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2016-10-31张炳煌
张炳煌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已经成为教师热切关注的问题。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规律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这让很多小学生望而却步。再加上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受到各主管部门考核评比的压力,导致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限制,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如何解决此问题进行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实施多种策略,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不断变革教师的教育观念、革新教学策略。”
一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数学兴趣
兴趣是引导小学生探索数学活动的动力,是推动小学生认识新鲜事物,探求知识的动力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引人入胜的故事、笑话等,来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促使儿童能积极主动地活动于良好的气氛中。也可以组织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认识和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既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提高操作能力,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二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数学是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地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理解日常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尽量使数学问题更实际,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这样才能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而且又能在应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一举两得。
三、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传统数学教学比较重视获取知识结论,注重学生知识的接受,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低下。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让学生亲历探究与发现知识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经历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判断,从而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力。例如在进行“打电话”教学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一个合唱团共有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学生。如果用电话通知的方式,每分钟通知一个,请你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学生开始探究,有的学生设计方案是:一个一个通知。我问学生:“如果每人一分钟,需要多少分钟呢?有没有更省时间的方法呢?”大部分学生设计成分组通知方案,有的设计分成5组,每组3人,需要7分钟;有的设计分成3组,每组5人,需要7分钟。我继续引导学生探究:有没有比这些更省时的方案呢?学生经过探讨,设计出一个全员参与的方案。学生设计出方案图,并通过实践,算出完成时间为4分钟。“有没有比这更省时的方案呢?”“没有了。”“为什么?”“因为老师和学生全员参与了。”接着我让学生说说各种方案的优劣。这样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了数学优化过程,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乐于创新的精神。
四、注重教与学的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深入剖析,交流,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是否处理得当,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案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课后反思,理清课堂思路,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经验。
总之,教师在数学学习中,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创新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陈育忠.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16(9).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