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新动能潜滋暗长
2016-11-04蔡恩泽
蔡恩泽
日前,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位于临界点。这是制造业PMI自2016年3月攀升至荣枯线之上以来,连续4个月高于临界值或与临界值持平,可圈可点。
动力转换有序推进
这表明中国制造业总体生产呈平稳态势,尤为值得点赞之处是,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长加快,PMI分别为51.3%和51.1%,高于制造业整体平均值。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5月数据印证了这一点: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分别达到12.1%和32.5%。
一系列数据凸显我国制造业上半年的运行特征为:总体企稳回升,结构逐步优化,高端制造引领作用增强。这表明“中国制造”的新动能正潜滋暗长,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动力转换正有序推进。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是国人的骄傲和荣耀,是世界上认知度最高的标签之一。中国制造的商品遍布全球,中国人在国外逛街,随便拿起一件小商品,从服装、鞋帽到电子产品,上面的产地多半写着“Made in China”。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世界工厂”,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不过,当前人口红利已分享殆尽,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中国制造业失去了价格上的竞争优势。“中国制造”甚至一度沦为粗糙、低端的代名词。
跻身中高端产业链
好在中国人敏锐地发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检视金融、房地产等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弊端,审视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发挥“再工业化”的强项,以弥补经济空心化的危局;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也利用全球低端产业的转移,捕捉市场机遇,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
在此情势下,中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两面夹攻”的严峻挑战。一方面劳动生产率低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中高端竞争不是它们的对手;另一方面,制造成本又高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低端竞争又失去了往日优势。如果不尽快找到新的增长点、重塑竞争新优势,“中国制造”或将在“双向挤压”下被淘汰出局。
生存还是毁灭?毫无疑问,中国选择了顽强的生存发展之道。2015年5月,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横空出世。作为未来10年引领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中国制造2025》全面开启了“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之路。
《中国制造2025》并非空中楼阁,因为中国经济有坚如磐石的根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规模总量已高居全球第1位,建立了门类齐全、完整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综合配套能力,培养锻造了亿万高素质的制造业大军。而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和高铁装备等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数以万亿元计的民间投资潜力,13亿人的全球最大消费市场,支撑着“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难以撼动的优势和地位。
如今,“中国制造”不再是以往粗制滥造的大路货、便宜货,而是正逐渐跻身全球中高端产业链。在供给侧改革旗帜引导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精细制造的高性价比产品及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脱颖而出,正在成为“中国制造”参与全球竞争的主力军。此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正深度融合,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克服“路径依赖症”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分化走势,“中国制造”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新动力的成长势头正在加快,需要爱护和培养。
这其中尤为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制造”不能再走“路径依赖”的老路。路径依赖的路线图是:先炮制一个时尚概念,比如智能制造、生物医学工程或新能源等,各地竞相布局,高价引进国外的设备、零部件,或以市场换技术;待到中国具备相应技术和能力时,便出现了产能过剩、低价向国外出售的现象,于是又引来国外的“反倾销”。
新兴产业意味着可以创造更高的附加值,但是中国一些新兴产业非但没有获得高利润,反而跌进低附加值陷阱。一些新兴产业与传统制造业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是徒有名号。事实上,在一些高技术企业里,“中国制造”仍然处于价值链的弱势位置上,局限在组装、加工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并继续付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
那么,如何打破盲目粗放扩张,从而避免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路径依赖,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首先,要更新观念。新兴产业要有新颖的发展路径。光伏的老路不能再走下去,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必须另辟蹊径,特别是要告别GDP情结。通过发展路径的创新,提高“中国制造”在全球新兴产业中的国际分工地位,避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其次,要制定布局规划。创新资源是有限的,市场空间也不是无限的,不顾市场发展规律、一窝蜂似的盲目投资会产生新的问题。合理的布局规划是避免重蹈路径依赖的关键所在,要根据市场需求总量来规划产业布局,用规划约束发展冲动。要防止各地一哄而上,项目审批必须严格,不但在总量上要控制,在微观上也要把关。
再次,要进行机制体制变革。要有序发展新兴产业,机制体制变革是核心问题。这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成的,但只要矢志不渝、一步一步推进,成效最终会显示。当然,这也是长久之计。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要拘泥于眼前的GDP增长。
最后,要及早制定知识产权战略。针对关键技术部署研发力量,对“关键的薄弱环节”给予足够的研发投入。在重大技术节点抢先技术突破并注册专利,以专利捍卫新兴产业。技术可行性一旦确立,要尽快制定行业或国家标准,并抢占国际标准。目前互联网5G标准正成为欧美和中国竞争的新战场,中国必须加快对5G标准的开发、部署,在这场5G标准大战中力求抢占产业和技术制高点,争夺话语权。
好消息是,来自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调研显示,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等新装备、新技术在以长三角、珠三角等为主的我国制造业核心区域的应用明显加快。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的配套技术和生产方式开始得到大规模应用。
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发挥后发优势,绝地反击,“中国制造”必将迸发出新的活力和动力,重拾辉煌。
(作者系财经媒体专栏作家,现为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