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感知—胡抗美《中国书法章法研究》再版座谈暨学术研讨会巡礼
2016-11-03
空间与感知—胡抗美《中国书法章法研究》再版座谈暨学术研讨会巡礼
2016年5月21日下午,由荣宝斋出版社主办的“空间与感知—胡抗美《中国书法章法研究》再版座谈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荣宝斋大厦召开。学术研讨由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于洋、北京大学副教授祝帅共同主持。来自出版、书法、美术、音乐、舞蹈、美学、艺术评论等领域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书法章法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大家畅所欲言,会场学术气氛浓厚热烈。故将研讨会精彩内容节录,以飨读者。
参会学者合影
唐辉(荣宝斋副总经理、荣宝斋出版社社长):《中国书法章法研究》面世后引起这么广泛的社会反响,源于胡抗美先生多年来在书法领域积极的探索研究。这本书不只是讲章法,更多的是在讲书法的文脉和形式美。我们今天谈书法主要是讲技法,实际上,书法借助线条建立起了中国文化的根基,从文字到文学,再到形式规范,书法的审美是中国文化的基础。现在有一批以胡老师为代表的学者,在传统这条道路上不断研究、借鉴古代各家技法、风格,以当代的视角、文化立场、审美意识为基础,再回头去思考传统的流变,非常难得。文化与书法的关系在当代应该引起更多关注和重视。
崔伟(荣宝斋出版社副总编辑):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我谈几点自己的体会:第一,这本书是胡老师多年来创作经历和教学实践的结晶,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读起来既清新自然又心悦诚服。第二,胡老师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并借鉴西方的哲学理论来谈章法,从内在原理上谈中国书法章法的共性,他认为书法文字渊源于传统文化,是阴阳的对立转化为平衡。第三,胡老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章法,将书法设定为完全追求形式自律的视觉艺术,他坚信书法走向形式自律,走向以章法研究为先导的形式构成,是不可回避的理论趋势。接下来对书法章法的学术研讨深入化和多元化,仍然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书法这门艺术的认识深度的拓展,离不开书法的本体。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研讨会主持人):书法艺术与水墨画的相通与同构,很大程度上存在于笔致运转的节奏与秩序,及其形式本体自律的特点。考虑到书法创作实践追求“随手所指,皆入法则”的理想状态,《中国书法章法研究》堪称是面对书法的“造型”传统的本体性专项研究。从现代书法艺术研究的方法论与核心内容层面,该著在一定程度上搭建了章法图式的资源库与书学研究的思想库,并有力推动了将这项精英的、小众的学术研究,面向社会大众乃至西方读者加以拓展与推广的可能。章法的内容与价值更趋向于一种具有建构性的阐释系统,同时又反过来回映在书法艺术的现代转型历程中。
祝帅(北京大学副教授、学术研讨会主持人):《中国书法章法研究》是一部既吸收了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中有关书法美学的探索,也结合了当前书法史研究最新经验的书法理论著作,它不但接续起了书法形式研究的范式,也融入了作者个人的理论创新,即西方美学理论与中国传统书论的结合;书法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的结合;书法史研究与理论阐述的结合;作者理论研究与个人实践经验的结合。
上半场:
杨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副院长):这本书是实践家写的理论著作,把实践中的感悟与思考用理论性、思辨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对从事书法创作的人来说,读后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其次,这本书综合中国古代书论、中西方美学研究,以及胡老师的教学成果,既有形而上的思辨,又有具体的创作方法的阐释。
邓宝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主任):胡先生的《中国书法章法研究》一书是对章法新变这一创作动态的理论回应。本书对书法章法既有历时性的梳理,又有原理性的解析。另外,这本著作对书法艺术的一些元问题进行了有价值的论述。胡先生反对将书法看作表述文辞意义的工具,从而提出“形式自律”的问题,这样的观点对于书法创作和书法批评都是有益的。
朱天曙(中国书协理事、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第一,中国书法风格嬗变的历史,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章法史。从甲骨锲刻、青铜铭文到碑版简牍、手札长卷等,无不在章法上有其独特处。第二,书法章法是“形”学,更是“人”学。传东汉蔡邕《论书》有“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语,“形”者何?即东汉崔瑗所谓“法象”也。清人章学诚以为“象”有“天地自然之象”“人心营构之象”之别,非惟物象之真实。今人多重书之外“形”,更应涵濡内美,求得“心象”。第三,书法章法层次丰富,内涵广博,除从历代法书和铭器中得到营养,还应充分借鉴中国画、中国诗、中国篆刻等各门类艺术,“书外求书”,拓展书法章法的审美维度和精神内涵。
