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崇高
2016-11-02杨军孔猛
杨军+孔猛
简介:
贺茂之,笔名东方鹤。曾任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办公室秘书、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原副院长,少将军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站在岁末年首》,报告文学散文集《武将文官》《纯金的金婚》《怀恋崇高》,散文集《慈母圣歌》《感激》,长篇传记《张爱萍传》(上、下),文论集《走进崇高》等;理论文章《走进崇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崇高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质》《走进崇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追求》《劳动最崇高》《走进崇高动员令》《彰显崇高之美》《走进崇高六步曲》等;有多部作品获奖,其中《张爱萍传》获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解放军文艺奖。退休后创办了走进崇高研究院,以“传承创新崇高文化,锻铸彰显崇高形象”为宗旨,以“忠严博勤、铸己惠人”为院风,以“公仆的精神、学者的态度、军人的作风”为姿态,对所研究的对象,在宣传其崇高思想、崇高精神和崇高行为的同时,客观准确地揭示其崇高的渊源和途径,真正给人以做人之道、成才之道、成功之道的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励和教育人们走进崇高、拥有崇高,并在全社会唱响“走进崇高、拥有崇高”,以推动社会文明的进程。
台儿庄,历经血与火洗礼的古战场,历史上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可歌可泣。而今,台儿庄区的苏庄村,又走出了一位共和国的将军。他,一位著名的军旅作家和诗人,文官儒将,戎马一生,亦是波澜壮阔,荡气回肠。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原副院长、北京走进崇高研究院院长、少将贺茂之。
在纪念枣庄三中建校60周年的日子里,记者专程来到北京,采访了这位三中的杰出优秀代表、70岁的将军贺茂之。
北京景山后街,有一处静谧的部队大院。院中右侧,两扇朱漆大门格外耀眼,门旁悬挂着迟浩田上将题写的“走进崇高研究院”牌匾,散发一种特殊的魅力。
5月28日,枣庄晚报记者与枣庄三中纪委书记姜德新、总务处主任张广清一行,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走进崇高研究院,采访了枣庄人民有口皆碑的贺茂之将军。走进研究院大门,院办公室崔学军主任热情接待我们说:“贺院长到医院安排老家来京治病的老乡去了。他嘱我在这儿恭候你们,他一会儿就回来。”
随后,崔主任把我们接到研究院二楼客厅,给我们倒了茶水后,便问是否看看本院的一个介绍片。这当然好了!未见面就提前进入了采访!走进崇高研究院是贺将军退休后亲手创建、亲自领导的文化研究宣传机构。在我们深为该院创造了12个中国首次、开展5项特色活动并拥有3支公益团队的卓越成就而深感震撼的同时,也被片中他在家乡扶植崇高典型、推广走进崇高理念的浓浓挚情感动,似乎看到了他为故乡操劳的身影……
执着乡梓情 炽烈报恩心
2004年5月初的一天,一位青年来到报社请求记者孔浩替他写篇文章,感谢一位有救命之恩的将军。原来,三个月前他在济南医院查出了脑瘤的毛病,必须马上到治脑瘤的权威医院—北京天坛医院或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去手术治疗,否则有生命危险。可是到京城看病两眼一抹黑呀!找什么人才能找到这两个医院的权威和专家呢?通过一位亲戚的电话找到了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贺茂之将军那里,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提出了求助的要求。没想到贺将军当即答应“尽快联系”;又没想到的是他开始联系了天坛医院的分院,因一位主任专家不在,又联系到解放军总医院并作了细致的安排;还没想到的是患者就诊后就当即住进了医院,贺将军还亲自到病房看望,同时拜访、面谢了予以帮助的权威主任;更没想到的是患者手术那天,他又在手术室门外等候,一直到手术成功结束才欣然回去。患者的亲属感动不已!素不相识却亲如家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记者当即以患者的口气写了篇文章《将军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那还是贺茂之调到北京工作不久,也是人地两生的时候。一位老乡带着患乳腺癌的女儿找到了他。他委托了多个关系最后找到北京肿瘤医院的一位专家。为把握起见,他陪着患者父女连夜拜访了这位专家,带去了自己家里仅存的两瓶好酒。当这位专家了解到来龙去脉后,深为贺茂之真挚的乡情所感动,以后成为了好朋友。患者手术成功康复后,患者的父亲多次讲道:“茂之帮老乡办事,常常是‘又搭驴又搭磨,孩子哭了搭馍馍。”
其实,这已是贺将军到北京工作后的常态。2005年中秋节前的一个星期天,贺将军正在家里休息。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说在通州一家私企打工的一位青年老乡,手臂被机器绞断了,老板不给治疗,还要追究事故责任。对方哭哭啼啼。贺将军当即安慰不要着急,说马上就去。随即,从家里带了两盒月饼,驱车前往通州区这家工厂,详细询问了伤者情况,便直接找到私企老板与其交谈、陈其利弊,并表示:“这件事如得不到妥善解决,我将过问到底!”当对方问“您是伤者什么人”时,贺将军笑了:“这与是什么人有关系吗?你认为是什么人就是什么人。”几经商谈,厂方答应负责伤者的全部治疗费用,并给予一定的补偿,伤愈后酌情安排工作。贺将军向他们表示了谢意,临走时把他带去的两盒月饼留给了伤者:“安心过个中秋节吧,早日康复!”
