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祝嘉致伊藤东海信札

2016-11-04王鉴伟

中华书画家 2016年2期
关键词:伊藤信札东海

□ 王鉴伟

祝嘉致伊藤东海信札

□ 王鉴伟

祝嘉(1899-1995)

祝嘉(1899-1995),字燕秋,海南文昌人,1948年定居苏州,毕生致力于书法事业,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书法教育家。祝嘉先生的这件信札,是写给日本书法家伊藤东海的。

信札内容如下—

东海先生阁下:

今日奉读四月廿三日复示,甚喜,以拙著七册先后得达左右且获教正也,望多匡谬为幸。此间矫毅先生又为作三章,兹附上一阅。近影(四月十九日摄)遥乞惠存,若获常侍左右也。敝国入境无阻,先生能来游乎?耑此敬复,并请恭安。附印一纸、近影一片。

祝嘉顿首

五月三日

祝嘉先生生前住苏州城南,旧式公房,二楼。朝南的书房约十五平米,水泥地坪,陈设简单。进门右侧沙发旁挂着他的隶书对联“雄心壮志;改地换天”,真力弥满,令人振奋。靠南窗竖放一张大书桌,光线很是不错。东面墙上有一篆书“寿”字,径尺大,落款便是“伊藤东海”。

1933年秋,祝嘉在南京工作,闲时习字甚勤,尝每晚临《张猛龙》二通,临满二百通。祝嘉原先也饮酒,一次被朋友拉至秦淮河畔灌醉,影响习字数日,此后便一戒了之。

大约过了两年,祝嘉偶然购得日本《书学大道》杂志,便与主编伊藤东海通信,并寄上自己刚出版的处女作《书学》,两人相交恨晚,始鱼雁往来。伊藤尝撰文《万里神交》述其事。伊藤与祝嘉跨国神交,书信往来近五十载,直至1983年伊藤东海九十岁病卒,两人未曾谋面,故信札中有赠近照“若获常侍左右”之语。

伊藤之婿岩田文堂亦善书,1995年春,镇江“瘗鹤铭国际书法展”,岩田文堂率日本代表团出席,我们有过一面之缘。其年过花甲,文质彬彬,谈起祝嘉新近大腿骨折,皱眉一叹。

余生也晚,初见祝嘉时年方二十六,先生已九十五岁。老人在课堂上谈碑派书学,“全身力到”“疾涩”等,其身形瘦小,说话却如古铜器撞击发出的洪响,极为高亢。大约过了半小时,祝嘉开笔示范,于是众人都往前挤着看。

最廉价的生宣纸,薄透了,我递过去。先生抓紧毛笔,运臂逆势一挥,纸上“沙沙”作响,现出“宁拙勿巧”四字,雄浑拙朴,顿时,四周沸腾起来。这是二十年前的景象。那时,屋外秋阳朗朗地照着,现在回想起来,眼前仍是一片光亮。

祝嘉书法乃承碑学一路,倡导“全身力到”,运笔逆行,四指执笔,抓得很紧。其苦练不辍,临过的碑帖有百五十种以上,超过百通的有数十种,故笔力惊绝。数年前,同门邹君出示所藏祝嘉《书学史》手稿,厚厚的几大本,蝇头小行书,旁边的批注则更小,朴茂灵动,令人惊叹。我年轻时亦照先生之法,临过百通《石门颂》《张迁碑》《元君墓志》等七八种,于今能执如椽大笔运臂作书,即得益于此。

关于“全身力到论”,祝嘉自有专著,后来简编成千余字,用钢笔誊在四张稿纸上,被我保存下来。

先生于教学付出颇多心血,平素虽穿着随意,逢外出讲课则西装革履,郑重其事。老人九十七岁时腿部骨折,因年岁过大,医生不敢轻易手术,此后身体日渐虚弱。先生去世半月前仍给几位弟子授课,当时的情景,我记在短文《祝嘉先生最后一课》中。

祝嘉早年漂泊马来半岛,曾执教于新加坡“育英中学”。我见过先生当时写的新诗,记在普通的笔记本上,有爱情诗,也有言志抒怀的。其中有短诗云:“我愿变成一个婴孩,向着骂我的人微笑。”君子之风,由此可见。其一生淡泊宁静,耐住寂寞,将毕生精力投入书法研究,有《书学史》《祝嘉书学论丛》《愚盦书话》《书法罪言》等专著三百多万字。然而这也使其在社会上遭受冷落,以致一生清贫、不得志,尝自刻“性刚才拙”“清贫生活”二印以慰勉。祝嘉先生有一小事颇有趣:先生骨折后坐轮椅,那日天气不错,我准备推他出门散心,先生突然说要去城中万寿宫,来回约摸六公里,家人自然不放心,我便推着轮椅在附近瞎转,以为可以敷衍,未料被先生识破。

我与祝嘉先生过从不过二年余,先生腿疾行动不便,帮着护理,相处的时间便多些。书法上受的影响自然不算少,只是谈不上得其真传。此后我入中国美院求学,开启新的人生篇章,然而先生甘守孤寂、执着追求的精神,确是我艺术道路上最大的激励。

(作者为江苏国画院特聘书法家)

责任编辑:韩少玄

祝嘉致伊藤东海信札

猜你喜欢

伊藤信札东海
黄宾虹《致昂青信札》
贵在知心
收藏界的“绝后”之作
用于求解多约束QoS路由优化问题的改进伊藤算法
东海采风作品选
旧时信札
致卫东先生(信札)
从背后射来的箭
精卫鸣,歌东海
李东海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