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镜头里的工匠精神

2016-11-03章开元

摄影世界 2016年9期
关键词:刷子照相机工匠

章开元

现代社会不仅重视“知识就是力量”,同时也提倡“工匠精神”。显然,要把知识变为力量,没有工匠的劳动,无论多么广博和高深的知识也只能停留在精神层面。说到工匠精神,不得不提的就是照相机,确切地说是50~60年前的全金属相机。制造这种相机,如果没有顶级工匠,只凭设计师纸上谈兵根本无法实现。

全金属相机的制造难度,远高于手表、自行车、电冰箱等商品,这也许正是为什么照相机造假较少的原因之一。苏联曾经生产过德国徕卡3系的仿制相机,但做工粗糙,一看便知是仿品。最近有一篇有趣的新闻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试图进入一辆俄罗斯最新研制的军用车辆时,怎么也打不开车门,随行的俄罗斯中将亚历山大·舍夫琴科一用劲儿,竟然把车门把手拽掉了。要知道,关键时刻打不开车门,这种事情要是发生在战场上,恐怕就不只是一个笑话。虽然事后该军用车辆的制造工厂解释说,舍夫琴科开门时,车门是锁闭状态,但通过这件小事,多少说明俄罗斯人的工匠精神还是有些欠缺。

照相机虽与国计民生关系不大,但与工匠精神联系起来,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德国工匠一向擅长对金属物件进行车磨、铣刨、精雕细琢的生产程序,然而大约在1960年代,单镜头反光相机问世,相机制造业也逐渐使用塑料部件,这样一来,德国工匠的一身功夫少了许多用武之地。如果谁有机会看到1962年西德汉诺威生产的塑料件与金属件混搭的蔡司伊康照相机,则会有同感。不仅德国,欧洲工匠自古以来都擅长对金属、皮料和玻璃等材料进行精工细作,而这类产品普遍数量少且造价高昂。一旦塑料开始替代这些材料,虽节省了制造成本与工艺流程,但欧洲工匠的长处也再难体现。

不久前,一条发自欧洲中部国家保加利亚的消息引起人们注意,标题是《刷子制造商知道如何打败中国》,笔者在文章中介绍了其在美国纽约一家毛刷厂参观时的见闻。乍一看,这条消息似乎对物美价廉、卖遍全球的中国商品有不敬之嫌。别说刷子这种低技术含量产品,就是小提琴这类工匠技艺与文化内涵兼具的产品,如今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也具有很大竞争力。这不难理解,意大利工匠在克里莫纳的作坊里生产的世界顶级小提琴,并不是大多数人都能买得起。有趣的是,向来以高科技含量、标准化生产打天下的美国,竟然还有一批工匠在坚守着形同孤岛一般的行业。

俄罗斯媒体曾发表过一篇评论中国商品的文章,名为《中国正在复制世界》,字里行间不得不承认,如今卖遍全球的“中国制造”,基本都可纳入物美价廉的范畴。30多年来,“中国制造”已经意味着既能使用机器大规模成批生产、又能以工匠手工方法小规模制作出符合世界标准的任何民用品。在的今天,能与聪明手巧的中国工匠一争高下的外国工匠已少之又少。在世界商品的竞争领域,也许只有曾经的世界商品制造中心——欧洲,还仅存着有限的几块“孤岛”,仍在以执着的工匠精神和高昂的原料成本,生产着世界上只有少数人才买得起的双高(质量高、价格高)商品。当然,这类商品也的确不缺买主,手工业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美学价值和保值空间,如手表、汽车、照相机、皮具甚至香水等都可纳入这一范围,喜欢这类产品的人也不在少数,尤其是来自世界上最大的工匠之国——中国的富裕者。

在前文提到的纽约毛刷制造厂,一位69岁的制刷工仍在用早已“老掉牙”的鬃毛清洗机不温不火地工作着。制成品的包装上打着久违的“MADE IN USA”(美国制造),令人感到既亲切又惊讶。在21世纪的今天,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竟然还在生产手工刷子这种产品。

在对待“中国制造”这个问题上,欧洲人要显得保守得多,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亚洲生产的东西信不过,从电器到照相器材,从服装到化妆品,手表就更不用说,在有些欧洲人眼中,亚洲产品除了价格优势,其他方面甚至一无可取,这些人甚至对“MADE IN USA”也摇头叹息。回想二战后的复兴时期,美国货在欧洲曾十分抢手,当年美国生产的巧克力,尽管只有甜味儿,欧洲人也觉得美味无比,拿出几块就能让一位美女喜笑颜开。可是如今,大批量生产的美国货却被贴上“大路货”(大路货是指市场上性价比最一般的产品,其内涵不是指劣质产品,而是服务于大众的产品——编者注)的标签。也许,美国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没耐心生产手工产品的国家之一,但同时也是把纯天然材料看得很贵重的国家之一。一件东西只要涉及纯手工和纯天然材料两个条件,价钱就会标得老高。纽约的毛刷制造工厂能够生存下来就是一个例证。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愿意购买这种天价刷子的人并非高级服装店售货员,而是欧洲巧克力制造工匠。后者坚持认为,用纽约工匠制造的海狸毛刷子给巧克力上光和清理热油锅的效果最佳。

高级手工产品的定价策略中,生产地点和生产者这两点也十分重要。德国照相机制造厂商绝不会忘记给商品打上“德国制造”字样。而后,在德国哪一座城市制造的印记也不会被制造者疏忽,因为德国一国之内的工匠们也在暗中较劲儿。例如,徕卡在韦茨拉尔制造、禄来在布伦瑞克制造、艾迪萨在威斯巴登制造、帕克萨特在纽伦堡制造、康泰克斯在斯图加特制造、而艾克山泰在德累斯顿制造,等等。产地是商品重要的附加值,它代表着当地工匠的骄傲和精益求精的传统。它给人的感觉不是语言能够形容的,而是一种出自内心的、对工匠精神的敬畏和崇拜。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在照片里虽然不能被完全表现出来,但各国摄影师还是在尽力通过影像呈现这种常人难以言表的瞬间。

一件高级物品,能卖出高价自有其道理。一般说来,对人对事,中国人重“对错”,西方人重“真假”。在西方人看来,只要是真的,价格和缺陷都不是问题。所以才会有中国人为讨个对错不惜花重金并舍上时间,去打个索赔一元钱的官司。而维纳斯雕塑明明缺少胳膊,却仍被奉为古物,并成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大英博物馆的波特兰甁也是打碎后被重新粘贴,虽不是本国古物,但同样是镇馆之宝,道理都是一样——因为它是真的。其实,这些古物大多出自千年以前的工匠之手,也许并非大艺术家。由此可见,今天手艺较好的工匠成为未来大艺术家的可能性非常高。相传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刚开始从事雕塑时,除了一身手艺,没有半点名气,雕像凿得再好在当地人眼里也是个石匠,因为会凿石像的人在米开朗琪罗的家乡并不稀罕,有些类似中国河北的雕塑之乡——曲阳。是的,艺术家不应是自己标榜,而应是举世公认的。如今自封工匠的情况很少出现,而自封艺术家的现象却很普遍。但工匠精神不死,且假艺术家也没人看得起。摄影师的镜头永远不会也不应该对准自封艺术家的人,而那些表现专心致志的工匠的影像,确因摄影师的用心而永留人间。

猜你喜欢

刷子照相机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新潮”的旧刷子
Look and Guess眼力大比拼
工匠神形
How photography was developed
О НИХ СУДАЧИЛИ НА УЛИЦАХ
工匠赞
最早的照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