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思考微观区域,正确调用“宏观”知识——区域地理学习指津
2016-11-02安徽省合肥三十二中过凯
安徽省合肥三十二中 过凯
深入思考微观区域,正确调用“宏观”知识——区域地理学习指津
安徽省合肥三十二中过凯
在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会把老师所教授的知识牢牢记住,但是在解题的时候,却常常不能灵活运用,往往是脱离微观区域背景和试题情境的生搬硬套,从而导致丢分。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当我问及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时,不少同学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酷寒、干燥、烈风!”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我在为同学们对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而倍感欣慰的同时,又不禁有一些隐隐的担忧:同学们对南极地区的这种气候特征的认识是建立在宏观区域上的一种宏观的认识。在高考试题中,不太可能泛泛地考查南极地区的总体气候特征,而很有可能放到一个微观的区域中来考查,而如果具体到一个微观的区域,南极地区的一般气候特征还能否适用呢?下面我们就以位于南极点的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和位于南极半岛附近的中国长城站为例来进行对比分析。
降水:阿蒙森-斯科特站的年降水量仅为60~80毫米,可谓干燥,但是长城站的年降水量可多达550毫米,相对来说较湿润。因此,我们可知南极地区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干燥。
烈风:长城站年平均风速为7.2m/s,全年风速超过10m/s的大风天数为205天,可谓烈风,但是阿蒙森-斯科特站风速不高,强风少见。因此,我们还可知南极地区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吹烈风。
如果试题中涉及阿蒙森-斯科特站或长城站的气候特征,我们不能简单地调用南极地区“酷寒、干燥、烈风”这个“宏观”知识,而应结合两个科考站的具体位置、所处风带和气压带等方面综合分析。因此,同学们需要注意:在解题的过程中,不能机械地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要依据微观的区域背景和试题材料的提示来灵活处置,正确地调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我们再以2014年安徽卷第31、32题为例,来学习如何依据试题材料的提示和正确调用所学知识来深入思考微观区域并解决问题。
【例】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完成31、32题。
31.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图a)的影响,图b所示地区()。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32.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第31题选A。图b所示地区北部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为江南丘陵,只有北部有较好的大气运动通道,冬半年,北方冷空气南下,可以沿北部低缓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直驱鄱阳湖地区,所以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冬季吹偏北风,这是常理,是同学们自身应储备的知识,并没有太大难度。
而判断夏半年风向成为解答该题的关键。如果同学们机械地调用储备的“宏观”知识来判断,则会认为这里应该吹偏南风。但是题目材料中明确指出“鄱阳湖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既然如此,那夏季究竟吹什么风就需要同学们依据该材料的提示,调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夏季副热带高压脊主要位于30°N以北,而材料中指出沙岭沙山位于29.5°N附近,也就是说沙岭沙山在高压脊南侧,我们又知道“夏季风向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由此可推断夏季风向仍然是以偏北风为主。
第32题选C。从遥感图片(图a)中,我们可以获取“沙岭、沙山区域东北方向为地势平坦开阔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北侧和西侧有大别山和庐山”等信息,对获得的信息分析可知,受到地形的约束,该地易受东北风影响。结合材料提示的“沙岭、沙山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岭、沙山走向呈东北-西南走向;赣江枯水期水位下降,湖滩裸露”等信息,综合分析可知该地受东北风的影响,特别是冬季处于枯水期,湖滩裸露,提供了沙源,在冬季强劲东北风的吹拂下,在赣江西侧堆积形成具有与风向平行垄槽的松散沙岭、沙山,又因为这种垄槽仅出现在临湖一侧,可以推测垄槽形成的侵蚀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而不是流水侵蚀。故可知沙山上垄槽相间的地形是在风力堆积和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这两题的解答大量运用了试题材料提供的信息,如“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槽相间的地形”等。因此,在试题情境落实在微观区域时,同学们需要仔细审题,迅速“消化”材料,在微观区域情境和课堂所学的知识之间构建解决问题的正确“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