刘芳(荣宝斋出版社书法篆刻室编辑、副编审):这本书作为一部相对小众的书法理论著作,出版后成为一个亮点,绝非偶然。章法是中国书法的核心问题之一。近30年来,书法界无论从书史、理论还是创作角度,对章法问题的关注和探讨都是高频的。涉及书法章法的文献资料在时代和载体上范围特别广,而且多是零散的、语言玄妙的感悟式片段,本书的学术贡献在于:它在当代美学理论框架下对这些零散的资源作了整合,运用当代艺术学的学术规范将章法还原到书学的本体地位,通过在创作实践的追问中不断做减法,为当代书法创作建构起了一个自成体系、生动可感的章法图示资源库。该书作为一个成功的学术出版案例,也为出版社更好地承担起学术出版的组织功能、引导阅读潮流提供了经验。
王平(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艺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胡抗美先生对章法的研究立足于当代书法创作,实质在探讨书法的现代性问题,对当代书法创作最现实的一个理论问题做出一个回应,也为当代书法创作指明了一个方向。其次,对传统书法章法的自律性问题,该书通过视觉艺术的视野进行了一次梳理。再次,该书是在东西方对话的语境中试图建构当代书法的章法理论体系。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的出版是当代书法创作走向自觉的一个标志。
杨明刚(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编辑):《中国书法章法研究》体大虑周、境远思精、立足创作、内涵丰富,是赓续传统、勠力开新、学贯中西的书道担当力著。此外,该著还广泛吸收了人类学、考古学等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值得一再捧读。
李宁(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书法章法研究》是在东西方艺术对话的语境下,以章法为切入点,对书法创作所做出的现代诠释。在章节架构上将观念性、理论性与创作实践密切结合,既展现了对形式构成的系统梳理,又提出了将形式构成作为创作原则的通用之道。本书为当代书法创作的审美范式指明一条可被深入探索的清晰路径,亦对如何将外在的视觉冲击转向内在的艺术感染和审美享受提供了理论依据。
杨频(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馆员):书法艺术的章法研究已经取得了超越性的成果,升华了我们的空间感知能力,丰富和拓展了既有的书法传统,这是当代学者的时代性贡献。胡老师的《中国书法章法研究》,是当代章法研究的集成之作,以更加深入和系统的探索,初步展现出自身的经典属性。这本书自成体系、语言明晰、装帧朴素,尤其图版质量令人满意,荣宝斋展现了一流的出版品质。
雍文昴(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编辑):书法艺术具有抽象艺术的审美特征。同时,书法艺术所书写的内容,多为语言艺术的作品,因而也更加增添了多义性与模糊性,使书法艺术的抽象意味叠加。关于书法章法与形式构成相互连接的探讨中,是否也存在着抽象与构成的分界?正如抽象与构成艺术在分界中的融合,书法章法中的抽象与构成也只是相对的概念,置于中国书法的传统理念中,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自然是二者兼而有之的艺术。
研讨会现场
下半场:
宋瑾(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音乐学研究所副所长):胡抗美承继“书为形学”思想,其“自律美学”呼吁的是对书法艺术自身规律的关注。《章法》一书强调书法的音乐性,开掘了书法与音乐的艺术通道。在“运动”层面二者确有众多一致。时间维度、书法运笔过程和最终成果都体现了抑扬顿挫的节奏,如同音乐的演奏,笔断意连如同音断意连。其中包含了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差异,也体现了线性时间的因果轨迹,以及非线性时间的多种可能性和最终选择。书法与音乐最终统一在以实体实有为基础的虚体实在之“第三物性”,通过自况的行为方式,传承了气韵文化精神。
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国际美学协会(IAA)五位总执委之一、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胡抗美先生的《中国书法章法研究》作为新世纪以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可谓是“书法形式自律性追求”方面的集成之作、精品力作、拓展新作,对于“章法一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开拓!自从书法研究形成以来,自律论应该说就占居了主流,这本书就属于这一书法史论脉络,也的确站到了从自律转向他律的历史转换点上。质言之,《中国书法章法研究》的确是书法章法论的继往开来之作。
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在日复一日的中国书法修行实践中,章法文化的意义逐渐浸透到个人的社会化的惯习获得倾向之中,并会从中体味到社会关系与政治权力的运行本质。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文化借助一种阴阳变化的观念同时借助于书法的章法文化而形成了一种前后连贯互为一体的文化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可以在胡抗美先生的创造性的书写中窥视一斑。
