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6-11-03李新发宁周红
李新发,宁周红
(信息工程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当代中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李新发,宁周红
(信息工程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本文以中国社会转型期为环境基础,分析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客观情况,以期为新经济体制下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中国;后备人才;举国体制;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14.002
1 研究意义
“唯有长缨在手,方可缚住苍龙。”这句中国谚语以最简洁明了的方式揭示了竞技体育的本质规律——实力证明一切。竞技体育作为人类群体性活动形式之一,以人体运动为载体,竞争为目的,不断奋斗征服自我为核心。而竞争就是较量,谁输谁赢只有在竞技场一决高低。技不如人也能获得比赛胜利的场面也不是绝对不会发生,但是精湛的技术永远是每一名运动员毕生的奋斗目标。中国竞技体育走过了漫长的探索之路,也总结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竞技体育的科技含量才是推动竞技体育不断发展的助推器,一切阻碍科学训练、科学选材、科学管理的有悖竞技体育发展的因素都应该被打入历史。
任何竞技项目有效的开展,都离不开群众基础的铺垫。群众基础又可以划分为几大类型:(1)观众型。观众型群体热爱此运动项目,关注项目竞赛,但亲身参与较少。(2)体验型。体验型群体不仅热爱此运动项目,同时在关注竞赛的基础上广泛参与运动项目本身。对于此类群体,技能的高低并非追求的全部,通过参与式体验获得的项目愉悦感才是此类群体热衷的所在。(3)业余修炼群体。所谓业余修炼群体,就是从事此项运动业余锻炼的群体,以青少年为主。作为青少年运动项目业余锻炼,需要付出比前2类群体更多的付出与努力。虽然努力付出的结果并不一定促成青少年运动员向精英选手的转变,但他们有规律性、有目的性、有约束性的技能提高过程预示着艰苦卓越的历程。本研究重点在于挖掘第3类竞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困境,并探寻突破的路径,为壮大竞技体育人才储备提供方案。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为研究对象,希望从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促进因素、激励因素等环节深入探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制机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CNKI中国知网下载相关文献60余篇,并通过对他人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掌握当前研究现状并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 对比分析法 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有关材料,并对其进行对比研究。
2.2.3 逻辑分析法 对搜集的文献资料和统计结果,运用归纳、分析、综合与比较等逻辑学方法进行分析。
3 研究与讨论
研究事物,我们不倡导割裂式局部各自分析,那样得出的结论往往具有片面的局限性,正如盲人摸象一样产生错误的导向。随着现代社会树状结构的扩展,系统成为彼此联系单位。因此,了解一个事物,要从系统的角度去整体分析。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
3.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构建
根据系统论的理念,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具有内部运行机制与外部协调环境相结合的工程。后备人才是关系到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各个项目的工作重点。在举国体制下中国竞技体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优异成绩。但中国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仍然任重道远,其中一点就是竞技体育的群众基础薄弱。虽然成绩上去了,但从业人员减少了,少部分人从事了艰苦卓越的训练获得了优异成绩的同时,无法转变成全社会的影响力,从而产生良好的宣传效应。更甚至,在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升学压力之下,孩子室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一再压缩。总之,阻碍青少年走出教室,从事一项体育锻炼的因素很多,经过梳理与访谈,主要存在困境,见表1。
从表1中可以大致了解目前影响中国竞技体育全民化参与的滞碍因素。竞技体育不仅具有服务于国家形象的唯一目标,同时也担负着引领运动风向、传播导向的作用。另外,随着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竞技体育也应该在体育履行教育功能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日本足球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青少年足球运动广泛的开展,离不开学校、社区、家庭的重视,同样也离不开国家足球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总之,推行体育锻炼全民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个体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群体与个体共同的需要,我们需要从广义与狭义2个层面加以理顺。
3.2 问题因素的产生与改变机制
3.2.1 体育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和体育意识增强,体育产业的消费需求加快增长,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略的增长点。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型体育设施正在拔地而起。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培育扩大体育消费新增长点,是顺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大趋势、释放消费潜力所需,更是丰富群众体育生活、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所需,既利当前又利长远。发展体育产业,增加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既能增强人民体质、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和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有重要意义。要坚持改革创新,更多依靠市场力量,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
