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教学资源建设的方向、内容与基本策略
2016-11-03谢泉峰段怡
谢泉峰+段怡
摘 要:生成性教学资源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能够对课程教学产生影响的各类资源的统称。当前我国的网络空间课程在生成性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致使课程在线学习效果并不明显。文章认为,必须加强网络空间课程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与“共享”的优势,增进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启迪学习者的心灵,进而对学习者产生深层的、文化上的影响,并提出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教学资源建设的三个方向、四项内容和四项基本策略。
关键词: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69-03
一、引言
生成性教学资源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能够对课程教学产生影响的各类资源的统称,它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课堂提出的问题、学习交流和反思的过程等。生成性教学资源以开放、互动、动态、多元[1]为特征,是当前网络空间课程最具优势却又是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它的缺失往往导致网络空间课程的教学实效不佳。
曹传东、赵华新在对MOOC学院中评分最高的“财务分析与决策”课程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后发现,尽管课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得到解决,但学习者情感交流较少,社会性交互质量仍处于较低水平。[2]以此对比当前MOOC、微课、名师课堂等网络空间课程在线报名者众,看似被热捧,但学习者的学习可持续性和通过率不高的现实,我们不难发现:生成性教学资源建设问题正是当前许多网络空间课程建设中隐藏的不足和缺陷。
香港大学的杨玉芹直言“MOOC要获得持续性发展,必须支持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模式,使学习者沉浸于持续的对话、交流和反思过程中,进而实现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反思性和个性化学习”。[3]这就必须通过加强网络空间课程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与“共享”的功能,实现网络空间课程的个性化重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以创设情境的方式建设生成性教学资源,重构充满在线对话、交流和反思的课堂。
二、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资源建设的方向
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出现是伴随着教学行为的出现而出现的。它秉承建构主义理论,将教学视为一个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而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非预期的、再生的、内源性的、现实性的[4]生成性资源将不断涌现。
1.学习者的构建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对知识的新理解。因此,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累积。知识无法通过教学过程直接灌输给学习者,他们必须整个参与学习过程,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与他人协商、会话、沟通,在交互质疑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的意义,[5]而这一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就表现为课程的学习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是主体,负责对外部的知识进行辨别、提取、加工、消化、运用,它们构成了课程生成性资源的一部分。网络空间课程与传统课程不同处在于通过信息的数字化处理,这些原本存在于学生脑力劳动中的活动,能够通过网络空间中展现出来的文字由“空无”变为外显,在学习者个人的网络学习空间中呈现出来,而学习者的广泛参与性预示着该部分资源数量将极为丰富。
2.参与者的互动
课程是参与者交互作用形成。正所谓“教学相长”,教与学的交互是课程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交互就会有撞击,就会有火花,就会有“温故知新”和“举一反三”,而这恰是课程学习的魅力所在。正如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所言,“建构主义的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是那种预先设定的课程(除非是从广泛和普遍意义上而言)。作为一种模体,它自然没有起点和终点;但它有界限、交叉点或焦点。因此建筑在模体基础上的课程模式是非线性的、非序列性的,但它由各种交叉点予以界定,充满相关的意义网络。课程越丰富,交叉点越多,构建的联系性越多,随之意义也就越加深化。”[6]换而言之,课程绝非静态僵化不变的东西,它体现为课程参与者的互动过程,是动态变化不断生成的,在整个生成过程中,每一位课程参与者既是课程的建设者,也是课程的使用者,具有二重性特征。
网络空间课程的优势在于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使跨时空交流越来越接近于面对面互动,另一方面令课程参与者的交互过程得以在网络学习空间上再现,激励更多外围者参与其中,使互动的广度和深度都不断扩大。
3.学习过程体验
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精神体验非常重要。由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受环境影响的,不同的情境设计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而学习的环境条件,诸如客体、人、符号以及它们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对学习效果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的吸引人程度、学习参与者的合作意愿、互动交流的融入度、与真实场景的接近度等都会作为学习者学习精神体验的一部分。它们在课程内展现出来属于课程生成性资源,同样是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这方面来说,网络空间课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一定可以优化学习者在传统课程中所获得的学习体验,但也绝不意味着在改善学习过程体验方面,网络空间课程将无所作为。即便除去在线仿真实训等节省成本方面的优势,网络空间课程所分享的他人体验就足以有效刺激或抑制新的学习需求。正如电影开播前的首映式和花絮热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票房一样,分享部分学习参与者在个人网络学习空间里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为外围学习者参与课程学习热身。教师所需做的是将这些精彩片段剪辑出来,作为生成性教学资源分享给更多受众。
三、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资源建设的内容
尽管课程的生成性资源很重要,需要课程建设者有意识地去收集、提炼、运用,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生成性资源都具备足够的效用,网络空间课程尤其如此。在建构主义理论者看来,只有在网络空间课程中形成的、对学习者知识建构有益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才是有效资源。 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能够激发学习动力的资源
该部分内容之所以称为生成性资源,是由于学习者情况不同,步调各异,难以统一预设。例如有针对性的、带有启发性的主题内容,能够先激发一部分参与者率先进行学习示范,进而带动更多的学习者加入,这些内容许多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反应情况临时生成的。又如能够产生学习诱导的他人学习体验分享,以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参与者加入学习过程,还有教师根据学习者特点而设计的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等等。
2.能够促进知识理解的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能够促进知识理解的资源是网络空间课程建设中犹为重要的部分。它包括在教学过程中模仿真实情景的模拟再现,其中一部分情景是预设的,而学习者的反应和理解逐渐加深的过程则是生成的。此外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加深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教学参与者提供的大量外部资源和新的信息,在课程中都属于有效的生成性资源。
