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游“琅琊山”的惬意

2016-11-02杨茂林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7期
关键词:醉翁亭琅琊山醉翁亭记

杨茂林

说起安徽滁州的琅琊山,人们并会立即想起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撰写的名篇——《醉翁亭记》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脍炙人口的佳句。想去琅琊山观赏哪里“环滁皆山也”的自然风光,亲眼目睹《醉翁亭》的古朴、宁静、清雅,是我几十年来的一个心愿。

今年六月中旬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应友人邀请我仿佛在梦境中游玩了一次琅琊山。雨后天晴,赏游“琅琊山”顿觉心情格外舒畅,让人感到那里的确是个令人流连忘返、景色怡人的好去处。

十一日上午大约九点半钟,我们乘坐的旅游大巴车在景区的山脚下停了下来,大家开始步行到景区去。通往景区的道路是一条缓度上坡的公路,步行了十分钟功夫游客来到了景区北大门的入口处,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开始进入了向往已久的琅琊山风景区。导游首先给游客介绍,琅琊山是皖东第一名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属国家森林公园、AAAA级旅游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还是中国24大文化名山之一,中华百座名山之一,安徽省五大风景区之一。

风景区内丘壑林泉、寺宇、亭台、古道、关隘均以其蔚然深秀,清幽淡雅而得天独厚。境内大小山峰九九八十一座,层峦起伏,沟谷深邃,溪流潺湲,森林茂密。

话语间她指向景区大门门楣上的“琅耶山”几个金字说:这原来是古代一位大文豪来滁州做官,写错了“琅琊山”的“琊”字为“耶”,后来人们看是名人写的就有意识将错就错一直沿用下来。

接着导游还跟我们闲谈了滁州这里的“琅琊山”与小学课本里学的《狼牙山五壮士》的“狼牙山”不是同一座山。随后导游又开始给大家(游客)介绍这里“琅琊山”名字的来历:琅琊山古代最初称摩陀岭,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时任滁州刺史李幼卿搜奇探胜,据东晋司马睿任琅琊王时曾寓居于此,而后转运称帝的传说,当地人从此故称其为琅琊山,后因这里山川秀美吸引了各地许多文人墨客来此探访游览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而名扬天下。

这时游客发现道路两旁的树叶忽然显得绿亮了许多,原来是天气转晴太阳从枝叶的缝隙里射了进来,通入景区的旅游路上立刻见到了明暗斑驳的树影。此刻我才感觉到来琅琊山旅行的道路还是平缓延伸向前的,原来担心爬山吃不消的念头立刻收藏了起来。环顾四周道路两旁的山峦虽然并不高大,但中间的峡谷还是绵长幽深的,游客侧耳也能听到山涧的小溪里流水潺潺。放眼眺望搜寻到处都是浓绿的树木,枝叶葱郁繁茂,绿草、野花镶嵌其中,不时还可以见到秀美的竹林,翠竹亭亭玉立,野花路边绽放,真让你仿佛来到了人间仙境。其实山上并不多见什么珍贵的树木,也不是怎样刻意规划出的格局,它与我们家乡巢湖早先山上的树木差不多繁盛。但是山涧里的树木是很有特色的,杉树、翠竹与小溪、道路的层次秩然有序,再融入溪边的绿潭、方池、石刻能让人清新地舒服,这大概是人们几十年来有心培育吧?

当我从“遐想的梦中”醒过来时,导游已经带领游客走了好一段路程,这时我想起来,赶紧拿出提包里的相机开始拍照,把它带回去细细地回味也可留作纪念。于是我一边随意拍摄路边的景物,一边追赶游客和导游,听她的解说。此时在我的相机里庆幸地留下了景区里的“野芳园”、“幽香谷”、“睡莲池”以及“醉翁潭”、“醉翁亭”的石刻和游客在路上游玩行走的情景。“醉翁潭”潭水清澈见底有小鱼游弋,潭边是水泥平地和条石砌成的塌步,潭里的绿水映衬着周围的青山树影加上潭边的亭台,让你感觉到这里的空气十分清新湿润、怡人兴致。

我独自走了大约四五里路远,(没注意身边的游客)赶到“譲泉”才看见了导游正在给游客介绍。“譲泉”在路的下沿是用青石条砌成的两个方形水池,看上去光滑的石头磨去了棱角是有一定的年代了,旁边是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溪水清澈游客能见到水底零乱堆积的天然鹅卵石。导游介绍说:“此井泉水甘甜可口,来这里的游客十分喜欢直接饮用,古代当地人还用这里的井水酿酒,酿出的酒味美甘醇”。

因为井边站的人多,我又找不到立足的地方,只好向着水井(譲泉)上方一块巨大墙壁似的石刻上看去,上面书有“千年醉翁亭”几个鲜红的大字。在石刻被面小溪的对面是一个古朴的院落,院落大门前面还有一座小石桥,走向石桥近前一看,院落的门楣和墙壁上都有蓝色字样的几个字——《醉翁亭》。正在这时导游也来介绍,这里就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醉翁亭》,《醉翁亭》为四大名亭之首,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这时我的心情似乎有些激动,梦寐已久想见到的《醉翁亭》就在眼前了,赶快进去看个究竟。随即我跟着导游和游客挤进了院内,有游客时而提出一些疑问,导游也能从容地回答,有时也有游客帮助回答。这时有一游客提出古代官员骑马来这里,他们的马栓在哪里呢?导游走到墙边指着墙壁上一个鼓出半圆球似的石块,上面有个像牛鼻子一样的洞孔说:“这就是——拴马桩”,她还提问:“你们知道那时的交通工具“马”是怎样进入院子的,门就最多两个人通过那么点大”,满院的游客一阵沉默当时没有人回答。我想古代《醉翁亭》前的小溪边应该是没有院门,并说了出来,导游笑着说:“你说对了!”

