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尔巴阡山、多瑙河、黑海
——罗马尼亚珍宝演绎璀璨中东欧文明(上)
2016-11-03文/董胤
文/董 胤
喀尔巴阡山、多瑙河、黑海
——罗马尼亚珍宝演绎璀璨中东欧文明(上)
文/董 胤
图12 祭祀四轮马车 布若卢青铜窖藏 巴萨拉比文化 公元前800—前700年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藏
罗马尼亚地处巴尔干半岛东北部,是中东欧地区最美丽的国家之一。其南部与保加利亚接壤,西部是前南斯拉夫地区和匈牙利,东部、北部与乌克兰接壤,东部还沿着普鲁特河与摩尔瓦多共和国接壤。被誉为罗马尼亚脊梁的喀尔巴阡山绵亘在其五分之二的国土上,让这个国家拥有了令人向往的壮美景色,南部边界的多瑙河自西向东蜿蜒而过,奔流汇入黑海,形成欧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多瑙河三角洲。得益于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人类在喀尔巴阡山—多瑙河地区直到黑海附近持续活动的证据可以追述到旧石器时代中期。1这片东西方交汇处的土地上留存了具有多样性的珍贵文化遗产,从而派生出的罗马尼亚文明成为了欧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初,在中罗两国博物馆的通力合作下,“罗马尼亚珍宝”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是罗马尼亚文物在中国首次展出,汇集了罗马尼亚31家博物馆、美术馆精心挑选的彩绘陶瓷、小雕像、金银铜制武器、饰物、硬币、石雕、玻璃制品、古代织物、服装、宗教艺术品、古代印刷品、时钟和古代手表等445件(套)珍贵文物。它们是史前罗马尼亚文明、盖塔—达契亚、希腊、塞西亚、凯尔特、罗马、拜占庭文明、中世纪至近代早期罗马尼亚文明的缩影。从喀尔巴阡山脉、特兰西瓦尼亚高原、蒂萨平原到摩尔多瓦平原,展览在时间与空间上双重大跨度的系统展示了罗马尼亚主要历史时期(即从公元前2万年的史前时期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近代早期)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重要文化遗产。
罗马尼亚文明的诞生:从史前时期到铁器时代早期
图1 石吊坠 公元前20000年 格拉维特文化特尔戈维什泰皇宫国家综合博物馆藏
图3 四联带盖陶碗 公元前4500—前3950年 古梅尼察文化奥尔泰尼察市古梅尼察文明博物馆藏
图2 人形骨雕像 公元前8400—前8000年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藏
注释:
1〔英〕尼古拉·克莱伯(Klepper.N)著,李腾译《罗马尼亚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
2吕章申主编,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丛书《罗马尼亚珍宝展》,32页,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
3莫斯特文化是欧洲、西亚、中亚和东北非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最早发现于法国多尔多涅省莱塞济附近的勒穆斯捷岩棚。此种文化的典型特征是使用修理石核技术,典型器物有用石片制成的刮削器和尖状器,以及锯齿状器、石球、钝背石刀、小型手斧等。
4以考古学分期及发现地命名,早期原始美术分为奥瑞纳时期、梭鲁特时期、马格德林时期。奥瑞纳时期最早发现在法国上家龙的奥瑞纳村附近,距今3万到2万年。
一、石器时代罗马尼亚早期人类与生活
史前时代的三个主要阶段,以人类制作工具的特殊材料可以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持续了将近250万年。我们主要依靠地质、环境、气候等方面的研究和考古方面的结合,才能得以勾勒出当时人类的物质文化发展演变进程。