贺将军就是这样,对任何一个求助他的人,都会尽心尽力。他对个人是这样,对单位、对集体、对政府也是这样。曾先后担任台儿庄区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区人大第一副主任的秦健多次说过:“贺将军情系家乡,为家乡的文化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仅我亲身经历的就足以说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从立项到设计到请专家,直到请张爱萍将军题写馆名,都有贺将军的亲自参与或亲自完成;贺敬之文学馆是贺将军多次建议才立项开建的,整个建设过程,以至布展大纲,他多次率领专家来论证指导,直到后来扩建增加柯岩文学馆,都有他的良苦用心;李宗仁史料馆的建成,更是贺将军起到奠基的作用。李宗仁的夫人胡友松几乎每次说起史料馆或台儿庄,就要谈到当年台儿庄领导赴北京找她,是贺将军打了65个电话,托了几十个人才找到化名为王西的她,随后又亲自去拜访了她。她说:“不看到这种真诚、这种执着和信赖,我不会把李宗仁的史料交给台儿庄的。”
台儿庄解放战争纪念馆的创建以及烈士陵园的改建,都有贺将军的建议和在实施过程中的帮忙,亲自到总部首长那里争取来了退役飞机和装甲车等军械设施,纪念馆的馆名,也是贺将军请迟浩田上将题写的。时任民政局长的魏秀成曾专门撰写文章,盛赞、感激贺将军在建设纪念馆中的贡献。家乡的重大文化活动,只要贺将军知道就都积极参加。对家乡的年轻作者,他更是关爱有加、帮助备至。不厌其烦地帮助作者阅读作品、推荐发表、疏通关系、入学入会等,他百忙中为不少稚嫩的书稿撰写序言或评论,给予悉心栽培。2005年春节,我要宴请回乡省亲的他,他居然请来了十多位文学爱好者,满腔热情的鼓励、倾心倾力的指导,很令人感动。他先后为《运河》《运河魂》《连心桥》等杂志撰写的发刊词或有关文章,无一不展示了他浓郁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还表现在发挥他的专长上。他经常以他的如椽之笔讴歌家乡的贤达志士和时代风尚。刊载在《枣庄日报》上的抒情诗《故乡,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你》《敬礼,台儿庄》《故乡行》《啊,故乡》《列车满载着科学前进》等曾风靡家乡,《啊,故乡》还登在了《人民日报》上;报载枣庄公安局破获了贩卖人口的大案,他迅即写出了长诗《捕狼者之歌》,《人民日报》发表后,又有多家报刊转载;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台儿庄魅力》,竟引来了台湾的游客;发表在解放军报刊上的散文《金翅银鳞》《山在增高》《浩浩乡亲情》《扬帆台儿庄》,均获得了优秀作品奖。贺茂之撰写的枣庄人物仅报告文学就有《诗人部长贺敬之》《从运河岸边走出来的将军(李宜俊)》《统战勋将杨斯德》《好飞将军的谜(李景)》《三怪王学仲》《掌舵国航誉翔蓝天(李家祥)》《一流与他同行(王连登)》《春痛无颜(颜道岸)》《怀念魏秀成》等。可以说枣庄籍的作家迄今还没有一位写出那么多歌颂家乡人和事的诗文来。
贺将军的匆匆归来,也拉回了我们的思绪。
