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到2020年能够成为航天强国”

2016-11-01钱炜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38期
关键词:中国航天新闻周刊强国

钱炜

53岁的雷凡培有一头不加遮掩的花白头发,反而显得颇有个性,也给人留下一种纯朴、务实的感觉。从航天系统的一名基层设计员做起,一步步走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的职位,雷凡培对中国航天领域方方面面的问题了如指掌,谈起各种数字张口就来。在北京秋日的暮色中,雷凡培在一天的忙碌之后,在下班的时间里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航天事业发展60年来,取得了哪些成就?与国外相比,中国处于什么水平?

雷凡培:60年来,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迈入世界航天大国之列。中国航天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独立自主、完整配套的航天型号设计、研制、生产、试验和发射测控保障体系,导弹武器装备体系不断完善,战略威慑力和实战能力大幅提高。

雷凡培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形成17种型号产品,可靠性、适应性、发射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稳居世界先进行列。截至目前,已实施236次发射,成功率达到96%,这个数字处于世界前列。我国已成功发射各类卫星300余颗。

我国利用自主研制的神舟系列飞船、月球探测器、空间科学卫星等平台,开展空间科学探测与试验,在空间物理、空间天文、空间生物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

载人航天工程已成功发射10艘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累计12人次顺利往返太空。探月工程圆满完成“绕”“落”目标。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全面建成、全球系统加快建设,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诸多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服务社会方面,我国在轨卫星达170余颗,初步建成由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导航定位三大卫星系统构成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骨干体系。

在国际合作领域,中国已经与30多个国家、空间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100余项合作协定;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54次商业发射;向9个国家出口11颗卫星、提供12次搭载服务;航天产品已成为我国高端装备出口的“名片”。

然而,我们毕竟起步较晚,再加上过去受到且现在依然受到西方国家的高技术封锁,中国航天虽然已经在很多领域,如载人航天与深空探测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从技术水平和成果来看,仍然只是航天大国,还不算航天强国。因此,我们相信,再过一段时间,中国到2020年能够成为航天强国。

中国新闻周刊:成为航天强国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如何才能成为航天强国?

雷凡培:我们经过对标研究,对航天强国的指标进行过划分,其中产品技术指标100项,经济指标27项。我们将自身条件与指标进行了一一对比,发现有1/3达到了国际一流的先进水平,总体来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认为,如果能再达到以上指标的1/3,也就是实现超过60%的指标,我们就可以算是航天强国了。

中国新闻周刊:在这么多指标中,有哪些技术或者领域是具有代表性的,也就是说,只要在这些方面实现了突破就算迈进航天强国之列?

雷凡培:在航天重大工程领域,如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系统,包括在轨服务和其他深空探测,以及新的运载火箭,这些都能牵引我们实现跨越。比如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就是我们进入航天强国之列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我们的近地轨道与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还不足。如果“长五”首飞成功,那么我们在运载能力上就将处于世界前列。

中国新闻周刊:在成功发射天宫二号之后,中国近期还要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与长征五号火箭,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

雷凡培:神舟十一号要与天宫二号实现交会对接,它要为宇航员在上面的长期生活提供依据,也是为空间站的交会对接技术与货物运输技术提供验证。所以,它对后续的空间站建设意义重大。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新一代大型两级低温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是我国目前研制规模和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运输系统工程。它将完全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火箭起飞质量约869吨,具备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运载能力,与国际上主流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相当,可完成近地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空间站和月球探测器等各类航天器的发射任务。目前,长征五号已经运抵海南文昌发射场,预计今年11月择机发射。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长征五号,目前已研制成功的其他型号新一代运载火箭都有什么特点?