在石器时代,人类逐渐从类人猿进化到现代智人,生产方式由采集和狩猎转变为种植与圈养。罗马尼亚考古学家研究表明,喀尔巴阡山、多瑙河下游和黑海西岸地区最早的人类存在和活动遗迹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早期,位于沃尔恰县的布久列什蒂(Bugiulesti)遗址证实了这一点。考古工作者在罗马尼亚平原西北部地区发现了约1000个敲砸成单面刃或双面刃的石质工具,尤其是鹅卵石打制工具,据推测,它们的年龄超过60万年。2展览第一部分围绕罗马尼亚境内文明的诞生展开,时间跨度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早期(即从公元前35000年至公元前650年)为止,其中旧石器时代晚期以两大石器文化演变为主,它们是本土起源并包含莫斯特石器元素3的奥瑞纳文化4以及含有东方元素的格拉维特文化5。6早期智人不仅留下了丰富的定居遗迹和人造工具,还留下了人类艺术的最早证据,或者说从人类最早制造工具起,那时粗糙的石器就包含着美术的胚胎。7图1这件石吊坠正反两面都有装饰,属于欧洲旧石器时代早期格拉维特文化,为这一时期为数不多的文物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与考古价值,图2人形骨雕像整体呈“X”型,用线条组成不同形状的装饰图案,有研究者认为这件雕像是程式化的拟人雕像,大量线条装饰让人联想到穿着在人身上的服饰。这两种文化时期都遗留了人类最早的装饰品和艺术品,圆雕、浮雕、骨刻等虽然看上去有些粗糙,但却作为见证者穿越古老时空向我们描述了那个茹毛饮血的时代。
在罗马尼亚的土地上,新石器时代的旺盛期可以追述到约公元前4000年至前3000年,这是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的时期,也是石器时代文明在喀尔巴阡—巴尔干地区的顶峰。随着早期文明在罗马尼亚土地上的逐渐繁荣,出现了许多定居点,在这些定居点的遗迹中发现了多种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农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纺织与制陶,精美的陶制艺术品在许多国家都有出土,其中著名的有分布于喀尔巴阡山—多瑙河两岸的古“梅尼察文化”(Gumelnita)、分布于摩尔多瓦、特兰西瓦尼亚东南部和蒙特尼亚东北部等地区的“库库特尼”(Gucuteni)文化,还有以人像雕塑为代表的“哈曼吉亚文化”。前两种文化为代表的罗马尼亚彩陶艺术堪称新石器时代艺术的典范,其中有些陶器从器形到装饰图案,都与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彩陶有诸多相似之处。古梅尼察文化以石墨和金色涂料装饰陶器。图3这件四联带盖陶碗,由四个大小相同的小陶碗通过小管道两两相连而成,除其中一只小陶碗的盖缺失以外,其余三个圆锥形盖均为原配。器物表面有用灰黑色绘制的斜线和螺旋形装饰图案。这件陶器造型精巧,别致美观。郁金香纹陶罐(图4)由盖和罐身两部分组成,罐身上绘有上下两排类似郁金香的图案,而两排图案排列方向相反。盖子上绘有两个同心圆,中心为醒目的白色装饰。这件陶罐线条流畅,造型丰腴,纹饰构图典雅。“情侣”陶碗(图5)通体装饰几何图案,碗的中心处塑有坐在长凳上的两尊小像。他们很可能是一对情侣,人像全身以白色颜料涂染,再以红色颜料标识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男子略大一些,用较长的左臂搂住女子肩膀。有研究者认为,陶碗上装饰的几何形图案和着色也许是“生命之树”(Treeoflife)和“世界之轴”(AxusMundi)的象征,可能预示着一种理想的生活理念和永恒的新生。他们被刻画成以温柔姿态相处的最古老夫妻代表。库库尼特文化陶器多绘有白、红、黑三色,并以几何图案和旋涡纹为装饰,图6这件双筒望远镜形陶器主体为两个三处相连的中空圆柱,器身用白、红、黑三色绘制相间线条及螺旋纹饰。造型独具特色,绘工飘逸灵动给人以想象空间。
图4 郁金香纹陶罐 公元前4300—4100年 古梅尼察A2文化久尔久县“泰奥哈列·安东内斯库”博物馆藏
图5 “情侣”陶碗 公元前4500—前4100年 古梅尼察文化久尔久县“泰奥哈列·安东内斯库”博物馆藏
图6 双筒望远镜形陶器 公元前4300—前3900年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藏
图7 “思想者”塑像 哈曼吉亚文化 公元前5000—前4600年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藏
图8 “坐着的女人”塑像 哈曼吉亚文化 公元前5000—前4600年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藏
在人类早期,或者说现代社会兴起之前,艺术最直接的服务对象是巫术和宗教。8新石器时代罗马尼亚文化最具魅力的一面就是黏土、骨殖和黄金制作的人形器皿或雕塑多表现为女性形象,极有可能是新石器时代宗教中的女主神。哈曼吉亚文化的两尊著名粘土坐像分别被命名为“思考者”(图7)和“坐着的女人”(图8)。有研究者认为,这两件雕像应该是墓主人陪葬品中的一部分,很可能代表的是一对夫妻的形象。“思考者”双腿弯曲坐在一个较矮的坐具上,双手托着下巴,肘部搁在双膝上,好像正陷入沉思之中。单就艺术特点来讲,“思考者”是新石器时代最令人着迷的艺术品之一,也是最早表现人类“思想”态度的作品之一。