他真诚地致歉,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他的谦和。原来他去医院看望的是位年近八十的滕州老乡,由于医院的床位紧张,被安排在病房的走廊里。贺将军得知后便立刻赶到医院与院方领导协调,把那位老乡安排妥当后又赶回来接待我们。听到这些,我们对贺将军的平易近人、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崇高品德感到十分敬佩。也不禁感叹道:“你这样多忙呀!”“忙得愉快!”他笑了,“以一种感动、感激、感恩的心来面对一切,就不感到累了。”
他似乎觉得没说明白,遂解释道:“真的,这么多年来我始终心存感动、感激、感恩,这‘三感给了我不尽的力量。比如你们的到来就很让我感动。在三中我虽然没读完高中,但我很感恩母校老师对我的关爱教育,感恩同学们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感恩母校生活坚定了我奋发向上的决心。”
贺茂之是1962年考取高中枣庄三中的。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生活极端困难。从他家到学校近百里,途中要经过三条河,每周要用脚丈量来回。他每周回家带的干粮,也只有全家省吃俭用供他上学用的地瓜干煎饼、茅草根、窝窝头,不到周末就长起白毛绿毛来。就是这样,他也硬是坚持求学。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洪灾浸灭了不少人家的炊烟。村里的左邻右舍外出逃荒要饭了。作为老大的他不忍心让父母为难,倒很想为父母减轻负担。他毅然忍痛辞学,带着母亲和弟弟逃荒到了当时的北山里,即地属滕县的山亭善崮村。他的讨饭有着特别的形式,在一位老私塾先生的指导下,带上他平素就十分喜欢的剑侠小说和说唱文本,诸如《三侠剑》《小五义》《七剑十三侠》《峨眉剑侠图》《灯月醉世传》等,上门就念书给人听,常常一段没念完,门里就送出些吃的来。在善崮村基本上不用上门,白天上山“捞地瓜”或帮人家干活,晚上有热心人组织就念起《三侠五义》来,翌日一早就给“齐”一些煎饼或地瓜来。
“这里的乡亲很善良很热诚,没有丝毫瞧不起你的样子,有的倒是真心实意的帮助你。”贺将军至今回忆起来,神情里仍充满了感激,“在善崮虽然只住了四个月,但我终生难忘。”
1963年的春天,他又随着父亲带着弟弟,逃荒到了安徽省含山县华阳寺村。上门念书要第一顿饭的,竟是位生产队长的家里。就是因为他念书,就是因为他带了一书包的书,这位生产队长才把他留了下来。白天和社员们一起下地干活,晚上他为乡亲们“呱今(读古书)”。他的手被四齿铁磨了几次,他的心被乡亲们的仁慈浸润了一生。他说:“善崮村、华阳寺父老乡亲给予的深情,足以营养我的一生,我永远感恩这里的父老乡亲!”
也正因此,1986年,已经到解放军总部工作的贺茂之,特地到安徽省含山县华阳寺村看望了父老乡亲,向每家每户表达了由衷的谢忱,还为当年的房东太太买了副老花镜;同样又一次享受到全村乡亲的盛情。归来后,写了篇散文《情漫华阳寺》。2005年春节,他又带领全家去给华阳寺乡亲们拜年,在饭店宴请了全村父老乡亲。
2004年春节,他又带领全家到善崮村拜年,看望了房东,看望了近邻,看望了当年所有给予帮助的朋友!
是的,他当年在这两个地方结识的朋友和所有打扰过的房东,他都没有忘记。自1974年调到军区机关工作,到1985年又调到总部工作期间,他都注意联系、感谢当年所照顾他的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北京打工的华阳寺房东徐大妈的孙子对此感受最深:在贺将军的爱护下,而今他已拥有了一个暖融融的都市家庭了。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