王雪峰(中国美术馆收藏部副主任、研究馆员):《中国书法章法研究》是当代书法技术美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是胡先生结合几十年的书法创作实践对于章法问题进行的理论层面的探索。章法问题在书法创作与审美中是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过去书家的论述往往只是只言片语式的经验论述,而胡先生在这本专著中则将章法问题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是“书法章法学科”的一种知识构建。对于章法问题的思考使他进行了科学的辨析与论述,并从实践出发,结合具体创作作品的分析,为读者特别是书法实践者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在书法现代性的问题上,胡先生从章法的实践出发,寻找现代书法形式的种种可能,并从理论的辨析之中寻找到现代书法的理论依据。
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报》副主编):就书画而言,中国人所体察的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有无相生的精神空间。胡抗美先生认为,章法空间的建立是无中生有,是笔墨在空白中的生成。章法所形成空间是往复无穷的“道”的体现,从而把书法章法的营造与“道”的哲学联系了起来。胡抗美的精到论述,厘清了书法时空二性的作用和特征,为书法章法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大道。
陈燕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胡抗美的《中国书法章法研究》一书开头就提到了书法的自律问题,南音同样深受此问题困扰。然而,二者皆无法摆脱社会功利的束缚,这个束缚,不只是书法、南音要面对的问题,还是所有艺术的共同问题。在一个重视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多过审美功能的社会中,艺术自律,任重而道远。
李修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秘书长):胡先生的论著,基于数十年的书法创作实践及对当下书法现状的深切反思,充满了问题意识。胡先生在充分吸收传统书学精髓的基础上,借鉴西方传统美学,结合当代社会文化语境,高扬“书为形学”的观点,并在创作和教学中作了拓展和深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很高的学术价值。
杨简茹(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随着现代学术的展开,我们在讨论书法的章法时,已经不再局限于古代书法理论中的陈旧语汇。跨学科的开放式学术体系使得书法理论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中国书法章法研究》一书为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的开拓提供了一次有效的尝试。书中提出形式构成是书法章法的主要职能,这种对章法的解读方式是基于现代学术体系的框架内的,比传统书法理论更具开放性的探索空间。
陈奕名(雅昌艺术网副总编辑):胡抗美先生对于日常书写的总结有独到的观点,他提出:“传统上附着于书法的种种他律因素隐退,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历史纠葛也得以最终解决。就历史条件而言,书法在今天已经开始摆脱实用性的束缚,而进入以追求形式自律为文体目标的新阶段。”这就建立了当代书法在创作、展示和审美上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胡先生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溯源,为书法创作提供了美学基础和学科底线,解决了当代书法从“文本化”到“图示化”的转化过程中的核心命题。
胡抗美(著名书法家、博士生导师):这个研讨会很有意义,尤其是对于我进一步去完善对章法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次研讨会有三个特点:第一,充满活力热情、朝气蓬勃,参会学者大部分都是70后、80后,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点鲜明,我十分欣赏。第二,“跨界”是此次会议的显著特点,书法理论的建设需要借鉴美术、音乐、美学等学科,因此,这是一次跨学科的思想沟通与智慧启迪。第三,今天的研讨会体现了很高的学术含量,大家从本专业出发,然后谈到书法,以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我甚至认为这是一种生命形式的完成。
另外,我的书法观有两个底线,一个就是传统基因不可变,中国书法的高度就在于传统。如果离开了传统,中国书法就没有高度。创新是在传统当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这是一个底线,第二个底线就是汉字,无论怎么创新,都不能离开汉字、肢解汉字,更不能脱离汉字。
最后,向荣宝斋出版社以及与会的各位专家表示由衷的感谢!
责编/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