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罗马尼亚境内出现了最早的冶金活动,即黄铜加工。约公元前4500年,黄金冶炼继而开始。新石器时代晚期时,铜匠和金匠们已经掌握了失蜡铸造法和铜砷合金或铜铅合金技术,能够制作出复杂的器物。
5格拉维特文化约在公元前24000—前22000年起源于摩尔多瓦,先从德涅斯河东部传播到罗马尼亚东部,后经喀尔巴阡山西部山道到特兰西瓦尼亚,渡过多瑙河,抵达多布罗家地区。格拉维特文化的特色是有相当数量的石质工具与武器。人们选用石英石、黑曜石或其他岩石、动物骨角等制作工具。
6同2,34页。
7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1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8邹跃进《艺术导论》,84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二、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早期
青铜时代(公元前3500年—前1150年)标志着来自欧亚大草原的移民进入旧欧洲文明的开端,也意味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高度发达的金铜冶炼业的出现,以及车轮、牛犁及马犁的发明。最早的印欧语族大多是生活在位于黑海和里海北部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以畜牧业为生,形成了由武士贵族和牧师阶层领导的父系氏族,并且驯化野马,制作和乘驾坚固的马车(图9),崇拜天空和太阳,实行火葬并把骨灰堆成墓塚,以青铜器武器为冥器陪葬。随着印欧语族的大规模迁徙,现罗马尼亚境内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上的种族、社会、文化都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这支新来的民族征服并毁灭了辉煌成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创造和发展了前后相续的文化,还在幸存的其他古老民族中强制推行他们的语言和习俗,最终使印欧语族得以建立和繁衍。
图9 陶马车 欧托曼尼文化第二期B型公元前2000—前1500年 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藏
图11 人形陶像 索多—布多—格尔拉马雷文化公元前1700—前1300年 德罗贝塔—塞维林堡市多瑙河地区铁门博物馆藏
图14 古希腊式桶状青铜容器 瑟格青铜器窖藏公元前1000—前900年 扎勒乌市历史与艺术博物馆藏
图16 曲柄青铜护手 阿帕青铜窖藏公元前2000—前1500年 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藏
在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过程中,印欧语族从东部向西南部扩展。公元前3000年的印欧语族第二次大规模移民和扩张中,色雷斯人9占据了喀尔巴阡山—多瑙河地区和整个哈伊莫斯(Haemus)山脉南部到爱琴海(Aegeansea)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这一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以及文化类型过渡至金铜冶炼业高度发达(图10),陶器生产精致复杂10(图11)的青铜器时代。色雷斯人一名用希腊文标示为Θρακιοζ,亦译色腊基人,似乎源自于赫布鲁斯河(今马里查河)一带与希腊人有过交往的一个特定部落之名,到公元前7世纪中叶时已被一般用作诸多部落的统称了。11
在接下来的数个世纪,文明的发展相对走向衰落。从青铜时代中期(公元前2300—前1500年)开始,几支灿烂的新文明在整个罗马尼亚境内相继兴起,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包含了拥有壕沟或城墙的高地要塞,表明了对外来势力的防御性措施。12从民族发展的角度看,青铜时代中期是罗马尼亚境内以及巴尔干半岛东部、中欧部分区域的早期色雷斯部落逐渐走向凝聚的时期。青铜时代中期文明的主要模式在青铜时代晚期(公元前1500—前1150年)文明得到延续甚至繁荣,尽管几次迁移潮和青铜时代晚期当地混乱的局势对文明造成了一定破坏,但总体而言,主要的种族趋势和文化趋势在早期铁器时代(公元前1100—前650年)均得到了延续。罗马尼亚境内发现的最激动人心的一件金属制品是1974年在泰来奥尔曼县布若卢村出土的公元前8世纪时期的铜铁祭祀四轮马车(图12)。这件四轮马车上饰有两只相对的候鸟(极有可能是水鸟或天鹅)拉船或太阳车的形象是某种宗教文化的象征物。专家推断这是始于史前时期且已消失的宗教习俗在喀尔巴阡山—多瑙河一带的最后体现。这一象征物在公元前13世纪—前9世纪的欧洲比较常见,但此后消失。
