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普照生命 倡导和谐社会
——记广州市少年宫关小蕾老师及其特殊教育之路
2016-11-02陈勃广州美术学院2014级研究生
■图、文/陈勃 广州美术学院2014级研究生
艺术普照生命 倡导和谐社会
——记广州市少年宫关小蕾老师及其特殊教育之路
■图、文/陈勃 广州美术学院2014级研究生
病房中的美术课
福利院孤残儿童肖像作品
少年管教所学员肖像作品
作为校外教育机构的少年宫,少儿艺术教育一直是主要阵地。但是,通过艺术教育援助社会残障儿童,并且设置专门的部门机构,全国校外教育系统中广州市少年宫是绝无仅有的特例。广州市少年宫常务副主任关小蕾老师说:“别人说我们‘捞过界’,我们自己觉得这是一份社会责任。”2005年广州市少年宫正式成立特殊教育发展中心,从而放大和凸显少年宫的社会价值,真正成为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公益性校外教育机构。
关小蕾老师一直致力于把儿童艺术教育从一种技能教学形式拓展为一种社会倡导、社会融合、社会救助和心理康复、心灵再生的公益性教育工程。一方面她不断尝试、探索,开发出一套融艺术教育与艺术治疗为一体的艺术课程模式,在少年宫免费为一批特殊儿童提供艺术培训;另一方面她积极组织各种有关特殊儿童的活动,以期改变社会对特殊儿童的看法,鼓励和促进特殊儿童与社会融合,让特殊儿童不再特殊,为特殊儿童融入社会寻求一条新的出路。
关小蕾1984年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来到少年宫成为一名美术老师。在这里她遇到了一个爱画画的“笨孩子”——陈元璞。当时只有8岁的阿璞是一个“轻度精神发育迟缓”的孩子,但他的艺术才能却优异于常人。于是,关小蕾带着阿璞画了好几年的画,两人也成了无话不谈的“老友”,后来她把阿璞培养成为少年宫的美术辅导教师。这是关小蕾进入少年宫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特殊儿童,由此开始了她和广州市少年宫的特殊教育之路。
1993年关小蕾老师的女儿出世,因为早产而重度窒息导致颅内出血,当时医生诊断可能会有智力发育低于常人的危险。在陪伴女儿求医的过程中,她发现周围有很多“笨小孩”,他们都在家人的陪伴下排着长长的队伍候诊。当时她就向上天许愿,如果女儿能够好起来,她要尽最大努力去帮助这些不幸的孩子。非常幸运,孩子4岁之后慢慢变得健康起来,关小蕾老师也开始兑现自己许下的心愿。
观众在病床上系上丝带,给身患癌症的儿童送上祝福
1998年,广州市少年宫总结特殊教育成果经验,陈元璞的画集《无音之乐》由关小蕾编辑出版。同时,关小蕾带领几位年轻美术教师开设了少年宫的“特殊儿童美术实验班”,免费为特殊儿童提供美术教育,让孩子们通过美术来探索自我、表现自我。最初招了十多个孩子,主要是脑瘫、自闭症、唐氏综合征的孩子,最小的5岁,最大的13岁。2005年广州市第二少年宫落成,教学场地和条件有较大改善,关小蕾开始担任少年宫的领导工作,于是主持成立了广州市少年宫特殊教育发展中心。该中心在原来的美术实验班基础上,还增添了音乐、舞蹈、戏剧、综合艺术、艺术治疗等多门课程,学员规模也扩招到2000多个孩子,他们中间包括智障、听障、视障、肢体残疾或精神残疾的儿童。关小蕾认为,艺术是人类永恒的语言,也是没有心灵边界的语言。无论是美术课或音乐课,其根本目的既不是传授技巧,也不仅仅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纠正,更重要的是希望孩子通过绘画、歌唱、舞蹈等活动来探索自我、表达自我,从而开启一扇与外界交流的窗口,培养他们的勇气和信心。十年来,特殊教育中心作为少年宫的公益部门,依托少年宫的优质教育资源,为社会残疾儿童开设了丰富的教学课程;同时还注意汇聚社会力量,力图为特殊儿童打造一个平等、和谐、融合、发展的公益性社会教育平台,进一步将服务对象拓展到各类弱势少年儿童群体,将艺术教育的课堂带到重症病房、福利院、少年管教所、社区等场所,向重症儿童、孤残儿童、失足边缘青少年、贫困少年儿童、流浪儿童等提供有计划的长期性的艺术教育。病房中的艺术课,让身患绝症的儿童通过接触艺术减轻身心的痛楚,在他们有限的生命经历中享受艺术的乐趣;福利院的艺术课,在注重艺术活动的趣味性、发展孤残儿童艺术潜能的同时,关注到孤残儿童的情感缺失,以及对自我价值概念的模糊,在课程设计上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重建信心,构建良好的自我认知,使他们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少教所中的艺术课,凭借艺术打开学员的心门,抚慰受伤或不羁的心灵,激发他们的表现愿望,使其自信心凭借艺术培训而提升,帮助他们成长,走上健康、积极的人生发展之路,以期把刑释解教人员的回归工作重心由政府部门转移至社会力量。
