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轩读印
——战国古·齐
2016-11-03文/杨勇
文/杨 勇
容轩读印
文/杨勇
战国印形式丰富多样,又由于文字尚未统一,总能给人以新奇的感受。相比嗣后秦印和汉印呈现的规范美、齐整美,战国古呈现的是一种无序之美、变化之美,艺术价值是极高的。此外属于古印范畴的封泥、肖形印等,都为后世治印者提供了无穷的创作灵感。
在印学史上,战国印一向以风格多样而著称。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微在书体方面也有所反应,地域书风开始崛起。齐国乃东方大国,控有今山东、河北东南、河南东部和江苏北部一带。战国时期,齐系文字的使用区域在齐、鲁、邾、莒、宋、薛、滕等国。齐系文字也有一些特殊写法,如“马”作“”、“陈”作“”。印文或作“子某子”,如“子栗子信”。“”是除“”外齐的另外一种自名,可释为“节”,仅见于齐系古,如“子圶子”。
子圶子
左中军司马
鄟市师
齐系官在印面形式上以方形为主,印面作上方突起的“昜都邑圣□盟之”和矩形的“尚□”之异型类极为少见。也有在印文中间加竖线和界格的,界格和边栏一样,粗细程度一般与印文相近,如“左中军司马”和“鄟市师”。
齐系私在印面形式上也以方形为主,少数为圆形,其他形状的印面则极为少见。有些圆形印会用到复式框,即圆形框中再置一方形框,方框四角与圆框相接,两框之间的空白处用短线装饰,印文在方框中安排章法,如“孟徒”。还有一种极为特殊的布局,菱形的印面中再置一方形,方形四角与菱形四条边相接,方形与菱形之间的空白处饰以装饰性图案,这样的印面形式在齐系印中目前仅见“羊达”一例。
羊达
王·信?
吉·鸟
该印笔画古朴浑穆,刚劲有力。从字形上来看,字形偏长,方圆并用,“昜”“邑”多圆笔,“之”“”多方笔,而“都”则方圆相间,方折、圆转参差错落,以方塑性,以圆调和,整方印刚柔相济,气韵生动。章法上,字的结体大小、疏密随字而定,笔画多则大而密,笔画少则小而疏,正斜相生,俯仰揖让,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右列三字从上到下为“小—大—小”排列。左列则为“大—小—大”,“□”“”二字笔画多而密,形体规整,压住底部,起到了稳定全局的作用,“圣”字周边空白较多,与“邑”字、“之”字周边空白呼应,使印面疏密有致。该印形制比较独特,印面呈“凸”形,此形式只见于齐,又体型硕大,保存完好,是不可多得的印林瑰宝。
另外,印文四字相聚,离边框保持一定距离,且偏于左侧,而左侧边框又有数处残破,仿佛是在此开了一扇门,不使得左侧拥挤,从而也产生了虚实变化。
此印阳文无边栏,笔画简约清晰,结字空灵疏朗,气息清雅。在笔画上,注重点线的对比,印中两个“十”字圆点重笔,与“年”字的交叉点,“师”字的十字交叉点,“绍”字右下之点,质同形近,位置高低错落,遥相呼应。字法上,与一般印文字重心低而拙朴的风格迥异,“年”“月”“师”三字的主干笔画或直或弯,长而伸展,将整方印调节的十分疏朗。“绍”字左右穿插的恰到好处。三角形的运用在此印中也极有特色,“月”字的上部,“绍”字“召”部的头部,“纟”旁的第二个环形部位,皆用三角形造型,增强了全印的形式感。章法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疏密对比强烈。整方印点、线、面、疏密、虚实对比丰富,简约而不简单。
有趣的是,1979年春,在山东枣庄市齐村区渴口乡刘庄附近的战国墓中,出土了一件有相同铭文的圆形铜泡,铭文与此方相验,不仅文字内容相同,而且文字大小也相合,甚至连因原中第一行“十”字中间的圆点上的小砂眼也吻合,可证出土的铜泡即为该印钤于陶范上,再浇注而成,二者在几千年后重遇,也堪称印林奇闻。