雷凡培:2015年9月,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和长征十一号先后成功实现首飞。“长六”首次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将20颗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领域的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已成功实现首飞的第一型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可满足不同任务载荷、不同轨道的多样化发射需求,同时实现了我国运载火箭快速发射的小时级跨越,可在24小时内完成发射准备工作。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小卫星快速组网能力,对提升我国快速进入空间能力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新一代运载火箭成功首飞。“长七”是新一代中型两级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推进剂,具备近地轨道13.5吨、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5.5吨的运载能力。“长七”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或太阳同步轨道有效载荷,将承担载人航天货运飞船等发射任务,未来也可承担商业航天和国内其他航天器的发射需求。

继今年的“长五”首飞后,下一步值得期待的火箭就是重型运载火箭与长征八号。重型火箭现在已经进入到关键技术攻关阶段,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在100~130吨之间。

重型火箭的研制成功将可以满足我国在2030~2050年间近地轨道以远的宇宙空间探索任务和载人登月任务的需求,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进入及利用空间的能力,实现我国在空间的优势地位。

长征八号是我们为了应对商业发射而研制的运载火箭,它的特点是低成本。目前正在论证,力争到2020年左右,长征八号完成研制并实现首飞。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中国未来的空间站建设,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雷凡培:空间站的方案已经定了,我们的天津航天基地已经在做它初样阶段的产品。空间站分几个部分,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一个节点舱。一年有几次对接,包括载人飞船与货运飞船。依靠补给维持,有10年左右的设计运行寿命。这将是继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二个由一个国家独立建设的空间站。到2024年以后,国际空间站可能就到期了,届时,中国的空间站将有可能成为太空中唯一一个人类的空间站。

中国新闻周刊:有一种看法认为,无论是探月、建设空间站或者其他深空探测的项目,都是在重复过去美国、苏联或俄罗斯走过的路。中国现在做这些航天项目的意义是什么?

雷凡培:第一,他们走过,是他们的感受和积累,如果说别人做过了我们就不做了,那我们永远也不能掌握这些技术。第二,我们所做的工作并非对前人的重复,而是对新技术的再验证或者突破。比如,我们的载人飞船,就比俄罗斯的“联盟号”要大。此外,我们采用了最新的相关设计、测控、制造等技术。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航天领域的核心元件与设备国产化率能够达到多少?

雷凡培:在火箭技术方面我们基本上实现了国产化,卫星的还达不到,极少数电子元部件还需要进口。目前我们正在攻关,希望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全部国产化。

中国新闻周刊:如果要算经济账,中国航天的投入/产出比跟国外相比有没有什么优势?

雷凡培:和国外相比,我们在商业化运用方面还有差距。从欧美航天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比约为1:2,而相关产业的辐射则高达1:7至1:14。我国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比较欧美略低,相关产业的辐射可以达到1:7至1:10的区间范围。我们还是要加大应用的推广。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的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取得突出的成绩,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

雷凡培:中国航天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除了党和国家正确的战略决策和发挥全国大协作的优势外,最重要的经验有两条:坚持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通过创新,培养人才成长,两者相结合,有力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在体制上有什么优势?未来中国航天在体制上将进行哪些调整或完善?

雷凡培:我们的航天事业与国外比起来所具备的优势就是国家重视,推动有力。

未来,我们要在完成好国家重大专项的同时,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我们现在已经是国内唯一的通信卫星运营商;去年,我们还成立了商业遥感公司来运营遥感卫星。最近,我们设立了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如果这一模式的实施效果好,我们还会再扩展。

我们还与深圳市有一个合作,发射高通量宽带通信卫星,按计划一共有三颗卫星,2018年发射一颗,2020年前将再发射一颗。这一项目主要与交通运输部合作,将来可以为飞机、高铁、船舶提供移动宽带服务。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我国整个航天工业中,主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雷凡培:我们集团承担着我国所有的运载火箭、神舟飞船、空间站、空间实验室、嫦娥登月探测器,以及大部分应用卫星的研制工作。此外,还承担着战略战术导弹武器装备的研制工作。所以,我们是中国航天的主导力量。

猜你喜欢

中国航天新闻周刊强国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科技兴邦 创新强国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发展史(二)
这就是中国航天
70年强国梦圆 70面行业旗帜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秦晋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