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体育人格心理及其相关概念

2016-11-03辉,马

运动 2016年14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特质体育运动

王 辉,马 嵘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论体育人格心理及其相关概念

王 辉,马 嵘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并认真研读《心理学导论》与《运动心理学》中人格研究部分,厘清体育人格心理学发展的脉络,针对大五人格特质中的重要概念进行解释,结合人格分类的挑战进行探讨体育人格的影响因素、体育人格研究的作用、体育人格研究的动向,旨在为进一步研究体育人格心理学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与实践基础。

体育;人格;心理学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14.066

1 问题的提出

人类本性是什么?17世纪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自私的。他说:“在自然状态下,生命是野蛮的、令人不悦的和短暂的。”并且需要政府的庇佑来保护彼此。18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则不同意,他坚持认为人性本善,政府是问题的根源,而非解决问题的出路,他坚持说,让富有理性的人自由行动,将会推进所有人的福祉(表1)。以上2种观点的争论在人格理论中同样存在,如表1所示。弗洛伊德(Sigmundfrend,1856—1939)认为,人生来世界上本能具有性冲动和破坏性欲望,只有对这些欲望加以控制,人类文明才能得以延续。卡罗·罗杰斯认为当人们从不必要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他们就会去追求有意义而又崇高的目标。

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意为“面具”。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戏剧中,演员们都戴上面具以此表示他们的特征。然而,与面具不同,人格一词则隐含着一些稳定的东西。人格包含个体所有的不同于他人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尤其他现在社会情境中(在学习、记忆、感觉和肌肉控制方面的差异通常不被认为人格)。

体育人格作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成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流。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格研究所占比例明显减少,到了90年代,研究数量急剧减少,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趋势。在此过程中,提出了2点:一是体育运动心理学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不断产生了新的研究兴趣,开发了新的研究领域;二是没有明确理论导向的单纯的人格测验和描述,已不能满足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和体育运动实践的需要,也不再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所承认。体育运动领域的人格研究需要在理论构思和测验方法上有所改进,并为体育运动的实践提供实际的帮助。

2 体育人格的心理学研究动态

2.1 阿尔波特的人格特质

阿尔波特认为,人格是可以测量的心理现象,测量的最小单位是特质。特质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体现了人的差异和独特性。它使一个人对不同事物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反应,因而是每个人具有独特的行为一致性。例如,有运动员一到赛场时就会产生过分的情绪紧张,从而导致失利,导致失利的原因是焦虑这种人格特质。阿尔波特(1937年)将人格分为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与个体特质(unique traits),其中个体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2.2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

科特尔是美国心理学家,主张特质理论。他把特质看做是人格的积木,并将其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是彼此关联的、可以通过观察得到的行为或特征的集合。例如,受教育越正规,看电影就越少。这种观察到的资料是表面的东西,解释不了什么。他们是简单的一类特性组合在一起,这样的特性可能有许多根源。根源特质(source trait)是决定表面特质、支配个人一贯行为,作为行为或特征根源的基本人格因素,它们是个体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表1 霍布斯、卢梭在人格理论

2.3 艾森克的人格特质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在人格理论方面的贡献可与卡特尔相提并论。他们都采用因素分析法来研究人格结构,都发展了人格特质理论。与其不同的是:一是他比卡特尔强调的特质维度少;二是卡特尔强调根源特质,而艾森克则更加强调较高层次的次级表面特质。

3 大五人格特质的概念解释

研究者发现,人格的主要特质也是在体育中常常可以用到的中介,称为大五人格特质:神经质、外向性、宜人性、责任心和开放性(1987年提出)。这5个特质同时满足以下2个条件:(1)每个特质都和许多人格维度相关,这些维度在我们的语言里都有对应的词汇;(2)这5个特质之间的相关度不高,因此就不会出现重复测量的问题。

3.1 神经质解释

神经质是频繁经历不愉快情绪体验的倾向性。一些人格研究者喜欢用“情绪稳定”这一术语,它与“神经质”正好相反。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神经质水平较高,那么情绪稳定性就较低,因此2种说发是一样的,它们可以互换。神经质与焦虑、敌意、沮丧和自我意识都成正相关。对于长期处于高强度训练与竞赛的运动员都会出现神经质上的问题。

3.2 外向性解释

外向性是寻求刺激和喜欢与他人在一起的倾向。它的对立面是内向性。外向性通常热情、爱社交、果断、冲动和兴奋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外向的人也多为冒险者,其消极面是出现酒精滥用及类似的几率会大增(Martsh&Miller,1997),其积极面是外向者通常都比较快乐(Francis,Brown,Lestes,&Philipchalk,1998)。 对于本特质通过体育运动的干预是可以适当转变的,至少可以使内向变得外向。

3.3 宜人性解释

宜人性是对他人富有同情心的倾向性。它代表着对他人福祉的关心,与阿德勒提出的“社会兴趣”这一概念紧密相连。宜人性水平较高的人通常是对他人充满信任,同时也希望别人相信自己的人。这一特质在体育运动集体项目团队协作过程中体现得比较突出。

3.4 责任心解释

责任心是展示自律,尽责和努力提升能力获得成就感的倾向性。责任心强烈的人通常会卖力工作,努力达到他们所许诺的的目标(Judge&Ilies,1992)。同时,他们会经常锻炼身体,保持健康饮食习惯,避免滥用烟草、酒精以及危险的性行为和诸如此类的活动(Bogg&Roberts,2004)。在体育活动中运动的个体是团队的一部分,所有的举动都影响着周围及团体,所以责任心的培养与提炼是很重要的。