章法上,第一行三字上提,留出右下角的空白,第二行最后“安”字下部略右偏,与第一行“立”字有穿插,第三行最后“釜”字明显偏右,留出左下角的大片空白,使得第三行与第二行的关系上松下紧,与前两行上紧下松形成对角呼应,章法处理之巧妙令人叹服。而且,全印虽无边框,却丝毫不觉散漫。
长金之此方印文字笔画较少,字画之间距离相对较远,留白较多,布局以疏朗虚空为主,加之朱文笔画瘦劲,整体给人以空灵洗练之感。“长”字灵动,“金”字庄重,“之”字收缩,“”字舒展,四个字非常悠闲地摆放在并不十分规整的印面上。此印线条以劲挺为主,且将众多“点”化作短线且大小轻重各异,“金”字下面两横画方向各异,“”字位置整体上提,所以尽管印面十分疏朗却不支离琐碎。此印“长”字最末一笔处理为婉约之势,全印的灵动之势由此而生。由于它的简明扼要,线条变化含蓄,印面上没有过多的繁琐与过多的屈曲,因而最受初学者青睐。
左司徒 战国齐铜质官。左司徒,官职名,是主管教化之官。此印形体虽不大,却把齐国文字刚硬霸悍的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笔画粗壮有力,结体严密稳重,章法左冲右突,布局奇伟。
在笔画上,起收笔以方为主,辅以圆笔和尖笔,中段几乎没有提按,故显得刚硬粗壮。字形和章法上,多用直线、斜线,显得挺直峻拔。“左”字的构型最大胆,先是首笔一弧形线,第二笔撇画像一把利剑斜挺在印面上,且与“徒”字搭接,“司”字右竖向右斜伸。“徒”字上窄下宽呈金字塔形,上边“土”部的短横作圆点,第二横下斜,左高右低,低处与“左”字的长撇相触,似是被撇画压迫所致,此处极为险绝精彩,也成为整方印的“印眼”。下部双人旁的两斜线微直冲出印面,“止”部上提,露出下部空地,并向右侧伸展直至右行空间,至此左右两行穿插完成,章法紧凑之至。此外,该印无边栏,四周方正,再加上笔画冲出印面,非常具有现代感。
子栗子信战国齐铜质官。纵30毫米,横29毫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称“子某子”是齐国独特的句式,又如“子和子”等。此官职大概为词令之官。
此印印文自身笔画繁简悬殊,字的大小对比强烈,充满了天真质朴之趣。右行“子栗子”三字上下穿插,啮合紧密,“栗”字本身笔画多,所占空间就大,取其自然形态,不作过多的“印化”处理,篆法古拙,姿态舒展,仔细观察,三个圆形头部大小不一,三点在里面的位置也各不相同,“木”下部两弧收缩,左长右短,短者乃避让下面的字,极为巧妙。两个“子”字姿态不一,分列上下,第一个“子”向左倾倒,第二个作弯腰拱背状,动感活泼,表现出稚拙的妙趣。左行“信”字略向左偏,是为了避让“栗”字的左倾之势,“”字形体宽阔,右部直嵌入“栗”字的左下,使得左右两行印文左右穿插,气脉相连。铜质古印由于年代久远,自然剥蚀,或多或少的都有些残破,该印“信”字左偏旁剥蚀严重,形成了大块空白,反而加强了疏密对比的美感。
齐君水 齐国从西周初年建国,到战国时期,一直是东方大国,较早地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风格。胡小石先生在《书艺略论》中提出了“楚圆齐方”的说法,齐系文字总体上偏于瘦削方硬。此方“齐君水”在众多战国小中显得很出挑,它和一般小多取圆转之势不同,而是笔画多为斜线和直线,折笔多做方折和尖角,连“水”中间的长线条也是方折。一般而言,圆转的笔画柔和委婉,方折的笔画刚劲有力,但是不论是圆转还是方折,但整体而言还是要注意刚柔相济。所以,此印也灵活地运用了圆转的笔致,如“君”字中的弧线、“齐”字最末一笔的婉曲形态,这两处艺术处理使得印面在刚劲端严中平添了一种委婉的气息。
(本文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委员会委员)
责编/杨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