图13 青铜吊坠项链 第一铁器时代早期或中期公元前1000—前800年 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藏
图15 青铜斧 阿帕青铜器窖藏公元前2000—前1500年 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藏
图10 青铜斧 青铜时代中期公元前2000—前1500年 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藏
图18 浮雕小圆金牌 奥斯特罗乌马雷金器窖藏公元前1500—前1400年 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藏
铁器时代是史前时期的最后一个时代,大约从公元前1150年一直延续到进入文明时代。罗马尼亚境内已知最早的铁器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纪,显示出这种新技术在早期色雷斯部落居住区的早期传播。牛犁、马犁和轮式交通工具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骑兵与战车在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尽管如此,直到公元前9世纪,青铜制作的武器、工具和饰物仍然十分普遍(图13)。1972年,当地一位农民在一个叫做“克瓦斯达·皮斯齐雷”的地方挖砖土,偶然发现了瑟格青铜器窖藏,其中出土了若干文物,图14这件古希腊式桶状青铜容器也在其中。青铜容器侈口,束颈,溜肩,平底。肩部焊接有对称的双鋬,通体涂绘绿松石色彩。造型端庄,绿松石色彩明亮有光泽。
金铜冶炼术代表了罗马尼亚境内青铜时代文明和早期铁器时代文明中最辉煌的一面。最近250年,罗马尼亚境内出土了许多大型秘藏和黄金宝库,这些秘藏都藏有成百上千件青铜器具,有的秘藏甚至藏有近5吨原铜或铜制品。13这些发现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规模庞大的采矿炼铜活动和复杂精细的金属冶炼工艺。1939年,考古人员在萨图马雷县阿帕乡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青铜剑、斧头(图15)和护手等物品。图16这件曲柄青铜护手由截面是菱形的青铜粗丝组成,护手两头分别为椭圆形和螺旋形,方便使用者佩戴在手臂上。
图17 佩西娜丽窖藏 特伊文化 公元前1600—前1500年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藏
色雷斯金铜匠以高超的手工艺制作了代表古代欧洲文明中最精美的物品,其中既有装饰精美的剑、战斧等金铜武器,如1962年,佩西娜丽“Ⅱ号窖藏”中就出土至少12把金匕首(图17)。还有手镯、手环、项链、浮雕金属圆牌(图18)、扣针、耳饰、戒指等饰品。1980年7月30日,赫诺瓦村的罗马兵营遗址中发现的窖藏文物还出土了大量黄金金饰(图19)。观察这些精美的金属制品我们发现,罗马尼亚境内青铜时代文明和早期铁器时代文明的装饰图案普遍使用螺旋形、圆形、波形和圆点组成的双圈形或曲线等线性图案,以及与当时人们所崇拜的太阳教有关的纹饰。
9据历史记载,色雷斯人是巴尔干半岛最早的居民之一,属于印欧语系东支,与波罗的海的各民族、斯拉夫民族和印度伊朗语族有着密切的关联,主要分布在现今的保加利亚、希腊、马其顿、罗马尼亚和土耳其等国境内。
10罗马尼亚境内青铜时代的文明和早期铁器时代文明都生产了大量陶器,这些陶器的器形模仿金属器,形状大小各异,大多采用抛光装饰,或者刻有图案和白色填充图案。
11沈坚《古色雷斯人透视》,106页,《历史研究》2002年第二期。12居住在哈伊莫斯山北麓的色雷斯人遭受着游牧部落的袭扰,致使其发展缓慢。
13同2,134页。
图19 赫诺瓦金饰窖藏 公元前1200—前1100年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藏
(本文作者任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责编/王可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