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媛学堂:女校芳菲
2016-11-01陈杰
陈杰
她们是社交舞台的焦点,她们是一个时代的优雅符号,她们高傲美丽,行走处香风习习,落座时嫣然百媚;她们家世显赫、才艺卓越,自小受传统文化熏陶,而后又多经西方新式教育洗礼。
她们便是被称为“名媛”的群体,这些美在才情、名噪一时的女性大多出身于被称为“名媛学堂”的教会女校,正是这类女校为民国女性打开了接受公共教育的一扇门,让她们登上舞台, 成为时代的宠儿。
花开女校
近代以前的封建中国,倡导女性要遵守“妇德”,民间更是倡言“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 传统的旧中国不允许女性公开接受教育。鸦片战争之后,传统的教育体系受到了众多开明知识分
子的抨击,这为女校的设立点燃了一点希望之光。随着条约体系的建立,西方传教士纷纷在各大通商口岸建立学校,女子学校便是在这种大环境下, 在古老中国的大地上开出了一朵花。
浙江宁波是近代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中国的第一所女校便诞生在这里。1844 年,英国女传教士埃尔德赛来到宁波,在当地建了一所宁波女塾,后来宁波女塾与美国长老会承办的崇德女校合并,1923 年,崇德女校又和圣模女校中学部合并,定名为“甬江女中”,成为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然而,创办者埃尔德赛女士却有一个“宁波女巫”的头衔,这个头衔反映了当时她创办学校所面对的困难。在当时中国传统教育意识里,女子无才便是德,读书识字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三从四德”。近代的很多老百姓对西方文化不了解,对教会学校有诸多猜忌。有一段时间,宁波的街头巷尾流传着关于埃尔德赛的传言:英国孩子的眼睛是蓝色的,都是瞎的。这个奇怪的老太太逼着我们的孩子去她那里,是想把孩子们骗走,挖出他们的眼睛,送给她的那些英国朋友们。
面对这些困难,埃尔德赛并没有气馁,她采取免费招生、提供食宿的措施,逐渐招到一些流浪儿入学,这些学生毕业后在洋行找到了很好的工作,这让女校的生源慢慢增加起来。但是,经费问题却让女塾渐渐难以支撑了,当时经费来源主要是靠埃尔德赛自己出资和教会的赞助。几年之后,宁波女塾实在无力经营,只好另寻出路。1861 年,已经60 岁的埃尔德赛将宁波女塾交给长老会的女传教士科尔夫人,离开了宁波。科尔夫人将自己创办的女校与宁波女塾合并为“崇德女校”。1923 年,崇德女校同圣模女校合并, 正式定名为“甬江女中”。后来,几经变迁,甬江女中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在宁波女塾之后,中国女子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在促进女性进入公共教育体系的同时,也呼唤着女子高等教育学校的建立。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便是
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1864 年,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夫人在北京购置一处房产,创设了“贝满”女塾。学校当时规模很小,提供小学程度的教育。学校教员多由传教士兼任。同宁波女塾一样,最早的学生是穷人家的女孩和街上的流浪女孩。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1895 年,贝满女塾设立了四年制中学课程, 校名为“裨治文中学”,招收的女中学生为72 人, 首届学生毕业于1899 年。后来,在义和团运动中, 校舍全部被焚,三分之一学生被杀。剩余学生躲到英国公使馆,后又集中在一处临时房舍上课数月。1902 年,学校在北京重建并扩建,并更名为“贝满中学”。1903 年贝满中学开始在中学的基础上开设一些大学水平的课程。1904 年, 该校学生毕业时已经学习了一年大学的课程,这便是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开端。此后,华西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相继成立。而1908 年设立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是我国自主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大学。
女性教育在当时的旧中国影响不断扩大,初步建立起来了从启蒙到大学的一整套女性教育体系。但是,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培养了众多名媛的那些女校。
名媛学堂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积累,教会女中从最初的招不到人逐渐成为了贵族学校。北京的圣心学堂、上海的中西女中、启明女中、圣玛利亚女中都成为了当时赫赫有名的“名媛学堂”。
根据曾就读于圣玛利亚女中的当时上海市长吴国桢的表妹俞秀莲回忆,当年班上三十几名同学全是上海滩显赫家族的女子,每逢学生一月一次的回家日,校门口便排起汽车长龙,其中的一位后来成了杜月笙的儿媳。著名的宋氏三姐妹就读于中西女中,陆小曼就读于北京圣心学堂。当时的女校只有豪门望族的女孩子才有机会入学, 并且对生源有严格的数量限制。中西女中六个年级只收400 名学生,全部住校;圣玛利亚女中一年学费是84 元,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10 个月的工资;如果要专学西文则学费更要翻番。张爱玲的母亲思想开明、阅历丰富,但是因经济拮据,就让她在嫁妆与学费之间选择一样,张爱玲毫不犹豫地选择进入了圣玛利亚女中,把全部嫁妆充作学费。
同女校建设之初相比,变化的不仅是生源和学费,还有毕业生的最终去向以及课程设置。最早的甬江女中毕业生大部分留校担任助教、应聘担任其他女校的教师,或者结婚后到乡村从事教育工作。而当时那些名流显贵将家中女子送入女中的目的,则是希望她们在校规严正的西式女校里,学习如何去做一名拥有高尚品味与安宁娴静特质的淑女,这些女校毕业生也成为了富家公子和青年才俊竞相追逐的目标。
能够将这些富家千金培养成为名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女校开放的课程设置。这些名媛学堂建立起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完整学制,推行双语教学,中学说汉语、西学说英语——教材除汉语的文言文外,全部是英文版,同英美学校的教材一样。在体育方面,则要求女生必须学会骑自行车, 体育不及格者不能升级。此外还要学习各种社交礼仪,学校引导他们举办各类聚会,展示才艺, 揣摩交际技巧。
