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知思想引路,绘理想幼教蓝图
2016-11-01吴翀燕
吴翀燕
摘 要: 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的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本文以行知思想为指引,探究理想幼儿教育的路径。“生活教育”,让教育之树扎根于肥沃的土壤;“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让孩子从小学写大写的人;“民主教育”,让孩子建立起健全人格;“教学做合一”,让孩子树立实践的意识;“创造教育”,给孩子一对飞翔的翅膀;“爱满天下”,让社会成为一个温馨的国度。
关键词: 生活 民主 实践 创造 爱
一、“生活教育”,让教育之树扎根于肥沃的土壤
陶行知先生强调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处处皆有教育。
1.学校教育凸显生活化。教育的目的是为日后孩子走上社会、幸福生活奠基。幼儿在园活动的每时每刻都有教育的契机:课堂教学中学习思考与表达;游戏活动中学习合作与分享;生活环节中学习遵守规则、培养良好习惯。幼儿园的每件物品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内容:墙壁上的美丽图案向孩子展示动手创造的魅力,自然角的花花草草向孩子宣告劳动创造美的道理,操作角的瓶瓶罐罐是孩子们拓展知识的好材料……教师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把握每一次教育机会,每一次的教育都是为孩子当下及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服务。
2.家园合作拓展生活化。孩子在家的时间长于在园时间,如孩子在家里、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行为与现象和在学校学习的不一致,就会产生困惑,从而削弱学校教育的成果。家园合作既可以让老师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外的行为表现,又可以更准确地在园内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帮助,还可以及时沟通家长,对缺乏健康教育意识的家长做出提醒和帮助。结合家园双方的力量,可使教育成果最优化。
生活中处处皆有教育,在家家长教育,在园老师教育,家园双剑合璧,使孩子的整个生活时时沐浴在健康教育氛围中,从而茁壮成长。
二、“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让孩子从小学写大写的人
何为人?一撇一捺支撑起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只有个体的人都立起来,民族才能立起来,国家才能立起来。古语说的“浪子回头金不换”,既道出了浪子回头的可贵,又说出了浪子回头的艰难,所以能直接做一个直立的人自然更好。人要立起来,自然要从起点做起,当从孩子幼年抓起。
不管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都强调后天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所以幼儿教育是立人的坚实的第一步。
1.表里如一。陶先生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站立着的人首先是一个真实不虚伪的人,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在园内教育孩子时,首先要让孩子知道诚实的重要,诚实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坚守的品质。
2.刚正不阿。具备了诚实不虚伪的品质还不够,还要有正直不妥协的品质。自己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勇于改过;面对错误行为不逃避、不退缩,要勇敢指出来,让自己拥一腔正气,人人都持一身正气,歪门邪气自无可藏身之地,整个社会将正气满乾坤。
陶行知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没什么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为非作恶愈大。”“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幼儿教育当让孩子从小学写大写的人。
三、“民主教育”,让孩子建立健全人格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这句话警示我们的教育不可缺少民主这一要素。
民主教育是尊重个性的教育。尊重个性,就是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尊重孩子发展的主动性,承认他作为个体的差异性。人绝不是一个可以被随意塑造的东西,人实际上是一个由内在能动性推动的趋向于无限多种可能发展的生命创造体。把人看成一块可任意涂抹的白板,或看成是一种可任意塑造的物的学说,都是错误的。我们要遵循自然的教育法则,强调发展个性,培养生气勃勃、身体健康和积极生活的人;主张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人格,强调尊重孩子的个性,反对强迫纪律、残酷体罚和死记硬背,尽可能地促成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
民主教育是追求自由的教育。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纯粹的,张扬着无拘无束的自由气息的,也是稚嫩脆弱的。教师要尊重孩子心灵的自由,尊重孩子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和创造的自由。不要轻易批评、阻止、限制,也不要给孩子设置太多的人为障碍。
