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民间游戏的创新教学
2016-11-02张玲
张玲
【摘 要】
民间游戏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丰富的内容,尤其在幼儿教学中引入民间游戏可以提高幼儿教学质量。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民间游戏教学创新不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论述了民间游戏的具体特点和应用价值,并结合当前幼儿教育现状提出了加强幼儿民间游戏创新教学的具体措施,进而促进幼儿民间游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民间游戏 幼儿教育 创新教学
一、幼儿民间游戏特点和应用意义分析
分析幼儿民间游戏的特点,可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幼儿民间游戏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特点。民间游戏是经过长期的时间积累逐步演化而来的,所以民间游戏带有很强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可以说民间游戏是对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民间游戏,而不同地区居民也有着属于当地特色的民间游戏。二是幼儿民间游戏实施起来容易方便。民间游戏源自于民间,开展起来相对较为容易方便,大多数民间游戏不受场地条件、人数等因素的限制,并且可以按照特定的原则进行合理的游戏定位,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相对容易。三是民间游戏具有很强的娱乐性特点。民间游戏带有很强的娱乐性与趣味性,具体表现为民间游戏的内容上生动具体,组织形式灵活多变,如打沙包、跳飞机格、丢手绢等民间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容易受到幼儿的欢迎,并且民间游戏往往具有一套朗朗上口的儿歌或者口令,能够吸引幼儿参加游戏过程。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引入民间游戏,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是可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具有天生好动的特点,通过民间游戏的引入可以促进幼儿进行身体锻炼,让幼儿在游戏参与过程中进行走、跳、跑、爬、钻等基本动作锻炼,不仅能够避免机械式的动作,而且可以促进幼儿进行身体锻炼,最终提高幼儿的身体机能和身体发育。二是可以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当前很多幼儿属于独生子女,通过开展幼儿民间游戏可以增强幼儿的团结合作意识,让幼儿在团队游戏的合作参与中互相帮助,进而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三是可以提高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民间游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通过开展幼儿民间游戏可以促使幼儿认知祖国发展历史和传统文化,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最终促进幼儿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幼儿教育过程中加强民间幼儿游戏创新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游戏材料创新
加强民间游戏材料创新,注意是要合理搭配幼儿玩具。首先在选择幼儿玩具的过程中要注意确保幼儿玩具材料的安全性,幼儿游戏材料应该无毒无害。其次,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上,可以巧用游戏材料,利用资源组合的方法来合理搭配幼儿玩具。比如以传统沙包游戏为例,由于传统沙包游戏的材料单一,沙包的填充物主要是细沙,沙包外形主要是方形,加强游戏材料的创新可以将沙包填充物进行调整,不仅可以装入沙子,而且还可以装入海绵、泡沫等,并且还可以改变沙包的外形、重量、颜色等,进而可以结合幼儿的具体年龄特点来选择相应的沙包,提高民间幼儿游戏的针对性。
(二)加强游戏玩法创新
加强民间幼儿游戏的组织活动多样化,是实现幼儿民间游戏创新教学的重要环节。由于传统的民间幼儿游戏在形式和玩法上较为单一,不能适应当前幼儿教学多元化发展的要求,所以需要不断加强民间幼儿游戏玩法的创新,促进幼儿思维、想象和创造力的全面提高。以《小老鼠上灯台》为例,在进行这个游戏过程中伴有童谣音乐,可以“小老鼠上灯台”童谣最后一句“咕噜咕噜滚下来”改成“咕咚咕咚跳下来”,并加上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这样可以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再比如“木头人”游戏,这个游戏比较单调,主要看谁能够像木头人一样,谁坚持时间长,谁就胜出。在进行这一游戏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小丑造型来逗乐“木头人”,将游戏内容进行相应的拓展,不仅创新这一游戏的玩法,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三)加强游戏空间创新
民间幼儿游戏的空间创新要按照室内与室外交互使用的原则,将室外游戏引入到室内,以“弹珠球”为例,将这一游戏与幼儿主题活动相结合,通过在室内进行谈弹珠游戏来拓展游戏空间,进而有效利用室内和室外空间,增加民间幼儿游戏的空间内容。同时在游戏空间设置层面要注意强调游戏的自主性,强化幼儿的共同参与,进而有效增强幼儿游戏的趣味性。另外,还要注意对幼儿的游戏效果评价,强化主体评价作用的重要性,促进民间游戏的多元化发展。
【结 语】
总而言之,幼儿民间游戏创新教学是幼儿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所以创新幼儿民间游戏教学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不断探索幼儿游戏的实施策略,才能不断提高幼儿游戏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进而促进幼儿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云辉.给心灵以自由——浅谈游戏精神对幼儿教育的指导价值【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1)
【2】刘青.挖掘教育资源,传承民间文化——谈传统民间游戏对幼儿社会化教育的价值【J】.中国校外教育,2011(13)
【3】秦元东.幼儿园民间游戏的阶段与转化:儿童角色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