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山烽火战旗红
2016-11-01庄春贤
庄春贤
革命老区信丰油山,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核心区域。项英、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近日,笔者再一次走访油山,瞻仰革命旧址,重温那一段艰难岁月。
浴血坚持 红旗飘扬
中央红军长征时,留下红二十四师及10多个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和部分党政工作人员共3万余人,在中央苏区及其邻近地区坚持游击斗争。遵义会议后,项英按照中共中央电报指示,将被围困在中央苏区于都南部的近万名红军部队和地方工作人员,分成九路,陆续突围。但是,由于敌强我弱,一批党的重要干部和红军战士在突围中壮烈牺牲,大部分红军部队都被打散。3月下旬,在原中共信丰县委书记曾纪财的带路下,项英、陈毅历尽千辛万苦,从于都上坪山区化装突围,抵达信丰油山,与中共赣粤边特委书记李乐天、副书记杨尚奎、少共赣粤边特委书记刘建华等会合。4月上旬,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少共赣南省委书记陈丕显等也突围到油山。从此,油山便成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大本营和指挥中心。
当时,由于敌人的残酷“清剿”,实行移民并村,游击队的给养越来越困难。1935年冬,陈毅被敌人包围,无法脱身,不幸饿昏在山林中。该村客家人李桂花上山打柴,发现气息奄奄的陈毅躺在树林中,便立刻将他背到一处小屋里疗养。在李桂花的细心照顾下,陈毅很快恢复了健康。陈毅后来感慨万千地说:“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1935年10月北山事件后,项英、陈毅等长期在油山坑口村滴水垄(中央分局驻地)生活,并多次召开会议。1936年1月下旬至2月,赣粤边地区出现罕见的大雪封山,项英、陈毅和红军游击队的粮食断绝。信丰油山地下党的朱赞珍、李绪龙、郭洪传等同志克服重重困难,组织群众利用每月初一和十五开禁进山砍柴的机会,把大米等食品藏在挑柴的竹杠中,把食盐溶进棉袄里,设法丢在山上,转给游击队,从而帮助游击队员度过了这万分艰难的岁月,保存了油山的革命火种。陈毅在信丰油山写下《赣南游击词》:“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再现了这一段艰苦岁月。
陈毅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三年游击战争“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整年整月的时间,我和我的同伴都没有房子住,在野外露宿。大风大雨大雪的日子,我们都在森林和石洞里度过。风餐露宿,昼伏夜行,是我们生活的常规。敌人采取搜山、烧山、移民、封坑、包围、‘兜剿’等等手段,进行最残酷的‘围剿’”。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和掩护,红军游击队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浴血坚持了赣粤边游击战争。
坚定信念 清廉守纪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项英、陈毅等以油山为中心建立三条联络交通干线:第一条是经梅山到达北山游击地区,第二条是经南雄乌迳通往信南游击地区,第三条是经上乐到南康龙回和赣县大龙游击区。每条交通线在相隔二三十里的山头上设立交通站,配若干名交通员,制定一整套联络制度。交通总站设在信丰油山潭塘坑,由李绪龙担任交通总站站长。1935年11月,中共赣粤边特委在油山上乐村旁的上乐塔下建立了交通站接头处,它是当年红军游击队最理想最隐蔽的地下交通站。这是特委机关通往南康龙回、赣县大龙线上的第一站。当时,特委和游击队的许多情报、文件以及项英、陈毅编写的《红军战士识字课本》以及其他的军事、政治教材,全都由交通站接头处印刷、交接和转发。游击队转移时都把枪支弹药、文件和油印器材藏在塔壁内。
从当地群众口中,我们了解到一则项英和陈毅“背”金子的故事。项英、陈毅到油山后,他们把从中央苏区带出的一大笔钱随身藏在布袋里。开始,游击队员议论纷纷,感到十分好奇。但这是党的经费,他俩从来没有私用过一分钱。有的同志在背后议论,这些钱是否可以拿出来改善生活,因为当时是生活最困难的时期。项英和陈毅经过商量后,决定开展民主讨论。这天,在上乐召开会议之后,项英叫大家等一等,还有重要事情讨论。项英和陈毅不慌不忙地从腰间解下他们那条鼓鼓囊囊的布腰带,放在石板上。大家非常纳闷,凝神地望着他们。陈毅把两条腰带的一头解开,用力一提,“哗啦啦”地倒出一大堆闪光的东西。项英指着金条,大声地说:“我们身上带的这些金条,是党交给我们保管的。发展党的事业,要靠这笔钱;发展部队,也要靠这笔钱。我们个人绝对不会乱用它的。今天,我们和大家讲清楚,大家都有责任来保护党的经费!”会场上鸦雀无声。陈毅深情地望着战友们,严肃地说:“这是党的经费,是准备特殊情况下应急用的。实行经济民主,是我们的传统,不要说这么一点金子,就是打土豪罚了多少款,也应该让同志们知道!”“万一我们牺牲了”,陈毅指了指这堆金子说,“但钱无论如何要拿回来,不能落到敌人手里。现在,我提议把这些钱交给部队中最可靠的人来背!”经过民主讨论,大家一致对项英和陈毅说:“党的经费应该让最可靠的人保管,你们两人就是最可靠的人!”
感恩奋进 再展宏图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和政府对油山革命老区人民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曾经生活和战斗在油山地区的老一辈革命家陈毅等领导十分牵挂油山老区人民,派人或亲自到油山,表达他们对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和感激之情。1960年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由于公务繁忙,抽不出时间,就派夫人张茜专程到信丰油山看望战争年代同甘苦、共患难的老区人民,并委托她赠送了一部小汽车给中共信丰县委。1962年2月17日晚,在北京参加了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之后,陈毅派人把刘建华、朱赞珍、白怀瑾(时任信丰县委书记)等接到他家做客,谆谆嘱托他们转达他对革命老区油山人民的亲切关怀和问候,并饱含深情地说:“当时,我们就是靠你们那里的人民群众,靠你们这些人的支持、掩护,才能进行休整,总结经验,寻找时机,再去战斗,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无论什么时候,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块红色土地上的山山水水和父老乡亲。”
杨尚奎、刘建华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江西工作。杨尚奎先后担任过赣西南区党委书记和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等职务,刘建华先后担任中共赣州地委书记、中共赣南区党委第一书记等职务。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们多次到信丰油山革命老区,走村串户,和老同志促膝谈心,问寒问暖,帮助老区解决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1990年5月,刘建华陪同中顾委常委陈丕显重返赣粤边,走访了信丰油山等革命老区,并在油山镇召开了老同志座谈会。面对当年给红军游击队送饭菜、送衣物、送情报,而今早已白发苍苍的老大爷、老阿婆们,陈丕显十分关切地说道:“我很想念你们。过去你们生活很艰苦,现在怎么样了?”语言间流露出了他对油山老区人民的深切关怀!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支援革命老区政策的指引下,油山革命老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共信丰县委、县人民政府特别重视油山老区的建设和发展,引导人民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油山镇人民感到欢欣鼓舞,决心“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伟大征程中,与时俱进,续写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 / 彭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