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课堂打开

2016-11-02程红兵

今日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材思维老师

程红兵

过去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今天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他的优秀程度。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当孩子们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宽容,才能更加坦荡。世界有太多的内容需要他们去熟悉和探索,绝对不仅仅局限于学习他国的语言。语言只是一种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学习陌生的文化与历史,他国的人文与生活。

课改进行了这么多年,学校教师热衷于改变课堂也这么多年,但改来改去无非形式更程序化,结构更精致罢了,没有多少实质变化,而且实话实说,总觉得现在有些课堂改到最后越来越有点小家子气了。人有格局,课堂也有格局,格局要大,层次才高,格局狭小,层次局促。要促使课堂根本改变,还需要打开课堂,不要没完没了盯住小打小闹的细枝末节,而是开放课堂,让学生视野、心胸也为之开阔。

这堂课正赶上是情人节。学生正热烈谈论当年流行的“蓝色妖姬”,有同学感叹:“蓝色真美!出淤泥而不染。”老师心生一计,立刻在黑板上写上“Blue”,老师问:“what does ‘blue mean?” 学生回答:“蓝色。”老师追问:“Does it have other meaning?”少数学生回答:“忧郁。” 老师补充说:“Blue在英语中还有一个意思——高贵。欧洲的贵族便往往被称为‘blue blood,所以我们说高贵的人往往是忧郁的。” 学生立刻哗然。老师乘胜追击:“Blue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淫秽。所以Blue book其实就是黄色书籍。”学生惊异地睁大眼睛。老师说:“你们说,在中国文化中,高贵是什么颜色?”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比较。学生说:“黄色!皇帝的龙袍,宫殿的颜色都是黄色的!”老师说:“很好,中国文化中,什么颜色表淫秽?”学生迟疑地回答:“黄色……啊?”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单词的意义,而且引发了文化的思考。

这位英语老师够聪明够机智,学生之间一个偶然的言谈触发了教师的灵感,教师宕开一笔,课堂即刻出现无限生机,既让学生掌握了“Blue”的四个意思,又了解了词语背后的文化。难能可贵的是教师不失时机地自然比对了中西方文化的一个细节,我不敢说全班孩子会怎样,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班总有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中文和英语在这个问题上居然奇妙地相似?如果有学生关心时事的话,他或许就会产生联想:为什么贪官污吏几乎都有这方面的毛病?

什么是好的课堂?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这就是好的课堂。做到这一步关键就是老师的开放,心态开放,思维开放,课堂才会开放。

历史课上的《朝鲜战争》,一般的老师就是带着学生把教材里的标准答案找出来并接受记住而已,但优秀的教师不会用灌输的方式,除了给他们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历史课本,还给他们看其他几本相关的历史教材。几个版本教材各自不同的说法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孩子们不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教材答案,他们要学会比较,学会鉴别,学会探究,学会批判,长此以往,学生的视野就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就灵活了,不但会理解分析,也会批判运用,这不就是所谓的核心素养吗?

课堂打开之后,还需要聚焦,这是一个技术问题,请看案例。

两位高中语文教师执教同一篇课文《项链》,课的前半部分两人似乎没有什么区别,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说出你对‘项链的看法。”于是学生畅谈心得。但是课的后半部分两位老师的处理却不尽相同。

A老师鼓励学生畅谈心得,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发言,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做了简单的阐述。如:“挫折使人领悟了真实的生活”,“人不应该有虚荣心”之类的。A老师对学生所说的一些观点,都给予“有新意”一类的鼓励和肯定,直到不再有学生举手,A教师进行简单总结。

B教师也是鼓励学生发言,听着学生的发言,B老师的大脑没有闲着,而是在分析学生的发言,加以概括提炼,将学生的各种心得貌似无序地写到黑板上;然后加以组合,于是学生发言完了之后,最后形成四组八种解读:

性格的审视:虚荣——自尊

情感的评价:同情——微讽

人生的感悟:悲剧——喜剧

哲学的思考:偶然——必然

接下来B老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的观点与对立的观点进行辩论。学生兴奋异常,进入热烈辩论状态。

我以为A老师的这堂课是有问题的,他所组织引导的讨论是低效讨论,基本停留在学生各自说自己的话,每个人都是说给自己听,都不去听别人的观点,也就是自说自话,学生之间根本没有形成有效的对话。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出现以下情况将导致讨论低效、无效:或者课堂情境中所显示的矛盾不够尖锐,或者讨论的话题两难情境不够明显。显然A老师的课即属于此种情况,学生之间的观点没有形成矛盾,教师没有设置两难的情境,因而无法激发他们开展批判性思维的灵感。而B老师的课堂则完全相反,经过老师的提炼,把看似无关的观点组合起来形成矛盾对立,也就是开放之后要聚焦,聚焦在具体问题上,并且形成观点交锋式组合,于是学生之间就可以展开对话辩论,思维冲撞不可避免地产生,这堂课的效率大大提高。苏格拉底说:“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而课堂内的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把握,在于教师课堂上的适时调控。

总结上述三个案例会发现一些共同的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个人素养,教师的知识积淀,教师的临场捕捉,教师的临场调控。第一个案例,英语教师从学生不经意说的一个词展开,启发学生文化性的思考,看似随意之间,其实反映出教师的文化积淀,也反映出教师敏感捕捉教育资源的能力。第二个案例,历史老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就是开放的,居然把几种教材统统拿来为我所用,没有相关的视野是做不到的。第三个案例,反映出教师出色的课堂调控能力,这与教师对课堂的深刻理解是分不开的,有这样深刻的理解,才逐渐形成杰出的课堂驾驭经验。

教师思维的解放、视野的开阔才有课堂的打开。杭州越读馆郭初阳老师,“经典阅读课上,他会给学生讲史铁生的《命若琴弦》、讲法国作家菲利普·德莱姆的散文;文法与修辞课上,他会跟学生聊文学作品中的‘幻境,比照杜甫《对雪》中的那句‘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与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暗通之处;通识教育课上,他用《铅笔的故事》做铺垫,跟学生讨论经济学上自由选择的原理;艺术鉴赏课上,他会跟学生聊生活中的设计,聊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电影鉴赏课上,他跟学生一起看《灰熊人》《十诫》,谈人和动物的关系、谈生命的可能性。”(引自马用雷《体制外的课堂还有这样的语文课!》)教师开阔的胸襟打开了课堂,从而打开了学生。

猜你喜欢

教材思维老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