我们刚跨进第二道院子的门槛,就见到了真正的——《醉翁亭》,看上去地址是原来的,可亭子是新建的年代不多,亭子后方一排房子门楣上写着“二贤堂”三个字。我对院子四周墙壁上的碑记很感兴趣,但时间紧张来不及细看我就只好把他们拍了下来,只见院内景区亭、台、轩风格各异,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听导游说:这个院子里人称“醉翁九景”;其中欧阳修手植梅为全国四大梅寿星之一,苏东坡手书《醉翁亭记》碑堪称稀世至宝;醉翁亭被誉为“天下第一亭”……

听得再有趣也不如亲眼目睹,我们随着人流来到“二贤堂”门前,堂内立有两尊塑像,导游介绍:这两尊塑像都是古代我们滁州的知州,一个是大文豪欧阳修,一个是王禹偁。我想两位宋代文坛巨人并立与此显得那么端庄,真让游人肃然起敬。穿过左边一道院门,我们又来到宝宋斋,《宝宋斋》为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所建。斋内立有宋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手书《醉翁亭记》碑刻两块四面。“欧文苏字”为金石珍品。斋东侧外檐下嵌有明冯若愚《宝宋斋记》和明代《重修醉翁亭记》,这时我的脑海里已经浮现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我极力地搜寻着以上所述人物。

导游领着我们的“旅行团队”,大声吆喊,大家注意后院就是闻名于世的——欧阳修手植梅花树,话音刚落人们陆续攀登石阶穿过园门来到后院。只见后院中央有一座底部是石台、木栏围着的古树,它就是远近闻名的“欧阳修手植梅”,这棵千年梅树虽然有不少枯枝断丫,但叶茂繁盛充满活力,好似一位历经沧桑的历史老人,我真想走到近前和他攀谈几句。这时导游说:“你们看到了树上的什么吗?”游客的眼光在树上搜寻了好一会,都说没有发现什么。我说有果子,(因为前两天在电视上看到有游客,爬树摘了果子,踩断了树丫,景区工作人员要抓那位游客。)导游说:“对了,这叫‘青梅果颜色和树叶差不多,所以大家难以看出”。看着树上历历可数的青梅果我想到了“青梅竹马”和“青梅煮酒”两个成语。有游客问:“这果子能吃吗?”

我正在拍摄园中的景物,此时大家听到了隔壁院子里人声鼎沸并循声而去,只见许多人围在院子中间的亭子周围说说笑笑。原来亭子里安放着一块巨大的奇石,这块奇石上有许多洞孔看上去每个洞孔四周都很光滑它们相互贯通,听说一个洞孔要是生了烟雾,它的烟雾能够溢向所有洞孔。导游说:“凡来到琅琊山——醉翁亭游玩的游客,每见此石总是要伸手进去摸一摸,说是能带来财气和好运”,所以大家总是挤着伸手到洞孔里摸一摸。我们的游客同伴也来尝试,人多了就引起院子里的一阵哄闹。

有人看了时间,这时已经是上午十点四十,导游说:“时间不早了,我们还要赶紧去琅琊寺”,于是大家加快脚步告别了——“醉翁亭”。在门前广场通往琅琊山峰的旅游路上,人们三五成群结伴而行向山里的琅琊寺进发。我仍然独自拍摄通往山里道路两边的景物——竹林、石刻、青石路面的山路、行人等,尤其是“峰回路转”的石门和山涧里的深秀湖、同乐园格外地引起我的兴趣。大约十一点钟时分我们到了琅琊寺的门前,(这里需要买门票才能进去的),在“雲秀獨锺”大门外我们恰巧遇到的拍电视的剧组。听剧组的人说,我身边穿长褂、留长发、打发结的演员是扮演朱元璋“皇帝”的,我听了感到好新奇幺,今天能与“皇帝”并肩而行是多么荣耀的一次相遇。

等我们都进了琅琊寺院内,在“无梁亭”那里又看到一个剧组在拍摄少林寺和尚集体习武的镜头。有人介绍说,“这里是影视城,经常有电视剧制作剧组在这里拍电视”当地人已经是习以为常了。可我和今天的游客们还是感到很新鲜,并在这里驻足观望,想等待一会看到他们剧组拍电视的真实情景。

从琅琊寺的景区大门口通往明月覌、大雄宝殿至南天门的顶峰虽然道路陡峭,可都是石阶相连层层递进,因此游客登山走起路来就并不那么费劲。好一会工夫我们终于登上了琅琊寺的大雄宝殿,我也模仿着其他游客对佛祖做了礼拜。上山来时走的匆忙身上已经出汗,这时并随意在大殿门前歇凉,回望刚来的山下寺院大门、道路、树木、游客等场景,我不觉有了一点感慨,冒然附诗一首:琅琊山赞

天门无穷碧,峰峦重叠嶂。翠林秀色满,曲径通幽处。

大约十一点四十分时光,我们这支临时组合的旅行团队,告别了琅琊山景区自动解散,但这次难忘的“琅琊山结伴旅行”却记在了我们每个游客的心里。

(2015年7月2日于卧室完稿)

猜你喜欢

醉翁亭琅琊山醉翁亭记
琅琊山游记
醉翁亭历代重修记比较研究
教学内容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以《醉翁亭记》教学为例
琅琊山的情怀
从洛阳花到醉翁亭,他为中国文人构建了两个精神故乡
扣题而教——《醉翁亭记》教学创意
游紭琊山醉翁亭有感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滁州醉翁亭园林历史变迁及其特征探析
中国:能源革命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