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之我见
2016-11-03郝少旭
郝少旭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包含着观察、推理、归纳、验证、反思等思维活动的过程。如果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就会导致这些思维活动只能被动地开展,其数学能力很难得到提高。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创设趣味情境
相对来讲,数学内容较为抽象和枯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设计一些情境,使之贴近生活实际、生动有趣。例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可创设以下情境:①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裂成两块,如果到店里照原样配一块,要不要把两块都带去?②如果只需带一块的话,带哪一块去就可以呢?这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而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学生就产生探究的欲望,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再是负担了。
二、提供动手动脑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不仅动脑思考,还能动手操作,在动手、动脑中去观察、分析、发现,在亲身的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比如在讲“圆锥”时,教师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圆锥面剪开,然后引导学生探究:①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何图形?②圆锥侧面展开图的弧长、半径与其母线、底面圆的半径有何关系?③求圆锥的侧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自主地解决了问题,弄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在实践中培养了学习兴趣,轻松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点。
三、注重合作学习
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个人思维往往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而与他人讨论交流,则可以互相借鉴、开阔思路,在交流中提高。例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学习成绩、日常表现等把学生分成两人一小组、四人一大组,使各个小组学生学习程度相近,这样做便于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平等竞争。然后,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回答、解决问题的情况,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捆绑式的评价”。实践证明,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借助信息化手段
近年来,以班班通为载体的信息技术手段已经逐步进入学校。实践证明,把信息技术适度地融入数学教学中,可以使教学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时间。比如利用班班通来演示PPT课件,可及时处理教学中的大量数据和图像,展现连续变化的教学过程,形成生动逼真的动态效果,使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利用计算机上的几何画板等数学软件,我们很快就能画出动态的图形,还能用画面的叠加和分解来揭示某个结论形成的过程。过去许多用口头语言难以讲清楚的概念,学生现在一看动态图形就完全清楚了。
总之,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逐步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主动掌握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责 编 阿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