宋海涛,曲洪山.省域本科层次高职人才需求分析与建议——以辽宁省本科层次高职人才需求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3(3):34-38.
[2]钱伟荣.尽快实施国家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制度[J].天津财贸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2(1):6-12.
[3]俞建伟.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32-36.
[4]杨晓东.如何补齐“大国工匠”培养短板[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5-12-18(A3).
[5]朱鸿章,李芙蓉.中部崛起战略中的教育发展问题初探[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9-163.
[6]朱宝春,吕蒙.本科院校中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探析[J].湘潮,2011(6):80-81.
[7]中国高职院校最爱的专业排行榜大揭秘[EB/OL]. http://edu.163.com/13/1028/10/9C93HKRF00294J DA.html.
[8]赵志群.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EB/ OL].http://www.71.cn/2015/0303/804148.shtml,2016-05-01.
[9]张佳.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45-50.
[10]蒋家胜.社会资本视阀下高职农村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4(5):35-39.
[11]钟云华.学生贷款的社会流动效应研究——基于资本转化的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45-147.
[12]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11.
[13]王洪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问题、挑战与回应[J].江苏高教,2016(3):8-12.
责任编辑韩云鹏
钟云华(1980-),男,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副教授,博士,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陈拥贤(1968-),男,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胡立(1983-),女,湖南高尔夫职业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生态。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研究”(编号:DJA120288),主持人:陈拥贤。
G710
A
1001-7518(2016)19-0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