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型企业的跨境电商难题
2016-11-04夏涛
夏涛
跨电商行业在之前一直默默无闻,但这两年不管是出口跨境电商,还是进口跨境电商,都成为热门领域。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中国制造”的优势慢慢丧失。例如,人力成本方面,江苏1个工人的月薪是4000元人民币,但在越南1个工人的月薪只需要800元人民币。
迫在眉睫的转型
近几年,国家开始鼓励出口,鼓励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型企业到海外建立仓储,这是大势所趋。因为失去了本土优势,很多贸易中间商逐步丧失了原本的价格优势。一旦失去价格优势,中间商的报价、回价及客户沟通附加值也就不复存在了。正如我们现在去天猫或京东买东西,如果一件产品的价格比同行要高很多,那我们一定不会考虑,因为我们只会选择处于合理价格区间的产品。
电商平台兴起以后,越来越多的制造型企业直接将产品售卖给终端消费者。我们今天所说的“自营”业务就与上述情况类似,即从制造型企业进货,直接将大件产品运至目标地区海外仓内,再由该海外仓直接发货,在3天内将产品寄送给海外终端消费者。通过线上电商数据,我们能够知道目标地区的消费者喜欢什么产品、什么款式、什么颜色及心理价位。
很多制造型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如何转型,不是对环境的变化没有感觉,就是盲目做出转型决策,一切都因为“外贸黄金10年”的时候,制造型企业赚钱太快、太容易了。
目前看来,转型跨境电商可以说是形势所迫:一方面消费者希望买到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另一方面,从出口企业角度看,其服务模式需要做出变革。
目前,跨境电商不断蚕食着传统外贸的生意,就像国内线下零售的生意被线上蚕食一样。2016年,跨境电商贸易额将达到6.5万亿元人民币,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0%。而且,这个比重还会继续上升。
跨境电商难题
目前,国家对出口跨境电商的扶持如同推动全民创业一样。虽然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是国家只给予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却不会给予具体实施的步骤和措施。因此,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如何理解转型,实现出口创汇,是摆在它们面前的最大难题。
现在,到处都有亚马逊和eBay的培训课。这如同当年全员淘宝的风潮,好像不做跨境电商就要倒闭关门一样。事实上,制造型企业已经习惯了单一品种大订单的生产供应模式,一旦需要直接面对单个零售用户,就不知所措了。很多制造型企业受到出厂价到终端零售价格巨大利益的诱惑,认为在亚马逊和eBay开店,有人负责辅导开户,再找个人来卖就可以了,然后卖一件产品就有几倍的利润。
这些企业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等到几个集装箱的货备好并运到海外仓,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如何卖?如何及时给单个客户发货?如何处理退换货?如何回应因发货不及时导致的客户投诉?滞销款库存怎么办?
这些企业没有考虑过以上难题,只是看到绕过中间环节直接卖出产品、自己有定价权以及卖出自有品牌,可惜这些梦想最终都破灭了。
由此可见,从理论上讲,传统贸易的流程通常是“中国制造行业——中国出口商——外国进口商——外国批发商——外国零售商——外国消费者”。比如,如果一家企业为国外品牌代工生产的产品质量非常过硬,那么其有理由认为在海外注册一个品牌,直接进行线上销售,绕过中间环节,让利消费者,就一定有利润。这个逻辑是对的,可是当仓储物流配送没能及时把货送到最终用户手中,那么依靠给予消费者价格优惠的优势已经不那么重要。因为接下来多个最终用户的直接评价,如对产品质量好坏、物流服务是否及时和售后接待是否专业等,将决定企业的出口跨境电商业务是否能持续卖出更多产品。
因此,我们建议,制造型企业需要逐步适应转型带来的变化,继续扮演好一个制造者的角色,与更多的电商平台、服务商进行合作,先从适应产品创新和生产多批次、小批量产品开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