3.能够优化学习体验的资源
课程教学必须要考虑学习参与者的学习体验。虽然所有的学习体验都是私人化的,但也有一些体验能够与他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分享这些体验能够促进学习参与者之间的学习情感交流,增强学习者的融入感。能够优化学习体验的还有课程的管理信息,如学习要求、作业要求、学习交流互动行为准则等,这些信息构建了学习参与者交流互动的基础。学习后及时反馈评价,如成绩评分、错误提示、有针对性的知识回顾或幽默风趣评价等,它们有助于优化学习参与者的学习体验。
4.能够分析学习成效的资源
互联网的一个优势在于,它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寻找学习者学习的规律和在学习中不易被发现的缺陷和不足。这其中两项数据资源对学习者较为重要:一是个人学习者自身学习成效分析数据资源,它包括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习惯偏好分析数据、各知识点掌握程度分析数据、重点知识缺漏数据等;二是根据大数据原理对众多学习者学习成效进行分析的数据资源,它包括难度系数及易错知识点分布数据、学习习惯偏好分布统计数据等。这些数据都是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对增进网络空间课程的学习有所裨益。
四、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资源建设的基本策略
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资源建设的成效,离不开一些必要的软硬件支持。例如学习程序的安装、操作、交互等活动便于在智能移动终端上进行,数据分析能够在后台自动汇总,资料的收集、归总、分类、储存、展示、查找便于一键操作等等。与此同时,作为普通一线教师,在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资源建设方面还具有软硬件程序难以企及的拓展空间。
1.基于课程文化的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资源建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授业解惑”,而是“传道”。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是教师存在的首要理由。即便是网络空间课程,只要有教师存在,“道”就必须存在。在《原道》一文中,韩愈是这样解读“道”的, 所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可见韩愈文中所说的传“道”,实质是构建“仁义”的课程文化。网络空间课程依旧是课程,同样需要构建起相应的课程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当仁不让,必须是课程文化构建的组织者和第一责任人。教师需要在与学习者的交流互动中构建起从事相关职业的职业原则、伦理价值、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等,其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案例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与课程参与者分享,课程文化的构建过程也可以作为评价课程质量的一个指标。
2.基于人际关系的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资源建设
课程不仅仅能够传授知识和技能,它还能构建起基于课程的人际关系网络。在酒精和药物滥用的治疗过程中,通过群体辅导和小组互动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治疗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能有效维持和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它是学习的助推器。
网络空间课程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借用网络学习平台建立、增进、深化基于课程学习行为之上的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通过在一定范围内分享彼此的文化背景、家庭条件、教育状况、工作经历、同伴关系等信息,构建基于网络空间课程学习的人际交往圈,形成共同的学习经历,这对于提高课程学习成效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师需要在网络空间课程教学中,基于网络有意识地构建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网络,以此作为推动学习向前发展的基础,这些基于课程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关系网络作为课程生成性资源的一部分,成为课程与课程参与者之间联系的纽带。
3.基于学习习性的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资源建设
学习者在长期的学习行为中会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习性,这些习性能够透露和反映出学习者参与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习惯、情感、态度等内容,并对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师必须善于利用及时公布的课程管理信息,提炼多数学习者在网络空间课程中习得的、具有导向作用的相关资源,使之作为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资源的一部分,影响更多的学习者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和养成个人的学习习性,如课前预习、搜寻、探索、交流、答疑以及课后分享、辨析、巩固、深化等。
4.基于工作场景的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资源建设
3G实景课堂的出现,将一部分真实的职业场景引入课堂,使学生学习时犹如身临其境,可以感受职场氛围,培养职业意识,[7]岗位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在课程学习中都可能真实再现。
在网络空间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经常出现的错误、问题、脱离实际的解决方案等等,都可以通过仿真模拟系统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特定的工作场景,利用多媒体技术全程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试错过程,使之成为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资源的一部分,供其它学习者借鉴、参照和学习。
毫无疑问,尽管网络上分享的海量优质课程资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师缺乏足够预设课程资源的压力,但教师并非坐拥此类资源而无所作为。高明的教师犹如高明的厨师,不仅要知道如何去找寻适合自己风格的优质原料,还要知道如何针对客户的偏好和需求合理搭配,乃至引导顾客更优质地体验进餐的愉悦过程。
成功建设一门网络空间课程,远不是教师向学习者传递预设性课程资源那么简单(无论这个预设性资源是来自MOOC、微课或是其它网络平台的优质资源),课程是生成性的、活的,教师要做的是利用网络空间平台,将课程教活,增进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启迪学习者的心灵,进而对学习者产生深层的、文化上的影响,这既是网络空间的最大优势所在,也是教师可供发挥和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王玉华.生成性教学的涵义与特征[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125-126.
[2]曹传东,赵华新.MOOC课程讨论区的社会性交互个案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6(3):39-44.
[3]杨玉芹.MOOC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模型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4(6):6-10.
[4]李炜.生成性教学资源调查研究——以数学学科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7(3):60-62.
[5]桑新民.建构主义的历史、哲学、文化与教育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5(4):50-55.
[6][美]小威廉姆E.多尔,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0.
[7]韩先满.3G实景课堂——现代职业教育新技术[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5):83-84.(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