“人人都是笨小孩”公益艺术城市巡回展演
《点点森林》大型公益艺术展览
从十多人的“特殊儿童美术实验班”零经验地摸索,到2005年“特殊教育发展中心”的成立,关小蕾坚持在少年宫做特殊教育,其间她遇到过许多困难和质疑,也遇到过有人不能理解。或许是对儿童艺术教育功能的深刻认识,或许是自身曾经有过的独特经历,她更加能够明白特殊儿童生命的意义,只有他们的生命价值平等才能够体现社会的平等,作为体现社会公益性的校外教育机构,少年宫责无旁贷。当她深入地接触到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后,惊讶地发现那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可见人性的美好和善良。但是,因为他们先天的不幸,很多孩子失去了接触社会的机会,失去了一个表达自己、愉悦身心、体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关小蕾老师以自己做特殊教育的人生经历,认为这些特殊孩子给她的改变是巨大的:“其实我走到现在,十多年我觉得他们给我的,比我给他们的更多,他们改变了我的思维。现在社会到处都是在竞争,明争暗斗,强者生存,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这种定律里面大家不断挣扎。但是你进入他们的世界之后,就会发现里面很平静,没有过多的狡诈的东西,这正是他们带给我的,这是人最珍贵的东西。所以其实我挺感恩的,我走到今天,是他们改变了我。”
近几年,关小蕾老师开始通过艺术教育活动,着重推广倡导残障儿童的社会融合。她认为少年宫要面对所有的孩子,特殊儿童也是孩子,我们当然不能忽略他们。现在特殊儿童被社会和人们拒绝,是因为社会不了解他们。为此关小蕾为少年宫寻访招募了不少有爱心和有才艺的志愿者,在特殊教育发展中心有针对性地为特殊儿童开设各种课程并多次发起社会融合活动。为特殊孩子开设的课程除了有美术、音乐、舞蹈(肢体艺术)、戏剧、综合艺术、艺术治疗等公益性艺术教育课程,还有特殊孩子社会能力发展课程。同时,还组织开展“手拉手”特殊儿童家庭与普通儿童家庭互助活动、“融爱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支援计划等,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为凸显少年宫的社会教育价值,特殊教育发展中心不定期地经常组织特殊儿童开展各种精彩活动,诸如“瑕之美”特殊孩子艺术节、“雨后彩虹”特殊儿童艺术团。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创办的“雨后彩虹”特殊儿童艺术团,包括一个唐宝宝艺术团,主要由唐氏综合征孩子组成;一个特殊儿童合唱团,成员包括视力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脑瘫等类型的特殊孩子。少年宫特意安排每三个特殊孩子里面有一个正常的孩子,既让特殊儿童能够与正常人进行社会交往,也让普通的孩子们从小学会接受特殊儿童,学会与他们交流、互助。同时,关小蕾还找来社工组织特殊孩子家长进行自我倡导,经过多次活动和培训,家长们找到共同的诉求点:特殊孩子随班就读需要特殊教育资源。为此他们联名向市教育局递交了关于特殊孩子随班就读的几点建议,获得了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和回应。一年后,其中一点建议“向所有中小学教师派发特殊教育指南”成为现实。
