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德、钓鱼岛,中国将得一对三?
2016-11-04马晓霖
马晓霖
伴随着南海局势的落潮,亚太地缘博弈的焦点快速向东北亚方向转移。
韩国抛弃过去“三不”原则,主动提议引入“萨德”系统,给中国政府、精英阶层和民间带来巨大意外和震撼,也由此引发阵阵涟漪。中国官方克制而强烈地表示不会接受这一严重损害自身战略安全的安排,但依然在努力与韩国进行沟通;中国主流媒体持续发表评论文章隔海喊话,试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民间舆论远未形成波澜,但演艺圈“韩流”退潮已预示着人文与经贸交流可能遭遇不同程度的搁浅。凡此种种表明,中国对韩国的错误决定总体引而不发,体现了珍视双边关系的苦心,也给韩国收回成命留下余地和台阶。
但是,韩国似乎并不领情,坚持原有立场,认定朝鲜不断核试验构成实质威胁,引入“萨德”既是被迫也是维护本国安全所必要。不仅如此,韩国政府和媒体针对中国的反应态度强硬而消极,个别报刊甚至指责中国以“朝贡体系”心态处理半岛事务,把半岛局势的紧张责任归咎于中国。更有甚者,韩国官员放风说,要与日本共享未来的“萨德”系统监测情报。这种做法无异于甘心被美国驱使,又乐得充当日本军事扩张走卒,这既对中韩友谊构成背叛,也愧对本民族的对日情感。
“萨德”风波不仅危及中韩来之不易的战略伙伴关系,也直接在安理会产生不良后果。8月9日安理会紧急磋商朝鲜再次发射导弹,但未能达成谴责朝鲜决议,因为决议草案未能表达中国反对在韩部署“萨德”系统的主张。曾经四次达成制裁朝鲜决议的合作氛围已荡然无存。
中韩围绕“萨德”争议的同时,中日纷争也平行升级。日媒8月11日报道,中国取消外交部部长助理孔铉佑原定月中的访日计划,以表达对日本因钓鱼岛问题多次抗议中方的不满。本月初,中国派出多艘海警船、渔政船前往钓鱼岛水域巡航,日本5天内多次召见中国大使抗议,甚至出现其外相岸田文雄无视在场中国大使的失礼场面。
“萨德”系统风波和钓鱼岛较量,看似不相干的两个问题,同时从东北亚方向对中国构成压力,成为干扰中国战略与外交的两大热点。这两个热点表面上只关乎中韩关系和中日关系,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推手美国。换言之,中国有形无形地面对着美国主导的东北亚“同盟铁三角”。韩日美三国间在不同议题上有立场分歧甚至利益之争,但是,在防止朝鲜拥核和遏制中国快速崛起两大议题上,似乎共识大于分歧,同盟利益大于涉华利益。这个结构性特点在美国一超独大并绝对主导亚太格局的时代,将长期存在且难以改变,无论中韩、中日经贸和人文关系多么密切,都无法取代韩日安全倚重美国和关键时刻投向其怀抱的战略抉择。
相当不利的态势变化,使得中国陷入两难境地,要么单独面对这一安全困境,在非常复杂的游戏圈里处理中韩、中日和中美关系,设法破解“一对三”的被动局面,要么以新冷战应对旧冷战,重新考虑调整与俄罗斯和朝鲜的战略关系,实现“三对三”的战略平衡。很显然,重返冷战格局不仅可能是部分人的单相思,而且是扭转中国进步的倒行逆施和短视行为,也必然会掉进某些国家预设的冷战陷阱。
指望韩国改变决定恐怕不易,如何让“萨德”系统不葬送更大更长远的共同利益,这是中韩两国都要考虑的问题。安倍内阁本月经过改组后右翼成员已占近八成,而安倍本人的支持率也回升到58%,这表明日本在修宪、扩军和攻势外交方面都会得寸进尺,中日关系也将更加艰难。既不能重返冷战,又要应对棘手的东北亚地缘博弈,这对中国大国外交与战略定力是个巨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