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线,或关于本体的思辨
2016-11-01鲍栋
鲍 栋
绘画
空线,或关于本体的思辨
鲍 栋
《空线NO.11》 孙晓枫 纸本水墨 97cm×60cm 2015年
孙晓枫看起来并不在乎积聚在“水墨”上的种种话语累赘,在他这里,“水墨”无关国族身份、文化位阶、趣味价值,因此也无所谓传统或前卫,墨守成规或实验创新。20世纪以来发生在“水墨”上的种种争论,以及这些争论背后的理念建构诉求在他这里几乎都是失效的,因为他并不把自己放在那个叫做“水墨”的使命感中,“水墨”对他而言是具体的、小写的、个人的,也是字面意义上的——水墨即“水”和“墨”。实际上,这反而是一种踏实的态度。
从“国画”到“水墨”,从文化本体论到媒介本体论,这种现代画种概念转变的达成,其背后依然有一种历史叙事,即现代主义的还原论,把文化还原为审美感性,把集体还原为个人,把艺术还原为媒介。“水墨”概念的确立促使了对水墨语言的探索,但水墨媒介论并不是要脱离文化的语境,正如审美本来就无法脱离意识形态等文化背景。事实上,在各种“新水墨”的实践中,依然能发现一个明显的文化共同体,从题材倾向、形式偏好到趣味把握。总之,一个中国人画水墨和一个外国人用水墨画画,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其区别大到一眼就能识别。换言之,水墨的文化身份是不需要事先设定的,文化与趣味是实践建构的结果,也需要在不断的建构实践中才能保持意义和活力。
《空线NO.1》 孙晓枫 纸本水墨 97cm×60cm 2015年
因此,孙晓枫把“水墨”还原为“水”和“墨”,并非是要把艺术简单地还原为媒介的物理事实,而是强调从这些可感的材料、经验入手,艺术所建立的“精神”、“观念”才是牢靠的,也才会是属己的。如果有一种“水墨性”的话,那肯定不是一种封闭的趣味和僵化的样式,而是在水墨媒介条件下所能发现、拓展的各种可能,“水墨性”指涉的是一种不断开放、推进的经验水准。
《空线NO.4》 孙晓枫 纸本水墨 97cm×60cm 2015年
经过了各种题材层面的尝试,近年来孙晓枫逐渐把自身的工作收拢在各种语言及材料的实验上,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实验在结果上扩大了“水墨”的媒介概念,把纸张的使用、装裱的手法、展示的方式等原本不被意识到的沉默经验转换成了积极经验,并成为了水墨语言的新因素。这恰好可以说明水墨媒介并不是给定的,而是不断生成的,本体——不管是文化意义上的、还是媒材意义上的——始终是一个建构的结果,而艺术家个体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是否参与进了这种建构。
《空线》系列是孙晓枫最近的尝试,他把传统界画中的直线转换成一种独立的语言来使用,界尺在这里不再只是工具,而获得了自身的表现力。这些线更多是纯粹的线,而很少是“笔”,其表现力已不属于传统的笔墨论美学范畴,去掉“笔”也即是去除“笔法”,如画面上这些“无机”的线条与其所处的墨韵环境产生了明显的张力。另一方面,作品中线所搭建成的透视法结构所带来的具体的、量化的空间感与水墨意境空间也形成了有意味的转换关系。就出发点而言,这些作品的题材(城市风景或现代楼台)并不是那么重要,孙晓枫并不太在意题材的含义,而更多的是着眼于其形式语言出场的可能,这些空荡荡的城市与建筑是以线的方式而存在的,城市空间的“空”与线条绝然的“无”被构造在一起。
注:
展览名称:空线——孙晓枫当代水墨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6年3月4日-5月8日
展览地点:北京虹墙艺术画廊
《空线NO.16》 孙晓枫 纸本水墨 247cm×123.5cm 2015年
上·《空线NO.10》 孙晓枫 纸本水墨 97.5cm×60.5cm 2015年
下·《空线NO.8》 孙晓枫 纸本水墨 97cm×61cm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