民主教育是体现平等的教育。真正的优秀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与孩子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关系,是孩子的合作者、引导者,是和孩子一起追求新知、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教师和孩子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民主教育是倡导宽容的教育。民主本身就意味着宽容,宽容他人的个性,宽容他人的分歧,宽容他人的错误,宽容他人的与众不同……充满宽容的校园中,充满宽容的教育中,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教师更不应该以自己的观点为唯一,而应该允许孩子有不同的看法。
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老师要逐步引导孩子具备个性、自由、平等、宽容等意识,从而为建立健全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做合一”,让孩子树立实践的意识
陶行知先生认为“知易行难”是中国人的千年陋习,所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旨在使中国人放弃“知行”的传统思想,而懂得“行知”的道理。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教学做合一”很适宜在幼儿教育阶段使用,幼儿教育属于启蒙阶段的教育,铁面训斥、机械说教、死记硬背这些东西不适合孩子的特点,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幼儿切忌空口说教,而应将教与学统一在做上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操作进行学习,教师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进行教育教学。最易为幼儿接受的活动是课堂游戏,因为游戏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快乐,游戏把他们带到了一个轻松的知识王国,能使他们的身心完全投入。
“教学做合一”强调了“做”的中心地位,强调了教育是指导实践,以实践为目的的,使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行动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
五、“创造教育”,给孩子一对腾飞的翅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取决于国民创造力的发展。目前我国面临一个极为尴尬的现实:各种奥赛成绩突出,而科学家、发明家的数量却相对匮乏。这与中国的教育体制、教育环境不无关系。陈志武先生在《教育不转型,国人只能卖苦力》一文中说:“在中国,从幼儿园到小学、大学,再到研究生,一直都强调为考试死记硬背,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技能。”为使天才免遭夭折,当在起点做出改变。创造精神的培养要从幼儿园抓起,幼儿教育可以视作系统教育的第一步。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一文中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先生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陶先生还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让小脑袋动起来,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很强的。我们应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以幼儿的好奇心为契机,积极启发幼儿思考,着重培养幼儿的思辨能力。
让小嘴巴动起来,我们可以参考美国的做法。在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就重视两个方面:一是课堂表述和辩论。自托儿所开始,老师就给小孩许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经历,或者跟别人辩论。另一方面,就是科学方法这项最基本的训练。我们在幼儿教育中,要让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掀起一场头脑风暴,应鼓励孩子勇于发表见解,同时要培养孩子多听别人的意见。训练孩子对待问题思考各种不同的观点,要让孩子学会站到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他人的感受。
在行动中实现创造,给儿童以时间和空间,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在行动中实现创造,并以创造激发创造的欲望,进一步强化创造意识。
孩子具备了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就具备了生活和发展的手段和能力。既可以以此过好自己的幸福生活,又可以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六、“爱满天下”,让社会成为温馨的国度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的是无私的爱和奉献的精神。
让孩子感受老师的爱。冰心老师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爱每一个孩子,无论他(她)是聪明的还是迟钝的,是听话的还是淘气的,是漂亮的还是“难看”的,都要用自己的心与孩子的心交流,努力让他们感觉老师的爱与关心。“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如果充满爱心,懂得以心换心,那么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如果充满爱心,懂得以爱博爱,那么即使冰冻的心灵也能融化。
让孩子散发自己的爱。当老师试着将爱撒向每位孩子的心田时,爱也慢慢地在孩子的心田生根、发芽。孩子感受到老师身上那一份无私的公平的爱,潜移默化中,也能够培养爱心,在班级中、在校园中、在生活中,将这份纯真而稚嫩的爱散发出去。
让社会充满温馨的爱。你也有爱,我也有爱,他也有爱,人人都怀一颗爱心,人人都将自己的爱心辐射出去,爱心与爱心就能交织成一张笼罩整个社会的爱的大网,社会就会变成一个充满爱的温馨国度,这就是教育的终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