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到特殊儿童,广州市少年宫越来越注意做艺术公益项目,倡导社会力量,在公共场所展示特殊儿童艺术教育成果,搭建特殊儿童艺术教育交流展示平台。除了每年举办珠三角地区特殊孩子艺术节、特殊学校艺术教育交流与研讨会,少年宫还举办了许多大型展览。2013年,广州市少年宫分别在北京、广州、西安、佛山等地举办“海上儿童”之“当我遇见你”世界儿童融合艺术大展。特别是一张儿童病床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让许多市民参观后极其震撼,纷纷留言称赞少年宫艺术教师的大爱之心。2014年,广州市少年宫联合壹基金海洋天堂计划、深圳市自闭症研究会、广州甜公益发起公益艺术城市巡回展演——“人人都是笨小孩”,从全国选取100个关于自闭症、脑瘫与患罕见病等特殊孩子以及相关家庭、志愿者、从业人员的故事,制作成100个雕塑和大型艺术装置,结合影像与艺术的力量,给公众带来视觉与心灵的震撼,让大家感同身受每一个生命故事,唤醒每个人心中的“笨小孩”。2015年六一儿童节前后一周,关小蕾率领少年宫特殊艺术家工作室,在广州市正佳广场极其繁华的商业中心地带,举办“点点森林”大型公益艺术展览,10位自闭症患者用他们的绘画作品汇聚成一片森林,让路过森林的人感受每一棵小树带来的点点美好。通过这些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特殊儿童的存在价值,接纳特殊儿童并参与到这样的艺术活动中来,帮助这些孩子成长。
关小蕾老师的特殊儿童艺术教育之路从特殊儿童美术实验班,到特殊教育发展中心,然后通过艺术公益活动走向社会。从开始只有几个美术老师教学,到逐渐吸引招纳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志愿者,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大家都伸出手来,形成一种对特殊儿童关爱的支撑力量。广州市少年宫成为社会公益、爱心奉献的平台,为此,关小蕾老师付出了许多。她负责少年宫的教学组织管理工作,几乎有一半的工作时间都放在特殊教育上。少年宫很多课程都是在节假日和晚上,她常常去观摩和参与师生的课堂活动,因为她真心地喜欢这些特殊的孩子并愿意为他们付出。也正是这份坚持而真挚的爱心,感动了他人,也感动了社会。
从1998年至今,关小蕾老师大力推动了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辛勤忙碌成果斐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对于所做的这一切,关小蕾并没有觉得自己的伟大,她认为自己当初只是将这个小小行动一直坚持至今,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影响到很多人,给社会带来一定的改变。关小蕾老师在其持续的工作中发现还是有很多人需要帮助。现在少年宫一学期有近2000个特殊儿童的免费学位,但是这远远不够,还有很多人想进却进不来。如果社会的氛围改变了,那么那些特殊儿童的未来就会不一样。关小蕾老师十年前曾经去到美国一个儿童博物馆,入口处是一位重度瘫痪女孩坐在轮椅上检票,她意识到在发达的文明社会,残障人士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尊严地活着。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生命存在都是有价值的。特殊儿童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他们在社会大众面前展示才能,应该被社会接纳和赢得尊重。上帝把那些特殊儿童放在我们身边,其实是要唤醒我们麻木的爱,恢复人类丢失的良知。她期望中国社会也能够发展到这一天,让平等、和谐成为美好现实。
关小蕾老师从参加工作接触阿璞开始特殊教育经历算起,至今已有30年。广州市少年宫在关小蕾老师的带领下对社会特殊孩子提供免费艺术教育,也有将近20年时间。她在特殊教育的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用艺术的方式帮助特殊儿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通过公益活动推动社会的平等、和谐的价值重现。当然,广州市少年宫也由此赢来了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的支持,关小蕾老师的博爱之心和辛勤工作也令我们肃然起敬和由衷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