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气预报为什么总是“报不准”?

2016-11-01许腾飞

东西南北 2016年19期
关键词:中国气象局国光气象部门

许腾飞

“我们一直在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可是受到一些技术、水平限制,预报员都是想要讲真话,结果却经常讲错话,如果大家都理解预报员,给预报员减轻一点压力,可以让他们全身心集中精力提高预报水平。”

2016年6月23日14时许,江苏盐城突遭龙卷风、冰雹严重灾害,造成大量民房、厂房、学校教室倒塌,部分道路交通受阻,造成至少99人死亡,846人受伤。

由于肩负气象预报的重任,每当气象灾害发生时,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和他的预报员们给出的信息,都成为抗灾、救灾的焦点。江苏风灾发生后,紧接着是全国大范围的洪灾,在随后召开的全国汛期气象服务再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郑国光指出:2016年全球和我国天气气候异常复杂,突发性、极端性、致灾性明显,预测预报难度大,如何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组织和气象监测预警服务业务能力,有效应对突发性、致灾性的极端天气是当前气象防灾减灾的薄弱环节与突出短板。

“天气预报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作为中国气象局局长,我绝不推卸责任。”记者梳理公开报道统计,就任中国气象局局长9年来,郑国光至少10次在极端天气、气象灾害、公共事件等发生后“亲自出马”,及时回应公众质疑。

“为什么要气象局道歉?这要说明白。”

郑国光上任不足一年,2008年1月,南方出现大范围雪灾,导致20个省(区、市)受影响,129人死亡,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受灾人口超过1亿,而雪灾又恰逢春节前,导致各地春运大范围受阻。气象预报部门,一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1个月后,郑国光在国新办对春运事件气象预报工作作出总结,他坦承:对连续发生4场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没有事先料到,对后面可能出现的灾害缺乏足够的估计。

“限于当前天气预报技术、水平,我们对一周以后的天气、对冬季我国南方是下雨还是下雪,都还难以作出肯定的预报。”“我想其他国家的气象部门也很难达到。”他表示。

对于此番总结,在网上引起广泛质疑。记者注意到,两个月后的全国“两会”上,有记者对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郑国光提问:“郑局长,目前仍有不少网友认为,气象局该对今年的春运事件道歉。”

“为什么要气象局道歉?这要说明白。”据现场媒体描述,原本语气轻柔的郑国光提高八度音调,反问记者,“从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你让我要提前多少天预测?”

“气象局现在最多能提前多少天呢?”记者问。

“一个星期以内!”郑国光不容置疑地回答,并强调“现在全球变暖,气候确实变得很异常,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

“我们预报的是暴雨,但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大,这么集中。”

2012年7月21日的北京,暴雨疯狂肆虐,雨量历史罕见。暴雨引发房山地区山洪暴发,拒马河上游洪峰下泄。全市受灾人口达190万,79人遇难,经济损失近百亿元。这场天灾给首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灾害发生后有民众质疑,北京市气象局在预报时报的是暴雨,但7月21日实际降雨级别远远超过预报程度。另外,很多市民未收到预警短信。

对于为何很多市民没有收到预警短信的疑问,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曲晓波在通报会上表示,气象部门有短信终端发送渠道,但北京有2000万常住人口,发送短信的基站却十分有限。

记者注意到,此后,北京移动和北京联通分别回应:全网发送短信没有技术障碍,此前已与市政府合作多次。7月31日,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陈振林在例行发布会上再次回应,气象部门和电信管理部门、电信运营商“不存在利益纷争”。

当日的发布会上,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正研级高工王秀文表示,“7·21”降雨北京出现特别少见的强度,预报部门前一天预报暴雨量级,实际出现大暴雨,“我们预报出暴雨,还算不错。”北京市气象台总工程师、首席播报员孙继松此前也表示:“北京市气象台在24小时前预报的是暴雨,从这个意义上讲气象台预报没有延误。”

8月10日,中国气象局召开“7·21”特大暴雨预报科学研讨会,郑国光强调,气象部门在此次特大暴雨的预报服务过程中,预报准确、预警及时。

当月,著名媒体人吴小莉采访郑国光时提问:“本来预测可能是平均100毫米,但实际是190毫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无法预料的情况?”

“我们预报的是暴雨,但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大,这么集中。”郑国光表示,“北京这地方,有很多的影响因素,比如说北京市三面环山,就是说地形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它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影响大一点还是小一点?”他无奈地摇了摇头,“要预报员提前作出预测,非常困难。”

“预报员很想报准,但经常报不准,这是我们很苦恼的事情。”

记者注意到,在有关“7·21”的那次采访中,吴小莉也提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在中国,天气预报中的定性预报准确率超过了80%,而天气预报中的定量预报准确率则在20%左右。

郑国光坦承了对“预报不准”的内疚与无奈:“我们的预报员啊,很想报准,但经常报不准,这是我们很苦恼的事情,我们一直在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可是受到一些技术、水平限制,预报员都是想要讲真话,结果却经常讲错话,如果大家都理解预报员,给预报员减轻一点压力,可以让他们全身心集中精力提高预报水平。”

两年后,郑国光再次接受吴小莉采访时,又提到了这个“痛处”。他自陈曾有小孩子问:气象台预报不准,你气象局长丢不丢人啊?

“我说我感到很惭愧。”这位55岁的老“气象人”害羞地说道。

“夸大灾害可能是媒体误读,或是某些人利益驱动。”

在近年发生的极端天气灾害中,新闻报道经常出现“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说法。

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郑国光接受采访时回应,“所谓‘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说法都不是由气象部门发布的,我国的气象观测网络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渐建立完善的,很难与百年甚至千年以前的观测资料进行比较,而通过推算的方式得出的更早之前的资料也并不完全准确。”他解释说,“夸大灾害有可能是媒体的误读,或是某些人受利益驱动造成的。”

郑国光说,对气象灾害,气象部门会用科学技术来预报分析,全社会也应该用科学态度来看待,气象部门“通常的说法是有气象记录以来”。

他同时表示,现在传媒科技越来越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一旦发生了自然灾害,消息很快便被传播出去,“这些因素都会给大家造成灾害增多的感觉。”

(许之一荐自江苏气象学会网)

猜你喜欢

中国气象局国光气象部门
基于价值链模型的气象部门增值型内部审计新模式初探
康有为撰
叫桃的女人
走进中国气象局
延庆国光苹果缘何“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