表1 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困境综述
体育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首先需要行政管理层面采取改革先行的有效举措,取消或简化不必要的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推进职业体育改革,鼓励发展职业联盟,活化各种体育资源,适应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健身需求。其次,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城市建设中各种体育场馆设施,积极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在更好服务群众的同时提高自我运营能力。完善财税、价格、规划、土地等政策,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健身场所设施。最后,优化市场主体环境,支持体育企业成长壮大。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推动体育健身与医疗、文化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体育旅游、运动康复、健身培训等体育服务业。让体育产业强健人民体魄,让大众健身消费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体育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一方面可以带动国内体育消费的积极性,同时体育市场的活化可以产生青少年积极投身体育锻炼的积极因子。
3.2.2 思维观念的转变 体育不是某个人的专利,也不是国家荣誉的工具。体育应该回归大众,让全民积极参与各种体育运动,从运动中享受快乐。因此,从国家层面,再到行政管理层面,都要从思想观念上有所转变,将工作的重点从奖牌战略向全民战略转变,把眼观从国家队成绩向青少年锻炼层面转变。行政管理应该具备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大气,坚决避免一人一套思路、换人换体系的劣根性。
3.2.3 管理机制的更新 管理是依靠行之有效的手段对管理的对象进行调控、实现良性运转、以最少的能耗获得最大产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键因素应该包含:管理者、管理手段与管理对象。作为管理者,是否具备良好的管理才能、是否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是否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是实现优秀管理者的必要条件;作为管理手段,是否符合运动项目发展规律、是否贴切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求、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监督运行匹配机制等是衡量管理手段的关键;作为管理对象,也就是运动项目的个级别从业人员。这个群体是此系统中最具变量特性的群体。他们的天资、努力、付出都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因此,被管理者的积极面对与投入才是实现项目管理机制高效运转的主要助推器。
作为青少年体育锻炼群体以及教练员、管理人员等辅助群体,应该对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有所察觉。每个人都应该思考什么是我所需要的发展,如何发展等具有战略性的问题,以此来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3.2.4 科技先导的加强 科学技术是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当今,我们迈入了信息技术时代,任何事情都或多或少与信息产生共鸣,竞技体育同样如此。以前,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呈现粗放式,随意发展状态;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我们要申花改革,引领集约型发展方式,并带动信息技术在体育领域的普及。随着可穿戴设备、便携设备的广泛应用,我们要对青少年竞技体育经常性锻炼群体进行实时长期追踪,经过数据库的记载、分析,掌握中国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特征、同时辅以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发展规律,以此来制定符合中国青少年个性化发展的训练理论与实践经验。此项措施有利于逆转长期粗放式发展带来的底成材率、高伤病率而为国家造成的经济、政治负担;同时,这项举措也是掌握青少年经常性体育锻炼生理、心理以及体育活动与学习兼容性课题研究的重要数据支撑,具有客观的现实意义。
4 结 语
后备人才是特定于某项竞技体育项目而言的专门培养群体,是推动本项目运动成绩提高的主要内因;抛开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同时也是中国青少年主力军。竞技体育不仅宣传永争第一的“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竞技体育更是健康生活、和谐发展的保障。在新时期到来之际,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脉搏,加快思想转变,推进改革的深化,打一场科技先导的战争,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意义。
[ 1 ]杨桦.改革开发以来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演进与思考[ C ].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2003.
[ 2 ]丁宏斌,郭岩,张烨,等.公共卫生信息化与系统论[ J ].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 (6):35-37.
[ 3 ]金玉,潘绍伟,彭杰,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 J ].体育与科学,2006,27(5): 82-86.
[ 4 ]新华网.国家体育总局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EB/OL].[2016-1-30][2014-12-30].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4-12/30/c_1113833460.htm.
[ 5 ]马志和,徐宏伟,刘卓,等.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 J ].体育科学,2004,24(6):56-59.
[ 6 ]任海.我国体育资源配置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探讨[ 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6(3):1-9.
[ 7 ]杨冠琼.政府治理体系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G808
A
1674-151X(2016)07-003-03
投稿日期:2016-07-05
李新发,副教授。研究方向:排球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