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里尔克《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中第九首的死亡思想分析

2016-11-03冯媛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里尔克死亡

冯媛

摘   要:《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是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创作晚期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这部诗集当中,死亡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这当中的第九首更是凸显了死亡这一主题。

关键词:里尔克;《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第九首;死亡

中图分类号:I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065-01

赖纳?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年),现代德语世界最重要的抒情诗人。《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是其晚期创作的不朽名篇,这部诗集源自于一幅挂在他书房书桌对面的奥尔弗斯的画像。1922年1月他收到了女友克洛普女士的信,得知她女儿薇拉因病去世,为纪念这个只有二十岁的年轻少女,他开始创作这部诗集。

谁曾在阴影之中/拨动琴弦/才可望有感而发?/无限的赞美。

谁曾与死者分享?/他们的罂粟/?就再也不会忘掉/?最微妙的韵味。

纵然池塘的倒影/?常常模糊不清/?认识此图像。

唯其在双重境界/歌声才会变得/?柔和而永恒。①

以上是《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I》中的第九首,全诗分为四小节。第一小节是对奥尔弗斯拜访冥界的这个古老的传说的一个回忆。②奥尔弗斯是希腊神话当中著名的诗人和音乐家,他的妻子去世,为救活妻子,将她带回人世,他往来于尘世与阴间,在阴间升起竖琴,赞颂生与死。“阴影”在诗歌中寓指阴间、死亡,“琴弦”寓指赞颂。不同于基督教只赞颂天堂的颂歌,诗中的颂歌之所以能够成为“无限的赞美”在于其不仅赞颂死亡还赞颂尘世的存在。虽然这一小节主要对阴间进行了描述,但并没有模糊对尘世的称颂。奥尔弗斯熟悉死亡和尘世,其赞美将生与死联系在一起,于是存在变为永恒,“无限的赞美”真正被听到。

在诗歌的第二小节当中提出了人参与死亡的方式,人若想参与死亡,感受死亡,需要与死去的人同吃死亡的餐食。“罂粟”就是诗中死亡的餐食,它可以诱发想象,人在食用罂粟之后,会忘记尘世的痛苦,不再对死亡感到恐惧。里尔克将“罂粟”与死亡联系在一起,以便能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人应该自己去试一试“他们的罂粟”,“他们的”在这里强调了,死亡的餐食是专属于死者的,跟活着的人原本毫无关系。只有真正的参与到了死亡,人才不会丢失他的存在,才能真正的理解永恒存在的真理。“最微妙的韵味”在诗中就意指永恒的存在和生命的真谛。参与死亡并不意味着人要失去他本身的存在,相反通过参与死亡,人的存在才不会受到伤害,才能得以保全,事实上,奥尔弗斯赞颂了这种没有受到伤害的存在。

“池塘的倒影”揭示了死亡的图像,“常常模糊不清”意指死亡图像常常模糊不清被人遗忘。人不能清楚的认识死亡,也就不会真正理解人存在的图像。诗歌第三节中的“认识此图像”,诗人用了强调的语气给这幅图赋予了神秘的说服力,揭示生与死是相互补充的整体。“真正的生命形态穿越生与死两个领域,最伟大的血液循环流动在两个领域:既没有此岸也没有彼岸,只有一个伟大的统一,那些超越我们的神灵—天使就栖居于此。”③只有在看清死亡的图像之后,存在在图像中才会得到永恒。

诗歌第四小节“双重境界”将人世与水中世界总结为活着的人跟死去的人存在领域的“整体”,在双重境界中死亡变得和善,存在的痛苦得到减轻。希腊神话中那喀索斯面对河流沉醉于自己的美貌,并最终跳入河中化为水仙花。④诗人借用这个神话,将早死的薇拉隐喻为水仙花,表达在死亡之后存在会在生与死交融的双重境域中化为永恒。而“歌声才会变得柔和而永恒”中的声音的永恒正代表了存在的永恒。

奥尔弗斯的神话涉及到音乐和死亡两个主题。音乐象征了所有神圣的精神体验,而死亡虽然代表了悼念和离别,但是也象征着通往永恒之路。这两个主题在第九首诗歌中被联系到了一起,里尔克借助奥尔弗斯的艺术形象从新解释了死亡。死亡不仅在生命中获得了肯定,而且也被看作生命的可能性和必要条件,正如没有黑暗就没有光明一样,没有死亡亦不可能有生命。⑤死亡被视为是存在积极的因素,它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生命的补充,死亡让生命变得完整和真实。正是因为死亡的存在,人类的存在才真正的得到了圆满实现,存在才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维系与提升。⑥生与死处于一个不开分离的紧密的有机整体里,它们组成了双重境域,只有人参与死亡与死者同饮食,人才能真正的感受到死亡,并且真正认识存在的永恒。

注释:

①里尔克.林克(译).里尔克诗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123.

②④托马斯?科哈默尔.里尔克《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全析[M].维尔茨堡:克里希豪森诺依曼出版社,1999:95,97.

③里尔克.穆佐书简[M].莱比锡:岛屿出版社,1935:333.

⑤李永平.里尔克后期诗歌中关于死亡的思考[J].外国文学评论,2000(02):11.

⑥李林俐.论里尔克晚期诗歌的“晚期风格”——以《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为例[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00.

猜你喜欢

里尔克死亡
熄灭我的眼睛
致寝前人语
里尔克《罗丹论》节选
如何写作艺术评论——青年里尔克和他的《罗丹论》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在春天或者在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