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问题及策略
2016-11-02牟思丽
牟思丽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界曾流行一句话:“知道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德加默也说过“提问得好即教得好”(to question well is to teach well)。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出现的问题
课堂提问犹如一把“双刃剑”,不适当的提问,同样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探究热情。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常见以下几个问题。
(一)提问中心不明确
提问中心不准确,用词模棱两可,或是多解的问题同时问,使心智不成熟的小学生们不知所云,无所适从。如“四边形有多少条对称轴?”到底是问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还是不规则四边形呢?让学生难以回答。
(二)提问缺乏针对性
有些教师整节课都在提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而在教学关键点的提问却严重缺失;有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基础,给后进生提出过难的问题,给优秀生提出过易的问题,各层次学生的能力得不到适当地发挥。
(三)提问“量多质少”
判断性、视读性、复述性提问占去了课堂提问的很大比例。这些提问都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而且会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索然无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能达成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
(四)提问缺乏技巧性
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和激疑促思。如,在教学“平行”这部分内容时,一位老师为了引出平行线的定义让同学画出了很多组不同的线,并且根据生活实践让同学意识到:不相交的两条线叫作平行线。可在引导定义中的“直线”属性时,学生怎么也归纳不出来,因为学生们画的全都是直线。其实,这道题老师本可以举个曲线的反例就足以解决的,却费了这么大周折。
(五)提问时机不恰当
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时机应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例如,在讲授“比例”这部分内容时,在学生刚刚了解比例之后,老师就提出“找几个比例,看一看,这些比例中有没有什么有趣的规律?”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基础,当然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也就放弃了对问题的思考。其实如果老师先给出一个比例,在学生发现“两个外项的积都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后,老师再适时提出:“随便找几个比例,看一看,这些比例中有没有什么有趣的规律。”不但会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会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主动性。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提问要准确、科学
“准确、严谨、科学”是数学的重要特征,所以提问应尽可能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实实在在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前,必须对问题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反复设计,加以限定,不要问得太广、太宽,当然更不能歧路亡羊,留有岔路口;否则,学生因问题目标不明确而茫然地进入讲解和讨论,不仅不利于思考,反而难以掌握知识本身。教师所提的问题还要符合逻辑性,要按照教材的顺序,层层设问,环环相扣,问题与问题间构成必然的内在逻辑联系。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层层推进,步步为营,节节剥笋,水落石出。
(二)提问要有针对性
不搞“一刀切”,力求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只有少数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久而久之,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多数学生机械地接受(有时甚至是不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总之,提问忌偏爱、忌惩罚、忌讥讽、忌齐答,要有针对性。
(三)提问要有思考性、挑战性
教学中教师所提问题要具备思考性、挑战性,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跳一跳”才能把果子摘到手,同时要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增大推理性的提问特别是创造性和叙理性提问的比例;在判断性提问后可跟一些引导叙述算理的或引导思考的提问;在视读性提问中可增加些思考成分,诸如只视读一些数据的提问尽量避免,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复述性提问和引起思考和引导讨论的提问结合使用,以增加提问的思考性。
(四)提问要有技巧性
提问不应是心血来潮、任意妄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把握技巧。
1.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与“序”。课堂提问的“度”是指适量的提问,恰当的梯度。对难点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不同思维层次的阶梯式提问,逐步突破难点。提问的“序”指的是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如果前后颠倒,信口提问,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
2.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情”与“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问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新颖性和吸引力。内容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节比较有趣,才能形成一个大家都期盼这个问题得到解决的好的课堂氛围。
3.把握好课堂提问的“牵”与“引”。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在启发诱导中要做到“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由教师和盘托出与启发学生自己说出,效果大不一样。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应该保护、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不要强制学生的思维流向,也切莫把学生逼进自己设计的框框套套里。要做到“指引而不束缚,诱导而不替代”,让学生能“真正走一回”。
4.把握好课堂提问的“通”与“变”。课堂提问要给学生有探索思考的空间,要遵循提问原则,但是在求“通”时,还要求“变”。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场合,由于不同的需要,可以设计出许多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形式的问题。如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宜用激发式提问;为了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可进行探索式提问;为了深化知识,不妨变换形式或采用反问;为了纠正错误的认识,又可设陷而问。课堂提问应以“探究为目的”的理念为导向,以“拨动思维之弦”为实施要义,构建“质优量少”的标准,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才有可能真正形成互动生成、充满着智慧灵光的数学课堂文化。
(五)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可从几方面进行设计:1.在导入新课时设问——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2.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问——数学知识内在联系本来就较其他科目更为紧密,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由此及彼,有利于突出知识整体性;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由未知转化为已知,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3.在思维障碍处设问——教学中,把曾经经历或可能出现的思维受阻的情况,把难通或不通的思路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中学会如何选取正确的思路。4.在知识的归纳整理处设问——如果学生对知识不会归纳整理,分不清类型,把知识看成一盘散沙似的孤立个体,教师就可在此提问。如学习“约数和倍数”时,对除尽、整除、约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质因数等概念分不清,可通过提问理清概念。5.在知识的应用处设问——学知识是为了消费,能在得出规律、性质、公式之后及时恰当地设问,就能积极地带动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知识走向消费。
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双向交流,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