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问近思有收获

2016-11-02汪立夏

南风窗 2016年20期
关键词:志气心性理学

汪立夏

心本无内外,只是真心、志气合一,自然和柔宽缓;若然私意,志气分离,肯定暴厉有加。

读中华传统文化,绕不开“集理学之大成”的宋人朱熹,也绕不开他与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这本被后世视为“圣学之阶梯”、“性理诸书之祖”的经典是我一直景而仰之的,儒学大家钱穆推荐的中华传统文化的9部经典,《近思录》就位列其中。可对于习惯了快餐文化的现时代的我们来讲,啃读像《近思录》这样的经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要坐得下来,又要读得进去,还要学有所思,更需思有所获,这就需要发乎于心底的喜欢和锲而不舍的坚守。我把读《近思录》当作自己个人心性历练的过程,一点点地读,一滴滴地悟,不求有所获、有所得,但求心有所安。

要说这学习啊,只要用心和坚守,就一定会有所体会,这里就有个我一天学习《近思录》时的感悟。

有一天在读《近思录》时,我摘了两句话,特别的受用。一句话是“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者温润之物,若将两块玉来相磨,必磨不成,须是得他个粗砺底物,方磨得出。譬如君子与小人处,为小人侵陵,则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増益预防,如此便道理出来。”(《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元丰已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这话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君子如何进德,为人如何修为?《大学》倒是给我们讲了正心、诚意、修身的道理,可是理是讲的没错,可是体会不深、感觉不力,而像这句话所表达的,与其温润细摩,不如粗砺打磨,即如君子与小人处,也就当成进德之所资,方为真君子,给人的感觉恍如醍醐灌顶。

现实中与小人处都得以自如,还有什么不能释怀和接受的呢?有德之人内修如何固然重要,但关键是要能适合生存于各种环境,所谓宝剑磨砺、梅花苦寒。上帝要造就一个真正的人,总要派些稀奇古怪的人来折腾你,造些莫名其妙的局来考验你,若能把不如意、不舒坦当作生活的赐予,进修德道不是指日可待吗?何苦整日拘泥于戚戚惨惨切切,故曰此话让峰回路转的我是豁然开朗、一马平川。

我摘的另外一句话是:“或谓:人莫不知和柔宽缓,然临事则反至于暴厉。曰:‘只是志不胜气,气反动其心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七)这世界上,要说道理谁都懂,可身心合一、知行合一却是屈指一算,寥寥无几。我每每总是告诫自己,不要生气、不能发火,还找了不少土方、偏方来疗治这一性格之痼疾,偏偏是知易行难,却原来是志不胜气,是那心念架不住气之奔流,倒反为气流之所动,把个还算正常的心念搅扰的乱飞瞎窜,终归还是没有得道。心性乃志,守得住还是守不住,是境界层次的标志,驭住了气,气不散反聚,且合于心性成气场;如若hold不住,则气散飞窜反害心性。

老祖宗们早早地都把真经传给我们啦,偏是我等愚昧不开窍,时不时暴厉而发,原来依然是志不胜气,说来还是难遂心性、难合心意。心本无内外,只是真心、志气合一,自然和柔宽缓;若然私意,志气分离,肯定暴厉有加。读书本不在多,久了总有合了心的,只要你不要太刻意以求合心,纵然你找不着合心的,合心也自然会找到你。读了好几个月的《近思录》,没想到今天会这么的合性顺心,以至情不自禁地写下以上文字,也是率性而为,于他人也许算不上什么,于我却是大大地进了一步,上了台阶。

所谓知微见著,窥一斑而见全豹,我这里仅仅摘录的是《近思录》的点滴一、二,已足以使人脑洞大开,受益良多。就这部辑录前贤思想言论而成的语录体普及读物来讲,朱熹“他借用周、程、张的语言建立了自己简明精巧的理学体系”,则不能不说是他和他的合作者的匠心独运,于编者的篇目结构中以解析四子“广大闳博,若无津涯”的理学思想,表达朱子的理学思想体系,的确是具有原创性的学术意义。

据《朱子语类》吴振录一条云:“《近思录》逐篇纲目:一道体,二为学大要,三格物穷理,四存养,五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六齐家之道,七出处进退辞受之义,八治国平天下之道,九制度,十君子处事之方,十一教学之道,十二改过及人心疵病,十三异端之学,十四圣贤气象。”重温下这部经典的篇目结构,对我们走近朱熹、走近理学不无益处,于我们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受益无穷。

猜你喜欢

志气心性理学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巴西侨商叶兴平:宽厚养大气,淡泊养志气
人小志气大
心性与现实
SUMMARIES OF ARTICLES
欲望与志气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理学
欲望与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