这些名媛学堂为旧中国的社交界培养了许多风华绝代的交际名媛,也为那荒乱的岁月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这些社交名媛中,最著名的当属“南唐北陆”了。陆小曼在北京圣心学堂时已是风光无限,后来与徐志摩相识,一场倾城之恋世人皆知。同为交际女王的唐瑛是陆小曼好友。唐瑛毕业于上海中西女中,她相貌美丽、多才多艺,热衷社交生活。当时的财政部长宋子文很为她着迷,倾力追求,但唐瑛父母不愿沾染政治, 两人最终未能携手。这些名媛不仅才貌双全,更具有进步与自由的思想。1928 年,永安公司创始人郭婉莹从中西女校毕业,像其他名媛一样, 在社交场上一展舞步,并定下了一桩门当户对的亲事。不过,渴望自由独立的郭婉莹不久即撕毁婚约,走进燕山大学主修心理学。当时她的前未婚夫从美国赶来,用枪逼她回心转意,郭婉莹回答:“你不杀我,我不会跟你结婚;你杀掉我, 我也不可能跟你结婚。我不能嫁给一个和我谈论丝袜结不结实的男子。”1936 年,婚后的郭婉莹在静安寺国际饭店创办了“霓裳新装社”,专为上流社会名媛淑女设计定制具有中国元素的高级成衣。
这些名媛学堂的学生们不仅活跃在交际场的舞台上,每逢重大历史事件都能看到这些女校学生的影子;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女校学生走上街头参加游行、捐款、演说,反对《巴黎和约》;1937 年,淞沪抗战后,中西女中学生走出校园,为十九路军战士包扎伤口。
中国最初的女校大多是国外的教会创设的, 因此,中国的女性教育也是世界女性教育的一部分,中国女校的学生们也能打开视野,开始接触整个世界。
】
国外的女校
女校的学生们在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之后,更有一些走出了国门,接受更前沿的教育。这些人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她们的绰约风姿, 宋氏三姐妹便是她们中的佼佼者。
宋氏三姐妹最早在上海的中西女塾就读,中西女塾是由美国南方卫理公会的牧师创办的,创立的初衷便是培养中国上层女孩成为有教养的淑女,因此在当时被称为名媛学堂。中西女塾的第一任校长海淑德便是美国著名女子学院威斯理安学院的毕业生。1902 年,大姐宋霭龄前往美国威斯理安学院留学。1907 年,年仅十岁的宋美龄便和二姐宋庆龄去了美国,在威斯理安女子学院的非正式班学习。宋美龄十五岁的时候,正式进入了威斯理安女子学院上学。第二年,二姐宋庆龄毕业回国,家人决定让美龄到哈佛大学附近的卫斯理女子学院读书,以方便在哈佛大学读书的宋子文照顾。因此她便转入了美国最著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在二十岁的时候,宋美龄以“杜兰”荣誉学位毕业,这是卫斯理女子学院对优秀学生的最高奖励。宋氏三姐妹最后均学成自美国的女子学院,宋霭龄和宋庆龄毕业于美国的威斯理安女子学院,宋美龄则是毕业于卫斯理女子学院。
美国的女子学院诞生于19 世纪初、女子没有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权利的大背景下。此后,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的女子学院在全国蔓延开来,到了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共有女子学院300 多所。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如今美国的女子学院仅剩50 多所。美国的女子学院虽然在高等教育领域属于非主流机构,但是因其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良好的学术声誉、广泛的社会影响及女性领导力的特色培养而备受社会关注。很多颇具影响的女性精英都有女子学院学习的经历。例如美国第一位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等。
虽然美国女子学院历史悠久,但是世界最大的女子大学却是韩国的梨花女子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的建校历史可追溯到1886 年,美国卫理公会的女传教士玛丽·斯克兰顿到当时的韩国汉城教授第一名学生开始。在1887 年,韩国高宗皇帝为学校赐名“梨花学堂”。两年后,招收了四名学生,课程有韩语、英语和圣经。1908 年, 开设了小学、初中和高中课程,到了1910 年正式招收第一批女大学生。此后,梨花女子大学以基督教精神和真善美理想为底蕴,奠定了韩国现代女性教育的基础。如今的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已成为韩国最具声望的大学之一,这所大学培养了多名韩国总统夫人,也可看做韩国最大的“名媛学校”。
香兰犹存
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气质高贵的名媛学堂似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历经磨难为传统女性打开了通往公共教育的大门,促进了时代的发展,又培养了众多才貌双全的佳人,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潮。在男女平等、社会开放的大背景下, 如今的女校逐渐被传统的高校合并、吸纳,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现在仅有3-5% 的适龄女子愿意考虑单一性别的女子教育机构,实际上真正到女子学院就读的女生仅有2%。生源问题使得众多女子学院不得不与男女合校的大学进行合并,将自己的特色转化为大学里的特色学科。在国内,以培养“名媛”为目的的女子大学更是只剩下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国外也是仅有少数国家保留了女校,日本的圣心女子大学、白百合女子大学和清泉女子大学并称为日本三大名媛学校,但是这些大学都是学费高昂的贵族学校, 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承受的起的。
时代的气质在改变,随着那些老牌名媛的远去,曾经培养了她们的女校也将寻找更新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