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大转移?
2016-11-04王素
王素
英国“脱欧”,全球汇率市场疾风骤雨过后,或是中长期需求下降的绵绵阴雨。中国外贸企业是静待观察,抑或启动战略大转移?面对“哈姆莱特式疑问” ,它们或将把此背景写进自己的战略转移发展史。
外贸企业:“脱欧”当天就有订单取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7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表示,英国“脱欧”影响具有大量不确定性,仍有待充分显现。但在中国深圳,影响已初见端倪。
深圳在2016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综合实力排名第1位,无数外向型企业依托深圳市完整的产业链,从深圳港走出国门。尤其在电子行业领域,深圳优势尽显。因此,深圳外贸企业势必处在国际市场大风暴的“前线”。
深圳市元鼎科技有限公司以向欧洲市场出口智能蓝牙设备为主业,占其出口业务的70%以上。初创品牌Trendwoo深受海外90后年轻人的欢迎,已经进入各大国际机场的免税店和高档百货店。“脱欧”对其市场的影响,已经明显被创始人汪洋感受到。
“‘脱欧对英国和欧洲来说一定是个共输的局面。对于中国外贸出口企业来讲,英镑和欧元贬值了,将直接导致一些客户取消订单。”汪洋告诉记者,“脱欧”当天,就有一部分欧洲客户取消了订单。
“大家现在都变得很焦虑,看不懂今后要怎么走,这种不确定性会从金融传递到实体,接下来,消费又会进入一个疲软期。”面对未来的前景,汪洋并不乐观。
另一家来自深圳的出口企业西波数码有限公司,以OEM形式向欧洲出口深圳的消费数码产品。与元鼎科技相比,该公司没有明显感到需求的下降,这也许是OEM与自主品牌在面对市场变化时的反应差异。西波数码总经理刘先秋告诉记者,因为自己的业务是B2B,所以无论报价还是结算,都是以美元为计量。近期美元的走强让其收益获利。
“不像B2C市场,结汇时,英镑、欧元等汇率的波动影响企业收益。现在英镑兑人民币贬值,对B2C企业收益影响很大。”刘先秋说,“客户对汇率的反应是非常迅速的,即使现在人民币贬值对B2B收益有短期利好,但已经有客户提出调整价格了。在汇率问题上,企业最希望看到的是稳定性。”
刘先秋告诉记者,面对欧洲需求的下降,他们未来将把业务扩散到南美洲、东南亚和中东地区,以削弱独大市场对业务的影响。
花旗银行:人民币贬值短期内将对冲中国产品的竞争性
花旗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刘利刚对《进出口经理人》指出,英国“脱欧”短期内将对中国外贸产生有限影响。他计算,在2016年下半年,“脱欧”通过贸易渠道对GDP的影响为负0.08%,但通过一些政策对冲,不会影响中国经济下半年保持6.5%~7%的经济增长率。
刘利刚认为,从中长期来说,“脱欧”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可能有很大影响。中国目前占全球贸易比重近12%,出口占GDP的比重已经在35%左右。在此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依赖较大。
“脱欧”是全球化倒退的表现。随着各个国家尤其是欧盟、美国反倾销措施的推出,中国出口将受到非常大的影响。2016年,中国钢铁出口已经遭受美国522%的反倾销税,欧盟也对钢铁行业产品采取了很大的反倾销税征收。如果中国经济不从依赖全球市场转到更加依赖内需市场,势必在中长期所受负面影响应该比较大。
刘利刚还告诉记者,从另一个角度看,英国“脱欧”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有利,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将得到巩固。因为英国金融中心很多金融规管法律是从欧洲大陆进来的,“脱欧”之后,欧洲大陆不会承认英国市场发行的债券,如果有法律仲裁,欧洲大陆也不会执行。在此情况下,英国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会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对于广大中国外贸企业,刘利刚表示,“脱欧”之前,英国是放在欧盟市场计算的,欧盟占中国出口市场22%,英国占中国出口2.6%左右。所以,从出口量来看,短期内影响不是很大。
从汇率来看,因为“脱欧”造成英镑大幅度贬值,某种程度上欧元也有一定贬值,短期内中国出口到欧盟市场的竞争力会受到影响。但英国“脱欧”之后,人民币有近1.5%的贬值,因此在某种程度对冲了这种可所造成的竞争性问题。
由于不稳定情绪的影响,“脱欧”之后,英国经济学家计算今后3年英国GDP增长将放缓3个百分点,欧盟今后3年经济增长也将放缓1.5个百分点。欧洲需求下降,导致中国中长期出口不容乐观。
专家:“脱欧”或倒逼中欧自贸协定启动
“脱欧”之后,中国外贸企业该如何应对?是否要开启国际市场战略大转移?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建议:静待观察,抓住机会。
白明认为,英镑汇率变了,其零售价格或其他价格体系也会有相应的调整。因此,通过英镑回调和英国当地物价调整,从两个方面回归,中国出口企业就有机会了。
白明建议,中国企业应该抓住英镑贬值的机会,扩大从英国进口;投资方面,在英国的生物制药、服务业,特别是基础设施领域,应把握机会窗口。
“另一种思路是,‘脱欧将有利于中国从顶层倒逼中欧自贸协定启动。”白明分析称,中国在2015年深化改革、建立开放型经济之际,就提出探讨建立中欧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协定。但由于当时欧盟内部国家千差万别,有的想与中国亲近,有的则对中国存有压力,众口难调之下,启动谈判整体上阻力较多。但英国“脱欧”以后,中国可以探讨中英自贸协定,以中英自贸协定倒逼中欧自贸协定。如果中英自贸协定在英国获得了发展机遇,欧盟内部的其他国家也会“坐不住”。这将在国家层面为中国企业出口创造更便利的贸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