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016-11-02汪立夏
汪立夏
所谓苦也一天,乐也一天,孰轻孰重每个人自己都是可以掂量的出的,对照孔先生活在当下的阳光、健康、快乐的身体力行,再看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的知行合一,该怎么去选择、去行动,答案其实就在你心中,在你手上。
《论语》里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回答的意思是,人间的事都管不过来,哪有时间去管鬼事?生前的事还没有搞明白,哪有时间去管死后的事情呢?要说这孔老先生是够直接的啦,压根就不和你扯这些鬼事。
《论语》里面还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这话也说明老先生挺生活态、接地气,因为世界这么大,稀奇古怪的事肯定很多,力大无比的超能量的事也不少,乱像环生的不明所以时常出现,异禀神灵的感应玄妙总是伴绕相生,这些奇怪乱像你想一探究竟,终其一生估计也整不出个所以然,而现世当下该做的事又那么多,以孔子之人格、学识和见地,尚且知道不去招惹这些说也说不清楚的事,我等芸芸众生就更不该与自己为难,还是健康快乐地把自己当下和生前的日子倒腾好。
话虽如此,可孔子是如何做到“不事”又“不语”的呢?因为从我们的内心感受来讲,也想不事鬼、不语怪力乱神,把自己的人生和生活规划打理好,可不事而事、不语而语,终究被这些“神鬼”闹腾的心绪难宁、寝食难安、事业难就,难道是孔子的手上握有什么神器宝物,可以斩断情丝、驱魔降妖、专心人事?
每每读《论语》之时,我就总在想,这些语录体式的文字,按现在的话说叫微博体,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微言大义呢,那个性格鲜明的孔老师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这些问题,都来自经常反复读孔子、读《论语》而形成的,渐渐地也咂摸出一点味道。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把孔子心里的理想和生活态度概括为外仁、内乐两个方面。仁者爱人,维系社会是需要礼节规矩的,按孔子的说法就是仁,所谓“克己复礼为仁”。按照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提法,就是大家都要克服自己的一己之私,去服务、遵循和维系共同的礼仪规矩,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社会需要理想,也需要规矩,而这个理想规矩在孔子那里就是仁。也许这样的解释不无偏颇之处,可这个仁就是孔子心中的标尺,因为只有这样天地才能并立、人类才能并存,就像仁字是天地两杠加个人,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合起来就是个仁字。
内乐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如畅快的心情,所谓遵循大规矩,并非阻碍内心小自由,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入世,才是孔子生活态度的真正精髓。乐是一种态度,也是种可以传播和感人的能量,它可以无所不在、无处不在。“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这乐是定性之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宽厚智慧的心胸之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是学习拼搏之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一种包容万方的境界之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则是一种遇到知心朋友的友情之乐,诸如之类。
我曾有一篇文章,就是专门讲孔子乐的态度,这个特点在《论语》里体现得最为鲜明。其实,只要你拥有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快乐,谁都无法剥夺你的快乐,所谓活在当下,是不是就是这种生活之称谓,我想应该是符合老祖宗的本意的。
如果把仁与乐稍稍概括下,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作为现实中人,是离不了社会这个大环境的,这是人赖于生存发展的基础,但是社会的发展,又需要一定的礼仪规矩来维系,而这种礼仪规矩就是仁义。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只要你不是想弃世,这个世界和生活就定然有你的一席之地,但这一席之地如何去经营、去发展,仁义的规矩约束固然重要,可关键是取决于你自己的内心是否强大。所谓苦也一天,乐也一天,孰轻孰重每个人自己都是可以掂量得出的,对照孔先生活在当下的阳光、健康、快乐的身体力行,再看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的知行合一,该怎么去选择、去行动,答案其实就在你心中,在你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