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承德外八庙文化的历史作用
2016-11-05唐慧
唐慧
摘要:承德作为我国著名的旅游区,历史上曾有“庙城”之称,近些年倍受广大游客关注,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经过历史更迭,呈现出独特的历史特色,外八庙作为凝固历史和文化的景观,目前已经被我国纳入到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外八庙不仅仅是寺庙,也是见证历史的文化遗产,外八庙也是我国建筑艺术的具体体现,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对外八庙主要庙宇修建历史背景进行了阐述,针对外八庙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我国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承德外八庙;历史文化;作用分析
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外侧,分布一片寺庙群落,其中的八座属于北京理藩院思维管辖范围,处于京北古北口以外,俗称“外八庙”。外八庙融合了汉、蒙、藏等民族的建筑特色,是清帝封赏、朝觐等活动的集散地,建造时有着深刻的历史及政治背景。河北承德处于东西相接、南北联通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外八庙的修建是民族发展与宗教传入的结果,外八庙以其独特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著名,研究外八庙的历史作用,对于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做好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的文物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承德外八庙修建的历史背景
承德的“外八庙”是十二座寺庙的简称。因为地处塞外,当时有八座寺庙直属理藩院管辖,因此将这些寺庙统称 “外八庙”。下面笔者以几个寺庙为代表介绍其修建的历史及政治背景。
溥仁、溥善寺于公园1713 年建成,当时属康熙统治时期,康熙六十岁寿辰时,王公贵族来祝寿并上书恳请修建寺庙。早年西部蒙古准噶尔部发动叛乱,康熙多次出塞平息叛乱,因此修建这两座寺庙彰显盛典。乾隆修建的第一座寺庙是普宁寺,为纪念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当时,西北边疆多次叛乱,康康熙雍正两代王朝多次平定,但西北边疆仍未统一。乾隆二十年出兵伊犁,取得平定准噶尔的胜利,为纪念胜利建普宁寺。普佑寺是普宁寺的附属寺,乾隆平定回族叛乱,为纪念胜利毗邻普宁寺修建普佑寺。
乾隆年间修建庙宇较多,公元1764年安远庙建成,西北边疆的叛乱使伊犁河两岸的陷于水深火热,乾隆二十年,达什达瓦部人投靠清政府,又经过征战的达什达瓦部人在承德定居,依照固尔扎庙修建安远庙,充分体现了清政府利用宗教政策维护祖国统一的策略。
乾隆三十一年普乐寺建成,乾隆平定准噶尔叛乱后,边疆的少数民族一次归顺朝廷,维吾尔、哈萨克等信奉伊斯兰教,因此为了尊重民族传统,乾隆主张修建了普乐寺,具有天下太平,普天同乐的意味,后来成为少数民族朝觐瞻仰之地。第二年清政府修建普陀宗乘之庙,仿造布达拉宫,规模宏大,投入较多。普陀宗乘之庙建成时,土尔扈特蒙古族归顺清政府,部族首领渥巴锡率部觐见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带领其参加寺庙建成仪式,当时所立的石碑,记载了土尔扈特族归顺清政府的史实。乾隆年间,还修建了一座汉式寺庙——殊像寺,仿五台山的殊像寺而建。殊像寺建成时,乾隆题了满文诗。殊像寺建立后,清政府花费18年时间完成了满文大藏经的整理,放在会承殿的经棚里,常命喇嘛诵读。殊像寺是众多庙宇中唯一一个满族喇嘛居住并诵读满文经的寺庙,后期有人称殊像寺为乾隆家庙。
外八庙中有一座仿江南寺庙修建的寺庙——罗汉堂,罗汉堂供奉的罗汉是我国木雕艺术品中的典范。乾隆四十五年须弥福寿之庙建立,又称班禅行宫,因为乾隆七十寿辰时,六世班禅到承德觐见,这次觐见可以说是民族团结的里程碑。
二、外八庙的历史作用和文化传承
(一)“外八庙”对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
伴随着清朝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统一,自公元1713年至1780年间,在承德陆续修建了十二座庙宇,形成了皇家寺庙群落,俗称“外八庙”。这些寺庙充分体现了清王朝的宗教思想,和其利用宗教完成民族统一的策略,清代帝王在建庙时将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道家的阴阳五行说法与藏传佛教思想融为一体,使这些寺庙成为我国宗教文化的代表集合体。佛教传入西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佛教对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藏传佛教是古印度的宗教文化与汉族文化有机结合,它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是东方佛教文化的典型代表,“外八庙”的建造正是佛教文化的延伸。
(二)“外八庙”的精神价值
寺庙作为一种景观,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又有着极强的感染力,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避暑山庄及周边的庙宇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反映了修建时的历史情况和政治情况,游客游览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时,康乾盛世的兴旺和民族统一似乎呈现在眼前,历史虽然过去,但气势宏伟的建筑依然屹立,以一种精神文化影响着我们。
(三)“外八庙”的历史政治价值
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的修建主要是纪念民族统一较多,清王朝运用宗教信仰的策略安抚民心,逐渐实现对少数民族的统一,承德外八庙后来成为各民族觐见清皇帝的地点,它为民族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在气候和海拔上很符合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利于塞外的民族首领和宗教领袖就近朝拜,充分体现出了清政府为实现民族统一实施的怀柔政策,因此外八庙有着重要的历史政治意义。
(四)“外八庙”的历史文化价值
外八庙从客观上来讲属于一种古式建筑,其建造风格和装修特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这些古建筑和碑刻现在看来都是极其珍贵的历史科学文献。外八庙建筑凝聚了古代人的智慧,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水平。外八庙建筑以其独特的形体,和周围环境的契合,建筑内部装饰的富丽堂皇,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都体现了当时的建筑文化与艺术特点,建筑可以说是凝固的艺术,外八庙的建造艺术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外八庙有效的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在一起,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因地形布置,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意义,成为我国古代园林寺庙具有代表性成就的艺术集合。
三、结语
外八庙体现了清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政策,它和避暑山庄等景观都可以说是凝固清代历史的缩影,通过建造庙宇,清王朝利用宗教加强了政权的统一。外八庙融合多民族的建筑艺术,又体现了清朝经济、文化的成就,反映了当时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于佩琴.承德外八庙建筑风格及其象征意义田.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01):12-14.
[2]王文仁. 避暑山庄在清朝时期的历史文化价值[J].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