3.5 开放性解释

开放性是这五大特质中最稳定也是最难观察的,是一种喜欢尝试新奇想法和观念的倾向性。此项特质突出的人会比较喜欢乐意欣赏现代艺术、充满奇思妙想等,他们的交流面很广阔,喜欢与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并交换意见(McCrae, 1996)。对于大部分的体育运动来说,需要这样的特质,才能够推陈出新,以发挥最佳水平。

4 体育人格的影响因素辨析

4.1 遗传与环境的影响

为了测量遗传与环境对人格的影响,现代的手段一般使用在心理学其他领域应用的同种类型的数据(Bouchard&McGue, 2003)。首先,比较有代表性的实验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相似之处,其结果是同卵双生子在向外性上的相似性远远大于异卵双生子。类似的研究证明同卵双生子在神经质上的相似性要高于异卵双生子。而对于领养子女和养父母之间的低相关表明人格仅有相当小的一部分是模仿父母亲而习的。许多学者认为,人们在人格上的很大差异一部分要归因于“非共享环境”,即个体所处的与他人不同的环境条件,甚至在一个家庭内部也会存在这种差异。对于非共享环境包括受某个特定玩伴或者老师的影响、一次创伤或是疾病以及其他的独特经历,这是本质上存在的影响因素。在体育运动中,优秀成绩的取得,遗传是本质的因素,环境是直接因素,两者的相互作用能够不同程度制约或发展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2 年龄、文化和同代人的影响

研究中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改变的速度就会变缓慢;随着文化的变迁,典型的人格会和其他国家的有所不同,同一个国家内人的人格差异无疑是大于国家之间的差异的;每代人之间的人格是有变化的,和过去的几代人相比,如今更多的孩子需要承受父母的离异,而很少和朋友、亲戚住在一起。所以,复杂的各类影响因素的制约下,年龄、文化和同代人之间的存在对体育人格的变化,同时可以逆向思维体育运动的参与过程与程度,能够影响与改变体育人格,纠正不良人格,并给予正确的诱导。

5 体育人格研究的作用分析

5.1 体育人格评价与心理选材

在竞技体育领域,选材方面的心理选材是目前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所谓心理选材是指采用心理学的指标和方法,将具有发展潜能的人选入运动员训练体系的过程。而了解运动员的人格特征,区分不同项目运动员之间的人格差异,可以使教练员与研究者在科学的基础上预测运动员的行为,为运动员的选材提供参照与对比。目前,描述优秀运动员的人格特征研究还不够成熟。比如,在多个与众不同的人格特征中,是很难区分孰重孰轻的,因为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环境以及长期的训练和比赛的影响,进而不同程度地改变运动员的人格特征,同时与运动员运动成绩有相关关系。

5.2 体育人格评价与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一种通过辅导达到教育目的和学习目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咨询员可以根据受辅者的背景和需要,帮助受辅者了解自己、认识环境,达到解决困惑的目的,并能完善其人格与挖掘潜能。在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时代,针对运动员心理咨询往往是学校代表队和专业训练队加强训练效果的有效途径。对于运动员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需要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咨询对象的背景情况,如身体状况、心理状况、训练竞赛状况、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健康程度等。心理咨询过程中最常用到的是人格测验,这是常有的一种分析和掌握咨询对象心理状况的工具。

6 结 语

在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中,人格的研究是最早受到关注与提出问题的领域,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探究与应用。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被体育心理学家作为主流研究。但是,在20世纪80~90年代,研究的内容与数量持续减少,这也符合一项领域发展的基本趋势。综合相关专家对体育人格心理学发展研究的论断,得出2点启示:其一,体育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助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同时生发了新的兴趣与领域;其二,在体育人格心理学方面的论断不够成熟,理论向导比较薄弱,体育心理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的不协调化,不能适应目前高技术发展的时代,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也缺乏实际经验。而人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有自身想法的部分,每个个体自身都能够感觉到是什么,但是很难被总结与归纳出实物的概念,更多的是评述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通常是从个人行为的经常性或习惯性行为中反映出来,一般用于评价个人对外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计量单位。具体来讲,它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整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体育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和性和功能性特点,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自我调控系统。所以说,人格更多的是描述性的概念,是一个人处于不同的环境或阶段的内心真实写照,体育人格指向性更加趋于具体化,它可以与职业或专业操守对接,而对它的研究很有必要性,深入地探讨也是提升体育运动成绩不或缺的部分。

[ 1 ]詹姆斯·W.凯乐特.心理学导论[M].第8版.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529-565.

[ 2 ]张力为,毛志雄.运行心理学[M].第8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8-136.

[ 3 ]袁海强,江亮.中西方体育本质发展的逻辑辨析[ J ].体育与科学,2014,3(2):109-112.

[ 4 ]韩忠太.中国心理人类学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9(5):52-56.

[ 5 ]李树旺.体育与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实证研究[ J ].体育与科学,2010,7(4):91-96.

[ 6 ]聂衍刚,杨安,曾敏霞.青少年元认知、大五人格与学习适应行为的关系[ 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151-517.

[ 7 ]杨剑,崔红霞,陈福亮.大学生心理资本、体育锻炼行为与人格发展关系研究[ 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28):96-100.

G80

A

1674-151X(2016)07-120-03

投稿日期:2016-05-14

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232SS15119);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基地项目(项目编号:XJEDU040614C05);2016年新疆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SDJG 2016-29)。

王辉(1987—),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特质体育运动
论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及生成原因
人格特质对年轻驾驶员潜在危险感知能力的影响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PTSD易感性人格特质、工作记忆能力和创伤期间认知加工对模拟创伤闪回的影响*
体育运动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