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2016-10-31彭晓霞
彭晓霞
摘 要: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训练。
关键词:习惯;科学;知识
一、培养学生有效预习的习惯
通过预习,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结构学会简单的新知识,了解重难点,并提出学习疑问,从而带着疑问来上课。如学生通过预习“花开花落为哪般”,就提出了“小鸡是怎样孵出来的”“我们是怎样来的”等疑问。课堂上,大家对这两个疑问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最终圆满地解决了问题,皆大欢喜。学生有备而来,既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课堂上,我们应当要求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精力一定要集中,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别人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
三、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学习科学,学生不但要想质疑,敢质疑,还要主动质疑。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
课堂上,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一切不明白的问题挑战,树立提问题的意识,给学生创设机会,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良好学习品质。例如,从新旧知识的联系比较上发现问题,从科学知识的形成中找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那会怎么样”,这样,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必然会逐步增强,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四、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猜一猜、做一做、讲一讲来获取新知。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变”来变“去”的盐》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讨论一下“溶解在水中的盐还能再变回来吗”这个提问,再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发现通过将盐水加热蒸发可以提取溶解在水中的盐,并与将苹果切开的现象作比较,认识了物质的两种变化——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科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还应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在《热胀冷缩(一)》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观察未开封的醋、白酒入手,换个角度思考:“为什么两个瓶中的液体都未盛满?”“是厂家小气还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
六、合作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学习为主,因此,小组合作在科学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植物小组、环境小组、科技创作小组等合作学习小组,布置合作学习任务,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并定期开展小组汇报交流活动。同时利用班级学习园地进行合作学习成果展,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参考文献:
[1]谭 军,江姝婷.浅谈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
[2]武 惠.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习惯的培养[J].教师,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