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谱牒类试题命制思路
2016-11-01吴明峰
吴明峰
摘 要: 谱牒是记载某一宗族主要成员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近年来谱牒类试题集中突出时序与地域、动机与效果、联系与综合等命制思路,剖析其内在规律,是一项具有导向意义的研究。
关键词: 谱牒史料 命题思路 时序 动机 综合
近年来谱牒类试题颇受命题者的青睐,除了它本身的史料价值外,还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谱牒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所蕴含的“家风”和“族风”包含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命题者根据需要对谱牒史料加以整合,推陈出新,在知识再现、线索分析、论据对比、生成结论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近年来谱牒类试题的考查,其命制思路有迹可循,探求该类试题的命制思路,有利于在日常教学中对其进行针对性解读,有助于学生高考解题思维的培养、观察视角的选择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思路一:时序与地域
历史时序观念是指在历史学习中树立时间意识,运用各种时间术语及历史分期进行历史陈述,把握历史变迁与延续、原因与结果等逻辑关系。历史时序观念是分析和理解历史知识的纵向轴。谱牒史料试题利用涉及的不同时代内容,达到勾勒社会嬗变脉络的目的。历史学习中,在全球史观指导下的地域观念是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不同的发展线索,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特色的文明互相碰撞,彼此交融,共同发展。地域观念是剖析历史的横向标。通过中西方谱牒史料的展示,反映不同文明的发展及碰撞交融也是一项重要的考查手段。
材料一:立族长,立族正、族副,劾查良莠,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据明万历四十年《虎墩崔氏族谱》“族约”(注:圣谕指明太祖朱元璋的“圣谕六言”,即“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1)概括材料一中“族约”内容的主要特点,这些“族约”在当时有何作用?
材料二:(在19世纪的西欧)没有生产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父母一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群组。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了父母的家,当有了一个在新地方安居的机会时尤其如此。……这种“空巢”家庭(指子女离家后父母独居的家庭)数量的增加是近来家庭发展的一个特征,并且是与工业化进程相联系的。
——[奥]迈克尔·米特罗尔、雷因哈德·西德尔《欧洲家庭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西欧家庭结构和家庭职能的发展特征,并简要说明其原因。
材料三:叶善镕负责这版族谱的编写。他详细叙述了自己留学日本十年的经历,以及对自己产生的影响,“琴自奏也,耜自耕杼,目织工自成器也,极之纤细……呈新社会庄严璀璨之现象。”“何以故?”他反问道,“此皆为国家主义的民族,而非家族主义的民族也。”……而在1867年版的《叶氏族谱》倭仁序对传统家族制充满赞誉,认为它是中国社会秩序的基础。——[美]周锡瑞《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3)材料三中《叶氏族谱》前后两个版本序言中的家族观念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宋元以后,私家之谱,不登于朝,于是支离傅会,纷纭蝽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遥遥华胄,徒为有识者喷饭之助矣。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1116,《巨野姚氏族谱序》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族谱、家谱在研究家庭变革方面的史料价值?
答案:(1)特点:宣扬教化,维护等级制度;强调伦理道德,体现儒家思想;重视宗族关系管理。作用:约束族人言行,调节家庭关系,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2)特征:家庭结构:父母独居家庭数量增加;家庭职能:家庭的生产职能逐渐消失。原因:工业革命,机器生产逐渐取代家庭手工业,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雇佣劳动者进入工厂做工;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加强;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
(3)变化:前者强调传统家族制度,后者强调民族主义。原因: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学东渐,西方的民族、国家观念得到传播;近代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叶至镕本人留学日本的经历对其产生影响。
(4)族谱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家庭和社会状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是族谱、家谱本身严谨性不够,存在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情况,有虚假成分,需要与其他史料印证。
在时序与地域思维指导下,该题最大的特点是作纵横双向比较,巧妙地把古今中西的谱牒史料关联起来,让学生借助历史知识的迁移分析历史现象,深化对社会发展变迁的认识。首问要求阅读材料并准确提取有效信息,调动并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人际关系的调整、宗族内部的管理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三个层次概括谱牒的特点及作用。次问通过对谱牒史料分析所得的历史进行逻辑整理和认知对比,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观察历史的脉动,在工业革命这一历史关键节点浓墨重彩地勾勒西方家庭结构的变化及深刻的经济思想根源。三问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联系对历史现象做出合理判断,突出了中国近代以来新旧观念的兴替。最后一问则是综合材料,通过有效衔接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客观辩证地分析谱牒史料的价值所在。
在该题型中,涉及时序问题往往以核心概念为牵引,聚焦问题,发散思维,突出历史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强调历史的延续性立足于社会稳定等角度分析,而历史的变迁则突出社会进步的思路。地域观念的考查集中反映在以全球史观为指导的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交汇,拓宽学生视野宽度和思维广度。
思路二:动机与效果
动机属于主观范畴,指支配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主观愿望或意向,是人们活动的直接动因。效果属于客观范畴,反映人们按照一定的动机进行实践而产生的客观后果。动机是效果的行动指导,效果则是动机的行动体现,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人的动机是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并在实践中实现从动机到效果的转化。动机的好坏及其效果的好坏,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客观的回答。谱牒类试题中往往会结合史料中反映的历史现象深究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并考察其带来的社会变化。
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
答案:(1)内容: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作用: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本题旨在借助唐太宗改革谱牒的史料考察其政策的内容及影响。概括谱牒改革内容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可得出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据材料“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可得出扩大入选范围;据材料“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可得出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据材料“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可得出建立新的门第标准。第二问分析谱牒改革的作用即着眼于基于动机的历史效果。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从当时看,据材料“皇族被列为第一”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加强皇室地位,维持了政权的稳定,抑制了“山东士族”的影响。从长远看,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此题囊括了史料概括和历史认知两大能级要求,通过学生认识并分析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后的进步意义,全面客观看待历史。
在此思路指导下,透过谱牒史料阐释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试题不再拘泥于单一知识点的罗列,更多地侧重于历史思维逻辑的完善,其集中体现于观点的准确、论据的充分及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以“‘历史事实为题,或为论证的逻辑起点展开他们的理论和观点,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层层剖析,来说明历史的复杂性或历史学的多种属性”[1]。许多问题不要求考生面面俱到,而是要做到观点与史实的逻辑一致性,揭示历史现象背后的动机与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思路三:联系与综合
谱牒史料的形式和内容集中了档案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旨要,因此,摒弃非是即彼的线性简单对立思维,关注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以宽容的多元理解的心态解读谱牒方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历史。
如前例,综合四则材料分析谱牒的史料价值,必须熟练运用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其史料价值。比较常见的方法有辩证唯物主义法、历史比较法等,在谱牒史料丰富的情况下还应考虑多学科综合研究,密切关注谱牒史料与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人口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交流与相互借鉴。
囿于认知理解,本文仅从谱牒类试题的命制思路中时序与地域、动机与效果、联系与综合三个角度分析,这并不意味着应试教育向前迈了一步,而是基于史实的规律探寻与思维拓展得以提高。事实上,在高考命题中,探索命题规律与反命题规律是相生相伴的,无论何种思路,最后均落实在改变问题的视角、彰显能力立意、熟练运用史学方法及逻辑思维的考查要求上,以期取得甄别、选拔人才的功能。研究命题思路,提炼相关的理论要素,同样起到锻炼思维、提高阅读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历史涵养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张耕华.论题:历史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历史教学问题,201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